【明清:苏式家具】

标签:
巴洛克艺术史肖涛巴洛克研究苏式家具 |
苏式家具综述:
苏式家具,又称苏作家具,从地域上讲,指的是以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所生产的中式家具。苏式家具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明式家具的发源地,名扬中外的明式 家具即以苏式家具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苏州制作的家具,一直保持着新丽典雅的气质。明代苏式家具格调大方、简练,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比例适度,精于用材。
与京、广相比,由于硬木来源不及他们充裕,所以苏式家具的表现为用材精打细算、精心琢磨、碎料拼接的构件常见。这就技术要求较高,费工费时,但都能作到天衣无缝,保持美观。这特点表现在造型、装饰和工艺等几个方面。
一、苏式家具在造型方面特点
苏式家具的造型轻巧,是与京作和广作相对而言。
因此,苏式的家具,由于木材资源比较缺乏的因素,和历史文化的因素,形成了 家具造型上的轻巧、俊秀的特征。
然后,一起探究一下这些苏式家具的具体:
1、注重人体尺度
苏式明代家具品类齐全,数量繁多,其中有粗、细之分,文、野之别。但是作为一个时代的家具来加以考察,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非常注意使用功能。通过对传世的大量实物的测量,可以看到,各种明式家具的尺寸,用今天的设计眼光来看,不少也是很科学的。
椅子靠背应有适宜的背倾角和曲线,在今天看来是很平常的,但从家具发展史上考察,则可以看到,根据人体特点设计椅类家具靠背的背倾角和曲线,是明代匠师的一大创造。人体脊柱的侧面,在自然状态时呈“S”形。明代匠师根据这一特点,将靠背作为与脊柱相适应的“S”形曲线;并根据人体休息时的必要后倾 度,使靠背具有近于100度 的背倾角。
这样处理的结果,人坐在椅上,后背与椅子靠背有较大的接触面,韧带和肌肉就得到充分的休息,因而产生舒适之感。
在没有弹簧的时代,匠师们根据人体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制成这样的椅子座面,也是难能可贵的;同样明清苏式家具里的床类、柜类、架类、桌案类等家具的设计,也都很注重人体尺度。
2、微细设计原理
所谓“微细设计原理”,就是对家具的各种微小尺寸和与人体接触的任何线、面部件,都给予充分的注意和恰如其分处理。
家具与人的关系,远比建筑与人的关系密切。在许多情况下,人体要与家具接触;坐具往往把人体包围起来,接触的地方就更多;家具给人的触觉舒适度,对使用者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
明代的家具匠师面对这一问题,从设计和制作原则的高度给予注意。反映在大量传世的明式家具上,凡是与人体接触的部位、杆件、构件、线角、铜什件等,都做得含蓄、圆润,而不是锐棱劲起、锋芒毕露。
这样,看上去悦目和富于情趣,触及时感到柔婉滑润,心情自然也舒展轻快。
3、造型轻小、风韵秀雅
另外,在墩的造型上,保留了鼓墩的传统样式,两头小、中间大的造型。京作的墩,采用圆柱形为多。桌椅常用红木仿竹节的形式。
在官帽椅的背板处理上,也显然与其他地区不同。苏式官帽椅背板,整块板较少、大面积雕嵌也少,多是采用三段体的分段装饰,上部有雕以小块纹饰,或嵌以小块石片、瓷片,中部有时雕、有时嵌,下部大多用亮脚。一块背板作三段处理,既省料,又显得小巧、轻便。
苏式家具,在造型上的轻与小,造成了清新、秀雅的风韵,这是苏式的最大特点。
二、苏式家具在装饰方面的特点
1、椅子脚的多彩多姿
苏式家具的椅子脚,式样非常多,有搭叶、虎豆、灵珠、如意一根藤、线叶、擒线、活线卷珠等等几十种;椅脚上的线刻,也十分的细腻。
2、装饰题材
动物方面,喜用草龙,而且草龙的形态变化多端。下面是苏式匠师们常用的草龙变形图。
其他纹样,也有与他处不同的方汉纹、方花纹等。也有通用的绳纹、拱壁、如意、鱼草、什锦等。
植物方面有灵芝(也称灵珠)、缠枝莲、竹节梗、芝麻梗、一根藤等。
3、装饰手法
1、惜木如金、精打细算:
2、精工细作:
"掉五门"是苏式匠师们对家具制作精细的赞美行话。比如椅子或凳,在作完之后,将同样的几只,于地面上顺序移动,其脚印的大小、腿与腿之间的间距,不差分毫。这种尺寸大小相同、只只脚印相合的情形,就叫"掉五门"。这在非机械化生产的情况下,确实难能可贵。
3、雕刻重神似
苏式家具雕刻口诀是:"雕刻要气韵,层次要分明,光滑要和顺,棱角要出清“。说明苏作家具的雕刻,不仅要求要圆滑流畅,要棱角分明,要达到形似,而且还要神似,讲求气韵生动。
总的来看,苏式家具历史悠久,传统丰厚,在家具的造型、装饰、工艺诸方面,都有它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苏式家具的最大特点是造型上的轻与小和装饰上 的简与秀,不同于广式家具浑厚凝重,满身雕饰。苏式家具常用小面积的浮雕、线刻、嵌木、嵌石等手法,题材多取自名人画稿,以山水、花鸟、松、竹、梅多见, 并喜用草龙、方花纹、灵芝纹、鱼草纹及缠枝莲等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