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反基督》】
(2015-04-09 11:56:40)
标签:
尼采反基督 |
反基督
尼采 著 陈君华 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
序
这本书是为极少数人写的。或许甚至连这极少数的读者,现在也一个都还没有出生。这极少数的读者应该是理解我的查拉图斯特拉的那种人。我怎么会把我自己和那些在今天还能到处有知音的人们混为一谈呢?只有后天才是属于我的。有些人是出生得太早了。
要理解我,是有些条件的,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人们才能必然地理解我。我很清楚这些条件。我的读者必须在精神上是诚实的,甚至而且必须诚实得坚不可摧,只有这样才能经受得起我的严肃和激情。他必须善于在高山上生活,善于居高临下地俯视自己脚底下的那些政治家们的可怜的时代性的空谈以及各民族的私利。他必须已经变得冷漠,他必须从来就不会问,真理是否有用或者真理是否将会成为一种灾难……强有力的人总是偏爱那些现在没有人有勇气面对的各种问题;他必须具有一种追究被禁止的东西的勇气;他必须义无反顾地去探究迷宫。他必须经历过七重的孤独。他必须具有聆听全新的音乐的全新的耳朵。必须具有眺望最最遥远的东西的全新的眼睛。他必须具有一种对待迄今为止依然宁愿装做哑巴的真理的全新的良知。同时,他还必须具有追求节约这种伟大的风格的愿望,这样他才能保持和积聚自己的力量以及自己的热情……他必须敬畏自己,必须爱自己,骨子里必须有绝对的自由。
好了!只有这种人才是我的读者,才是我真正的读者,我预定的读者。剩余的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剩余的不过是人类而已。一个人要想超出人类,他就必须通过力量,通过心灵的高迈,——通过蔑视……
弗里德里希·尼采
§1
让我们来审视一下我们自己。我们是极北族人①;我们非常清楚,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多么遥远的地方。“无论是从旱路还是从水路,你都不会找到一条通达这些极北族人的道路”:——这一点,据我们所知,品达早就非常清楚。这些极北族人远远地位于北方、冰雪和死亡的彼岸,位于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幸福的彼岸。
我们已经发现了幸福,我们知道通达幸福的道路,我们已经找到了走出这迷宫般的整整几千年的历史的出路,还有谁找到了这种出路呢?也许现代人找到了这种出路?——不,因为现代人总是叹息着说:“我既不知道如何出去,也不知道如何进去。我就是所有这种‘既不知道如何出去,也不知道如何进去’的东西的集合。”
我们已经染上了现代性这种病:懒惰的和平、怯懦的妥协,现代人的肯定和否定也是一种病,也不过完完全全是道德的不洁。由于现代人“理解”一切,所以他们就“谅解”一切。这种保险为谅解所有的东西的所谓的心灵的容忍和大度,对我们可以说是一阵令人难受的西罗科热风。我们宁愿生活在冰雪之中,也不愿生活在现代的种种德性以及暖人的南风之中!
我们过去有足够的勇敢,我们既不会怜惜自己,也不会怜惜别人。
但是,很久以来,我们就已经不知道我们该拿自己的勇敢冲向何处。于是,我们又变得消沉了,有人称我们是宿命论者。我们的宿命——我们的宿命就是力的充实、力的紧张和力的压抑。我们渴望闪电和行动,我们以最远的距离来远离虚弱者的以及“弃世者”的幸福。雷雨交加,充斥着我们的天空,我们的天性就像大自然一样已经变得阴沉——因为我们无路可走。我们幸福的公式就是:一个肯定、一个否定、一条直线、一个目标……
① 极北族人(Hyperboreer):希腊语意思是“住在北风之神以北的地方的人”。现在,极北族人所生活的地方被看做是“安乐之土”,诗人和地理学家们认为它位于极北地区或有人居住的地方的西部。那里气候格外宜人,太阳一年只落下一次,庄稼一年两熟,居民特别长寿。他们居住在草地和树林中间的固定地城上。极北族人老了厌倦生活的时候。便自己戴上花环,投入人海,幸福地、无痛苦地长逝在波涛之中。古代人还认为他们精通魔法,能够自由飞翔,能够发现地下宝藏。——译者注(参阅鲍特文尼克等编著《神话辞典》第154-155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1月第一版)。
§2
什么是善?凡是增强我们人类权力感,增强我们人类的权力意志以及权力本身的东西,都是善。
