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风格演变为矫饰主义,再演化出巴洛克风格,这样的艺术风格转移过程在意大利是极端明确的。从文艺复兴转向巴洛克的形式变迁,正是人们如何因应新时代精神的要求,而创造新风格形式的最佳范例。
对于椭圆形平面的变化及运用,是巴洛克时期建筑师致力发展的重要课题。巴洛克建筑不单是繁复的、装饰的代名词,建筑师们所努力的是如何开创出更自由、更贴近人行为的使用空间。在凹凹凸凸的空间走势里,椭圆形比起方形或正圆形更得以自由地表现其流动的韵律。
我们常常在建筑物中挑出何为结构、何为装饰,仿佛这装饰加到建筑体上可有可无似的,现代建筑的大师们甚至认为装饰是有罪的。巴洛克建筑可不只是装饰,为了达到新型空间所加上的装饰,从此成了它的精神象征,在此,装饰(雕塑或绘画)便有了与建筑结构相互对等的地位。
装饰性之所以引起争议,与它的“真”与“伪”有莫大的关联,对于材质的选择,到底是以大理石雕凿抑或容许黏土或陶土权充的这类问题,着实让人伤透脑筋。文艺复兴时期发明的透视图法可帮了不少忙。利用“幻觉”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无尽的尺度,乃成为巴洛克建筑的另一项特色。早在希腊神庙上的柱身调整,便已熟练地运用这类技巧,更进一步则是将其运用在楼梯的空间里。为了营造最深远的效果,建筑师不但顺次将平面缩减,在两侧的柱高上也逐渐减短。
巴洛克的艺术家很不愿意让人见到丑陋的接缝。从天顶到墙面,从苦心经营的场景到结构柱身,处处可见惟妙惟肖的天使下到凡间欣赏这场艺术的盛宴。
创造出绘画般的深度与效果,是巴洛克建筑的目的之一,对于都市景观,巴洛克建筑师们也希望有这样的成果,并着意经营空间的气势与视觉美感。巴洛克建筑的规划发展,以实际又合理的道路网络为主轴。十七世纪时,人们受到当时绘画的自然观的触发,将都市的空间看成是具体的、现实的知觉对象,以人的存在为前提,来组合都市的广场空间和道路。这样规划出来的都市空间,具有人性化的特质,能与人产生互动,使人安心地在其中活动与休憩。
|
|
|
http://www.china-up.com/special/yixiang/baluoke/h1s.JPG
|
|
圣彼得大教堂的三廊式身廊,依照保禄五世指示,于1607年至1612年开始建造。正前方是主祭坛与天盖。镀金铜铸的天盖,距十字架顶端29米,天盖下方是教宗座祭坛,只有教宗才有特权在这座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为朝圣者举行弥撒。 |
|
| . |
|
|
|
http://www.china-up.com/special/yixiang/baluoke/h2s.JPG
|
| 光辉闪耀的司教堂,1658至1666年贝尼尼制作,典型的巴洛克风格。 |
|
| . |
|
|
|
http://www.china-up.com/special/yixiang/baluoke/h3s.JPG
|
|
| . |
|
|
|
http://www.china-up.com/special/yixiang/baluoke/h4s.JPG
|
|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举行仪式的壮观场面。广场和平台小广场组成的开阔建筑空间复合体,带来舞台艺术的发想,并在原有的建筑和广场依适当比例连结成形。由四根列柱连接成的两个弯曲柱廊和两个笔直的门廊,使大教堂正面清晰可见。同时,圆形屋顶和正面浑然一体,而正面彰显着埃及方尖碑、喷泉、文艺复兴式宫殿的动感,营造出纯然独创的广大都市空间。 |
|
| . |
|
|
|
http://www.china-up.com/special/yixiang/baluoke/h5s.JPG
|
|
| .. |
|
|
|
http://www.china-up.com/special/yixiang/baluoke/h6s.JPG
|
|
| . |
|
|
|
http://www.china-up.com/special/yixiang/baluoke/h7s.JPG
|
|
| .. |
|
|
|
http://www.china-up.com/special/yixiang/baluoke/h8s.JPG
|
|
四河喷泉象征世界四大洲的四大河的拟人雕塑。右方坎希斯(印度)、左方拉布达(南美)、里侧德纳(欧洲)、那伊尔(非洲)1648-1651年。 |
|
| . |
|
|
|
http://www.china-up.com/special/yixiang/baluoke/h9s.JPG
|
| San Giovanni in Laterono教堂的回廊柱特写。 |
|
| . |
|
|
|
http://www.china-up.com/special/yixiang/baluoke/h10s.JPG
|
|
| . |
|
|
|
http://www.china-up.com/special/yixiang/baluoke/h11s.JPG
|
|
| . |
|
|
|
http://www.china-up.com/special/yixiang/baluoke/h12s.JPG
|
|
| . |
|
|
|
http://www.china-up.com/special/yixiang/baluoke/h13s.JPG
|
|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柱廊,前后四排并列共142根石柱,于1656年至1666年由建筑家贝尼尼建造。 |
|
| . |
|
|
|
http://www.china-up.com/special/yixiang/baluoke/h14s.JPG
|
| 罗马圣蒂纳齐奥教堂内景,由欧拉齐奥·克拉西(1583-1654)设计
1626-1650年,巴洛克风格教堂。 |
|
| . |
|
|
|
http://www.china-up.com/special/yixiang/baluoke/h15s.JPG
|
|
罗马圣蒂纳齐奥教堂的天井画“耶稣会传道的寓言”安德利亚·波左(1642-1702)作品,1691-1694年湿壁画从矫饰主义发展到巴洛克风格,最喜爱表现的主题,带有空间的幻视现象。 |
|
| . |
|
|
|
http://www.china-up.com/special/yixiang/baluoke/h16s.JPG
|
|
圣安德列教堂中央殿堂圆顶。教堂的内部空间,分成映现金色光芒、象征“神圣空间”的上半部,与采暗色调、象征“俗世空间”的下半部,呈现圣俗截然分明的两极现象,也作为连结神圣天国与凡俗尘世的教堂表征。 |
|
| . |
|
|
|
http://www.china-up.com/special/yixiang/baluoke/h17s.JPG
|
|
罗马圣玛利亚·康比杜里教堂内景,卡罗·莱那迪(1611-1691)设计,1663-1667年,这座教堂造型结合基督十字形与球心形两个形态,采取视觉对位法,巴洛克建筑的圆柱列,产生律动的感觉。 |
|
| . |
|
|
|
http://www.china-up.com/special/yixiang/baluoke/h18s.JPG
|
|
罗马圣托勒亚·克利那勒教堂(圆盖内部),贝尼尼作品,1658-1670年。教堂的椭圆形天井里六角形的蜂巢式隔间,越往顶部上去,隔间尺寸越见狭小,使空间显得高深,造成错觉的效果。光线从天窗投射进来,闪耀在整个天井里,创造出飞升向天空的印象。这种反重力的、往上浮升的效果正是巴洛克建筑最特殊的形式表现。 |
|
| . |
|
|
|
http://www.china-up.com/special/yixiang/baluoke/h19s.JPG
|
|
德国巴伐利亚罗尔修道院教堂圣母升天祭坛,柯斯玛斯·达米埃·阿撒姆兄弟作品,1718-1722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