什么是恶?凡是源于虚弱的东西都是恶。
什么是幸福?幸福不过是那种意识到权力在增长,意识到反抗被克服的感觉。
幸福不是心满意足,而是更多的权力,不是和平本身,而是战斗;不是德性而是能干(文艺复兴时期的德性,也即virtù,恰恰是和道德无关的德性)。
虚弱的人和失败的人应该灭亡。这是我们对人类的爱的首要法则。人们甚至应该帮助他们自取灭亡。
还有什么东西比任何一种恶习更有害的呢?——有,这就是同情,就是对所有失败的人和虚弱的人的行为的同情——基督教……
§3
在这里,我所考虑的问题并不是在生物发展过程中作为生物发展的终点的人类应该将取代什么东西,而是什么类型的人才具有更高的价值,才更值得生存,对未来才更有信心,而我们应该培育和应该期望的无非就是这样一种类型的人。
这种具有更高价值的类型,在过去其实是经常出现的,但是,那也不过是偶然的情况,不过是一种例外,这种人从来还没有被人类所期望。相反,这种类型从来就是最令人恐惧,甚至迄今为止已经几乎被大家公认为“令人恐惧的东西”的代名词——正是出于这种恐惧,大家倒反过来渴望培育一种完全相反类型的东西,而且事实上大家所渴望的这种相反类型的东西也确实出现了。这种相反类型的东西现在已经比比皆是,比如家禽家畜,比如温顺的羊群,比如人这种病态的动物,特别如基督徒。
§4
人类并不代表着一种以我们今天所信以为然的方式的发展,也即人类并不代表着一种向更好、更强、更高的发展,“进步”只是一个现代的观念,甚至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今天的欧洲人,他的价值还要低于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人的价值;在任何一种必然性意义上,“向前发展”根本就不必然等于提升、增长或变得更加强大。
在另一种意义上说,个人方面成功的例子,在地球上完全不同的地点以及在各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当中,倒是经常出现。这种人才事实上代表着一种更高类型的人。如果把这种人和整个人类相比,这个类型的人可能就是一种超人,一种对人类的超越。这种伟大成功的偶然事件,在以往总是可能的,在将来或许同样也总是可能的。甚至整个家庭、种族或民族,有时也可能代表这样一种中的之矢。
§5
人们不应该美化和打扮基督教,因为它断然开始了和这种更高类型的人的殊死的决战;它已经把这种类型的人所有的基本本能都置于咒诅之列;它从这些本能中蒸馏出罪与魔;它把强大的人看做是典型的应该被诅咒的人,是“可恶的人”。基督教与一切虚弱、卑贱、失败的人携手,它以所有与强大的生命自我保存本能相矛盾的东西为原料,加工制作出一种理念,它毁坏了所有蕴藏于最高贵、最强大的天性之中的理性,而他毁坏的方法就是对大家宣扬什么必须把精神性的最高的价值看做是有罪的,是误人歧途,是魔鬼的诱惑。最可笑的例子是帕斯卡①的堕落,他竟然相信他的理性之所以堕落,乃是由于原罪——其实,他的理性的堕落只不过是由于他所信仰的基督教。
① 帕斯卡(Pascal),1623-1662,法国哲学家,数学家,虔诚的基督教徒。主要哲学著作有《思想录》。
§6
我现在终于意识到了,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可怕而可恶的情景。我意识到了,我把一直被遮蔽着的人的“堕落”公布在光天化日之下。我说的“人的堕落”这个词毫无疑问并不含有对人的一种道德意义上的责难。在这里,我必须再三强调,它是非道德的。“人的堕落”这个词的非道德性甚至达到了这种程度,以至于就算在人们迄今为止最自觉地一心要追求的“德性”和“神圣”之中,我也是最强烈地体验到了这种堕落。正如人们已经猜测到的,我是在“颓废(décadence)”的意义下来理解堕落(Verdorbenheit)的;我认为今天人类用以概括其最高愿望的所有价值都是颓废的价值。
当某一动物、某一种族或某一个体失去其种种本能时。当它选择以及当它偏爱对它不利的东西时,我便称它是堕落的。将来我很可能必须要讲一讲有关“更崇高的情操”以及“人类的理想”的历史,这种“更崇高的情操”以及“人类的理想”的历史几乎已经清楚地解释了人为什么如此的堕落。
我认为,生命本身就是本能,就是追求力的成长、延续以及追求力的累积、追求权力的本能,哪里没有权力意志,哪里就有没落。我的观点是,所有人类的最高价值都缺乏这种权力意志,——同时我还认为,在种种神圣的名义的掩盖下的种种没落的价值,虚无主义者的价值现在已获得了主宰一切的统治权。
§7
人们把基督教称为同情的宗教。——同情乃是某种与那些提高生命的活力而使人奋发的冲动相对立的东西;它的作用就是抑郁。当一个人在同情的时候,他就失去了力量。同情极大程度地削减了那种本身确实会给生命带来痛苦的力量。同情甚至使痛苦本身蔓延开来。在某种情况下,它可能会导致生命与生命能量的完全丧失,而这种生命与生命能量的完全丧失和导致这种丧失的原因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达到了荒谬的程度(如基督这个那撒列人的死这个例子所表示的)。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但我还有更重要的观点。
假使人们按照通常所产生的反应的价值来衡量同情,那么,它对生命的危险性就会表现得更为清楚。同情本质上是和作为选择法则的发展法则极端对立的。它保存成熟得足以毁灭的东西;它保护那些贫乏可怜的人以及被生活所淘汰的人的利益。由于同情拼命维持着失败者的苟延残喘,所以,现在到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失败的人。正是由于这个世界充斥着失败者,所以,世界上就出现了认为生命本身是阴郁和可疑的这种观点。
人们竟然已经敢宣称同情乃是一种德性(而在任何一种高贵的道德看来,同情本不过是一种虚弱的表现);更离谱的是,人们竟然还进一步认为,德性乃是源于同情,同情乃是所有德性的基础和本原,——毫无疑问,人们必须时时刻刻目不转睛地盯着同情,牢记同情。但是,持这样一种观点的哲学乃是虚无主义的,乃是明目张胆地公开要否定生命的哲学。叔本华以他自己的方式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由于同情,生命被否定了,生命被看做是只配被否定的东西,——同情乃是虚无主义的实践。我再说一遍,这种压抑的并且具有传染性的本能是和那些旨在保存和提高生命的价值的本能相对立的,因为这压抑和传染性的本能由于使得痛苦成倍地增加,又是进一步滋生所有痛苦的温床,所以,实际上成了促进颓废的主要工具——同情促进了虚无!但人们嘴上不说“虚无”,而是说“彼岸世界”或“上帝”,说“真正的生命”,说涅槃,拯救,极乐……所有这一切实际上又何尝不是虚无?
如果人们一旦了解了,所有这些敌视生命的倾向在这里为了争夺崇高语词的外衣正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那么,从“宗教-道德”领域里发展出来的清白的诡辩就马上显得很少是清白的了。叔本华是敌视生命的,所以,在他那里,同情就成了德性……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早已看到,同情不过是一种病态而危险的状态,人们必须要好好地用泻药彻底加以清除:他认为,悲剧就是这样一种泻药。从生命本能的角度出发,事实上人们必须寻求一种方法,以用来刺破这样一种病态而危险的同情的脓包——例如在叔本华那里,就堆积着这种过多病态而危险的同情(不仅如此,很遗憾,无论是俄国的圣彼得堡还是巴黎,无论是托尔斯泰还是瓦格纳,我们整个文学和艺术的颓废也是如此):只有这样,这种同情的脓包才会被刺破。
在我们所有不健康的现代性里,没有什么东西比基督教的同情更不健康的了。这里,我们必须要做个医生,我们必须毫不留情,我们必须要拿起解剖刀——那是我们的责任,这是我们的对人类的爱的方式,为此,我们又必须是哲学家,我们这些极北族人!——
§8
现在我们必须要说,我们把谁看做我们的对立面,这些人就是——神学家们以及任何体内流着神学家血液的人——以及我们整个的哲学。
人们必须已经看到来自自己身边的巨大灾变,或者说得更正确一点,人们必须已经深切地体会到了这种灾变,人们必须几乎已经毁于这场灾变,只有这样,他才不会再把我在这里所说的看做是一种儿戏(在我眼里,我们的那些自然科学家和生理学家先生们的自由精神,才是一种儿戏;——他们对我说的事情缺乏热情,在他们身上没有体验到痛苦)。那种毒害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还要广阔深远得多:今天,只要在有人把自己看做是“理念论者”①的地方,——只要在有人基于某种更高的起源而假定一种居高临下地陌生地打量现实的权利的地方,我就到处再三发现了那种狂妄自大的神学家本能。……理念论者,完全就像牧师一样,他手中掌握着所有伟大的概念(而且不仅仅是掌握在手中而已!),他还充分运用这些伟大的概念,善意地蔑视“知性”、“感性”、“荣誉”、“幸福生活”和“科学”,同样,他也蔑视自己最基本的本能,把它们看做是某种伤害性和诱惑性的力量,而“精神”则只是漂浮在一种纯粹的“自为状态(Für-sich-heit)”中:似乎谦卑、贞洁、贫困,或一言以蔽之,“神圣”,不比任何可怕的事情或罪恶对生命造成了更无法估计的损害。……纯粹精神就是纯粹谎言。
只要牧师——这种专门以否定、谋杀和毒害生命为职业的人——还是被看做是一种更高类型的人,那么,对于“真理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永远不会有答案。如果那种自觉地为虚无和否定辩护的人被看做是“真理”的代表,那么,真理就已经被头朝地地给颠倒过来了。
① 理念论者(Idealist),唯心主义者,现念论者,理想主义者。
§9
我向这种神学家们的本能宣战:我到处发现它的踪迹。一个人只要他的体内流着神学家们的血液,他们一开始就会歪曲而不敬地对待所有事物。从这种神学家的本能发展出来的激情(Pathos)自命为“信仰”。这种信仰宣称:为了不再痛苦地看到无可救药的假象,永远闭上你的眼睛吧。这种对一切事物的错误观点(Optik)被提升为道德、德性、神圣;良知与错误的看法(Falsch-sehen)连在一起;一个人自己的观点一旦被当做神圣不可侵犯而赋以“上帝”、“赎罪”和“永恒”这些名称以后,就不会承认任何其他观点更有另外一种价值了。我到处发现这种神学家们的本能;这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普遍的、真正属于卑下的一种虚伪。
凡是一个神学家觉得真实的一切东西,必定是虚假的,这几乎是真理的准则。他最根本的自保本能不允许他在任何情况下哪怕对现实有一丁点的尊重,甚或也不允许现实插上一句话。神学家们的本能扩张到什么地方,这里价值判断就会从头到脚颠倒过来,而“真实的”和“虚假的”这些概念也必然会颠倒过来;凡是最有害于生命的东西在这里却被称为“真实的”,而凡是颂扬生命、提高生命、肯定生命、为生命而辩护并使生命获得辉煌的胜利的东西都会被称为“虚假的”。当神学家们想借帝王们或人民的“良心”而获取权力时,我们就绝对毋需怀疑最后真正发生的事情,那是最终意志即虚无主义者的意志希望获得权力。
§10
当我说哲学已被神学家们的血液所败坏时,德国人马上就会理解我这话的意思。新教牧师是德国哲学的祖先,新教的本质就在于它的原罪说。新教的定义是基督教的局部麻痹——也是理性的局部麻痹。要了解德国哲学到底是什么——德国哲学不过是一种狡猾的神学——,人们只要说一声“图宾根神学院”就够了。这些德国南部的斯瓦本人是德国最善于说谎的人,他们撒起谎来是那样的天真无邪。
为什么整个德国学界——德国学界的学者四分之三是牧师和教师们的儿子——会如此欢呼康德的出现呢?德国人为什么会确信,从康德开始已向更好的方向转变,甚至到现在德国依然充斥着这种信念的回音?德国学者们身上的神学家的本能预见到了某种曾经一再被认为可能的东西,一条通向古老理念的隐秘的道路现在已被发现了,由于一种狡猾而聪明的怀疑思想,“真正世界”的观念,道德作为世界本质的观念(这两个观念是所有可能有的谬误中最有害的谬误!),即使是无法得到证明的,至少也是无法被驳斥的了……理性、理性的“权利”无法达到这样遥远的领域……现实已被人歪曲成一种“表象”,而一个完全虚构的世界,一个由所谓的存在者组成的世界,却被尊为实在……康德的成就只是神学家们的成就,康德,就像路德,就像莱布尼茨一样,是德国人诚实性格的又一个障碍,而这个障碍先前并不是牢固的。
§11
我还要批评一下作为道德家的康德。一种德性毫无疑问是我们自己的编造,是我们自己最自私的必需的需要和必需的自卫:从其他任何一种意义上说,德性只是一种危险。凡不是我们生命条件的东西,都有害于生命:如果一种德性像康德所希望的那样仅仅是出于一种尊重“德性”概念的情感,那么,这种德性就是有害的。“德性”、“义务”、“善本身”、那种非个人的而是普遍有效性的善——不过是幻觉,这种幻觉不过是生命的没落的表现,不过是生命最后衰竭的表现,是哥尼斯堡①的中国式的劣根性的表现。最深刻的自我保存和生长法则所需要的正与此相反:每个人编造他自己的德性、他自己的绝对命令。如果一个民族将它自己的义务与义务概念混淆不分的话,这个民族就会走向毁灭。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比“非个人的”义务,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把自己献祭于那莫洛赫神②般的抽象概念更深刻、更内在地具有毁灭性力量了。人们怎么可能会没有感到,康德的绝对命令是如何的危害生命!只有神学家们的本能才维护这种绝对命令!
在生命本能的驱使下所采取的行动,以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快感本身就已经充分证明了自己一定是一种正当的行为。但是,那种满肚子里都是基督教教条的虚无主义者却把快感看做是他们用以反对这一行为的正当性的理由。还有什么东西会比我们没有内在的强烈需要、没有真正的个人选择、没有丝毫快感地工作、思考、感觉更快地毁灭我们呢?还有什么东西会比一种自动自觉的“义务”更快地毁灭我们呢?这是一条笔直通向颓废,甚至笔直通向白痴状态的道路……康德变成了一个白痴。——而这个人竟然是与歌德同时代的人!这个作茧自缚的毒蜘蛛竟然被看做是德国的哲学家,——竟然到现在他还依然被看做是德国的哲学家!……
我小心翼翼地提醒自己尽量不要说出我内心里的对德国人的真正看法……
在法国大革命中,康德不是发现了从无组织的国家形式到有组织的国家形式的转变吗?他不是曾经问过自己,是否存在这样一种事情,这种事情除了可以用人类的道德天赋来加以解释外,就根本没有别的解释的方法了?康德甚至还这样问过自己,是否能够一劳永逸地证明“人类的趋善倾向”是存在的?康德的答案是:“只有革命。”必定导致错误的本能到处泛滥、把反对天性看做是本能、把德国的颓废看做是哲学——这就是康德!——
① 康德的故乡。
② 莫洛赫,古代腓尼基人所信奉的火神,以儿童作为献祭品。现在一般指惨无人道的或贪得无厌地要吞噬一切的暴力。
§12
我认为,只有很少一部分的怀疑论者是哲学史上正派类型的人。除了这些人以外,其余的人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对理智的诚实的最基本的需要。所有这些伟大的醉心于宗教的梦想家和奇迹的动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完全就像小妇人,——他们把“美丽的情感”看做是充分的证据,把“高耸的胸脯”看做是神性的呼喊,把信心当做真理的准则。最后,康德以德国人的天真清白试图用他的“实践理性”的观念来把这种堕落的形式、这种在理智的良心上的缺乏进行科学化:于是,他发明了一种独特的理性。这种独特的理性就是这样一种理性,它要求人们,只要在道德,只要在“你应该”这个崇高的命令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人们根本就无需关心理性本身。
如果有人仔细思考过这样一种现象,这就是几乎在所有民族那里,哲学家都只是牧师这一类型的人的进一步发展时,那么,牧师的这种遗产,这种自欺的伪币就不会再令我们惊奇了。如果人们有了像改善、挽救或救赎人类这些神圣的使命,如果他胸中含有神性并成为上帝命令的代言人,那么,带着这样一种神圣的使命,他自然而然地就会立于所有仅仅是按照理智来度量的评价之外:他自己就已经被这样一种使命神化了,他自己就会觉得自己是更高等级类型的人!科学对牧师来说算什么东西?他远远高出于科学之上!——而迄今为止,统治世界的始终是这种牧师!他规定了“真”和“非真”的概念!
§l3
我们不要低估了这一点:我们自己,我们这些自由的精灵,就是一种“对所有价值的重估”,就是对自古以来一切“真”和“非真”概念的重新解释,这种重新解释本身乃是一种对自古以来一切“真”和“非真”概念的肉搏战,当然也是对自古以来一切“真”和“非真”概念的胜利。最有价值的洞见到最后才会被发现;但最有价值的洞见是方法。所有的方法,所有我们当今的科学性的预设,几千年来都被人们以一种最深的蔑视态度所反对着。由于这些方法和预设的缘故,很多人被排斥在所谓“正当”人的行列之外而被看做是“上帝的敌人”,被看做是真理的蔑视者和“被魔鬼迷惑的人”。因此,任何带有科学倾向的人都被视为贱类。
我们曾经面临整个人类激情昂扬地和我们为敌的情景——他们关于真理应该是什么的观念,他们关于真理应该为什么而服务的观念都是和我们敌对的:每一个“你应该”迄今为止都是一直和我们相敌对的。我们的目标、我们的实践,我们稳当而谨慎的不信任行为——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毫无价值和应该被蔑视的。
最后,人们完全可以问问自己,难道不正是一种感性审美的趣味使得人类长久地停滞于盲目之中吗?人类要求真理应该有生机勃勃的结果,要求认知者的感官必须具有强大的活力。我们的老实冒犯了人们最长久的嗜好。他们对这一切看得很清楚,这些上帝的火鸡!——
§14
我们已经学会了不同的东西。我们在各方面已变得更加老实。我们不再把人看做是源于“精神”或“神性”的,我们重新把人放回到动物之中。我们把人看做是最强大的动物,因为人是最狡猾的:他的精神性就是由此而产生的。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反对这里可能重新抬头的狂妄自负,这种狂妄自负认为,人似乎已经是动物发展中最重要的隐秘目标。人根本不是最高级的造物;任何其他的生物都具有跟他一样的圆满性的等级……甚至我们这样说的时候,似乎还过高地抬举了人,相对而言,人是一切动物中最失败的动物,最病态的动物,因为他是最危险地失去了自己的本能的动物——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人也就是最令人发生兴趣的一种动物!
至于其他各种动物是什么,笛卡尔在历史最先以一种令人尊敬的勇气大胆宣称,我们必须把动物理解成机械性的:所以,我们整个生理学无不是在努力证明这个命题。我们在逻辑上也并不把像笛卡尔一样的人排除在外,因为笛卡尔认为,今天我们对于人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以机械性的观点去理解人的程度。在过去,人们认为人是源于更高级的东西,这种更高级的东西在人一出生的时候就像备置嫁妆一样赋予了人“自由意志”。今天我们已完全摘除了他的意志,或者说,我们不再允许自己把意志看做是一种能力(Vermögen)。“意志”这个古老的词语现在只用来表示一种结果,一种个体的反应方式,这种反应方式是必然随着很多部分彼此矛盾、部分彼此和谐的刺激而来的;意志不再“起作用”,不再“活动”了……
过去有些时候,人们在人的意识当中,在人的“精神”当中看到了人的更高级的起源的证据,看到了人神性的证据;为了让人变得完美无缺,有人建议,人就要像乌龟一样收回他的感官,停止与尘世间所有东西的接触,脱去他的必死性的外衣:只有这样,然后人才能退而保全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保全“纯粹精神”。在这里我们已经再次好好地思考了:“意识化”或“精神”,在我们看来,它们无非是有机体相对不完美的象征,无非是一种尝试、摸索、试错,无非是一种没有什么必要的、消耗精力的努力,——我们决不承认,那种认为“任何事物如果是有意识地做出的,它就能够做得完美”的观点。“纯粹精神”就是纯粹愚蠢:因为如果我们摘除了神经系统和各种感官,如果我们摘除了“必死性的外衣”,那么,我们全就全错了——如此而已!
尼采 著 陈君华 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
序
这本书是为极少数人写的。或许甚至连这极少数的读者,现在也一个都还没有出生。这极少数的读者应该是理解我的查拉图斯特拉的那种人。我怎么会把我自己和那些在今天还能到处有知音的人们混为一谈呢?只有后天才是属于我的。有些人是出生得太早了。
要理解我,是有些条件的,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人们才能必然地理解我。我很清楚这些条件。我的读者必须在精神上是诚实的,甚至而且必须诚实得坚不可摧,只有这样才能经受得起我的严肃和激情。他必须善于在高山上生活,善于居高临下地俯视自己脚底下的那些政治家们的可怜的时代性的空谈以及各民族的私利。他必须已经变得冷漠,他必须从来就不会问,真理是否有用或者真理是否将会成为一种灾难……强有力的人总是偏爱那些现在没有人有勇气面对的各种问题;他必须具有一种追究被禁止的东西的勇气;他必须义无反顾地去探究迷宫。他必须经历过七重的孤独。他必须具有聆听全新的音乐的全新的耳朵。必须具有眺望最最遥远的东西的全新的眼睛。他必须具有一种对待迄今为止依然宁愿装做哑巴的真理的全新的良知。同时,他还必须具有追求节约这种伟大的风格的愿望,这样他才能保持和积聚自己的力量以及自己的热情……他必须敬畏自己,必须爱自己,骨子里必须有绝对的自由。
好了!只有这种人才是我的读者,才是我真正的读者,我预定的读者。剩余的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剩余的不过是人类而已。一个人要想超出人类,他就必须通过力量,通过心灵的高迈,——通过蔑视……
弗里德里希·尼采
§1
让我们来审视一下我们自己。我们是极北族人①;我们非常清楚,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多么遥远的地方。“无论是从旱路还是从水路,你都不会找到一条通达这些极北族人的道路”:——这一点,据我们所知,品达早就非常清楚。这些极北族人远远地位于北方、冰雪和死亡的彼岸,位于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幸福的彼岸。
我们已经发现了幸福,我们知道通达幸福的道路,我们已经找到了走出这迷宫般的整整几千年的历史的出路,还有谁找到了这种出路呢?也许现代人找到了这种出路?——不,因为现代人总是叹息着说:“我既不知道如何出去,也不知道如何进去。我就是所有这种‘既不知道如何出去,也不知道如何进去’的东西的集合。”
我们已经染上了现代性这种病:懒惰的和平、怯懦的妥协,现代人的肯定和否定也是一种病,也不过完完全全是道德的不洁。由于现代人“理解”一切,所以他们就“谅解”一切。这种保险为谅解所有的东西的所谓的心灵的容忍和大度,对我们可以说是一阵令人难受的西罗科热风。我们宁愿生活在冰雪之中,也不愿生活在现代的种种德性以及暖人的南风之中!
我们过去有足够的勇敢,我们既不会怜惜自己,也不会怜惜别人。
但是,很久以来,我们就已经不知道我们该拿自己的勇敢冲向何处。于是,我们又变得消沉了,有人称我们是宿命论者。我们的宿命——我们的宿命就是力的充实、力的紧张和力的压抑。我们渴望闪电和行动,我们以最远的距离来远离虚弱者的以及“弃世者”的幸福。雷雨交加,充斥着我们的天空,我们的天性就像大自然一样已经变得阴沉——因为我们无路可走。我们幸福的公式就是:一个肯定、一个否定、一条直线、一个目标……
① 极北族人(Hyperboreer):希腊语意思是“住在北风之神以北的地方的人”。现在,极北族人所生活的地方被看做是“安乐之土”,诗人和地理学家们认为它位于极北地区或有人居住的地方的西部。那里气候格外宜人,太阳一年只落下一次,庄稼一年两熟,居民特别长寿。他们居住在草地和树林中间的固定地城上。极北族人老了厌倦生活的时候。便自己戴上花环,投入人海,幸福地、无痛苦地长逝在波涛之中。古代人还认为他们精通魔法,能够自由飞翔,能够发现地下宝藏。——译者注(参阅鲍特文尼克等编著《神话辞典》第154-155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1月第一版)。
§2
什么是善?凡是增强我们人类权力感,增强我们人类的权力意志以及权力本身的东西,都是善。
什么是恶?凡是源于虚弱的东西都是恶。
什么是幸福?幸福不过是那种意识到权力在增长,意识到反抗被克服的感觉。
幸福不是心满意足,而是更多的权力,不是和平本身,而是战斗;不是德性而是能干(文艺复兴时期的德性,也即virtù,恰恰是和道德无关的德性)。
虚弱的人和失败的人应该灭亡。这是我们对人类的爱的首要法则。人们甚至应该帮助他们自取灭亡。
还有什么东西比任何一种恶习更有害的呢?——有,这就是同情,就是对所有失败的人和虚弱的人的行为的同情——基督教……
§3
在这里,我所考虑的问题并不是在生物发展过程中作为生物发展的终点的人类应该将取代什么东西,而是什么类型的人才具有更高的价值,才更值得生存,对未来才更有信心,而我们应该培育和应该期望的无非就是这样一种类型的人。
这种具有更高价值的类型,在过去其实是经常出现的,但是,那也不过是偶然的情况,不过是一种例外,这种人从来还没有被人类所期望。相反,这种类型从来就是最令人恐惧,甚至迄今为止已经几乎被大家公认为“令人恐惧的东西”的代名词——正是出于这种恐惧,大家倒反过来渴望培育一种完全相反类型的东西,而且事实上大家所渴望的这种相反类型的东西也确实出现了。这种相反类型的东西现在已经比比皆是,比如家禽家畜,比如温顺的羊群,比如人这种病态的动物,特别如基督徒。
§4
人类并不代表着一种以我们今天所信以为然的方式的发展,也即人类并不代表着一种向更好、更强、更高的发展,“进步”只是一个现代的观念,甚至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今天的欧洲人,他的价值还要低于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人的价值;在任何一种必然性意义上,“向前发展”根本就不必然等于提升、增长或变得更加强大。
在另一种意义上说,个人方面成功的例子,在地球上完全不同的地点以及在各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当中,倒是经常出现。这种人才事实上代表着一种更高类型的人。如果把这种人和整个人类相比,这个类型的人可能就是一种超人,一种对人类的超越。这种伟大成功的偶然事件,在以往总是可能的,在将来或许同样也总是可能的。甚至整个家庭、种族或民族,有时也可能代表这样一种中的之矢。
§5
人们不应该美化和打扮基督教,因为它断然开始了和这种更高类型的人的殊死的决战;它已经把这种类型的人所有的基本本能都置于咒诅之列;它从这些本能中蒸馏出罪与魔;它把强大的人看做是典型的应该被诅咒的人,是“可恶的人”。基督教与一切虚弱、卑贱、失败的人携手,它以所有与强大的生命自我保存本能相矛盾的东西为原料,加工制作出一种理念,它毁坏了所有蕴藏于最高贵、最强大的天性之中的理性,而他毁坏的方法就是对大家宣扬什么必须把精神性的最高的价值看做是有罪的,是误人歧途,是魔鬼的诱惑。最可笑的例子是帕斯卡①的堕落,他竟然相信他的理性之所以堕落,乃是由于原罪——其实,他的理性的堕落只不过是由于他所信仰的基督教。
① 帕斯卡(Pascal),1623-1662,法国哲学家,数学家,虔诚的基督教徒。主要哲学著作有《思想录》。
§6
我现在终于意识到了,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可怕而可恶的情景。我意识到了,我把一直被遮蔽着的人的“堕落”公布在光天化日之下。我说的“人的堕落”这个词毫无疑问并不含有对人的一种道德意义上的责难。在这里,我必须再三强调,它是非道德的。“人的堕落”这个词的非道德性甚至达到了这种程度,以至于就算在人们迄今为止最自觉地一心要追求的“德性”和“神圣”之中,我也是最强烈地体验到了这种堕落。正如人们已经猜测到的,我是在“颓废(décadence)”的意义下来理解堕落(Verdorbenheit)的;我认为今天人类用以概括其最高愿望的所有价值都是颓废的价值。
当某一动物、某一种族或某一个体失去其种种本能时。当它选择以及当它偏爱对它不利的东西时,我便称它是堕落的。将来我很可能必须要讲一讲有关“更崇高的情操”以及“人类的理想”的历史,这种“更崇高的情操”以及“人类的理想”的历史几乎已经清楚地解释了人为什么如此的堕落。
我认为,生命本身就是本能,就是追求力的成长、延续以及追求力的累积、追求权力的本能,哪里没有权力意志,哪里就有没落。我的观点是,所有人类的最高价值都缺乏这种权力意志,——同时我还认为,在种种神圣的名义的掩盖下的种种没落的价值,虚无主义者的价值现在已获得了主宰一切的统治权。
§7
人们把基督教称为同情的宗教。——同情乃是某种与那些提高生命的活力而使人奋发的冲动相对立的东西;它的作用就是抑郁。当一个人在同情的时候,他就失去了力量。同情极大程度地削减了那种本身确实会给生命带来痛苦的力量。同情甚至使痛苦本身蔓延开来。在某种情况下,它可能会导致生命与生命能量的完全丧失,而这种生命与生命能量的完全丧失和导致这种丧失的原因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达到了荒谬的程度(如基督这个那撒列人的死这个例子所表示的)。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但我还有更重要的观点。
假使人们按照通常所产生的反应的价值来衡量同情,那么,它对生命的危险性就会表现得更为清楚。同情本质上是和作为选择法则的发展法则极端对立的。它保存成熟得足以毁灭的东西;它保护那些贫乏可怜的人以及被生活所淘汰的人的利益。由于同情拼命维持着失败者的苟延残喘,所以,现在到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失败的人。正是由于这个世界充斥着失败者,所以,世界上就出现了认为生命本身是阴郁和可疑的这种观点。
人们竟然已经敢宣称同情乃是一种德性(而在任何一种高贵的道德看来,同情本不过是一种虚弱的表现);更离谱的是,人们竟然还进一步认为,德性乃是源于同情,同情乃是所有德性的基础和本原,——毫无疑问,人们必须时时刻刻目不转睛地盯着同情,牢记同情。但是,持这样一种观点的哲学乃是虚无主义的,乃是明目张胆地公开要否定生命的哲学。叔本华以他自己的方式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由于同情,生命被否定了,生命被看做是只配被否定的东西,——同情乃是虚无主义的实践。我再说一遍,这种压抑的并且具有传染性的本能是和那些旨在保存和提高生命的价值的本能相对立的,因为这压抑和传染性的本能由于使得痛苦成倍地增加,又是进一步滋生所有痛苦的温床,所以,实际上成了促进颓废的主要工具——同情促进了虚无!但人们嘴上不说“虚无”,而是说“彼岸世界”或“上帝”,说“真正的生命”,说涅槃,拯救,极乐……所有这一切实际上又何尝不是虚无?
如果人们一旦了解了,所有这些敌视生命的倾向在这里为了争夺崇高语词的外衣正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那么,从“宗教-道德”领域里发展出来的清白的诡辩就马上显得很少是清白的了。叔本华是敌视生命的,所以,在他那里,同情就成了德性……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早已看到,同情不过是一种病态而危险的状态,人们必须要好好地用泻药彻底加以清除:他认为,悲剧就是这样一种泻药。从生命本能的角度出发,事实上人们必须寻求一种方法,以用来刺破这样一种病态而危险的同情的脓包——例如在叔本华那里,就堆积着这种过多病态而危险的同情(不仅如此,很遗憾,无论是俄国的圣彼得堡还是巴黎,无论是托尔斯泰还是瓦格纳,我们整个文学和艺术的颓废也是如此):只有这样,这种同情的脓包才会被刺破。
在我们所有不健康的现代性里,没有什么东西比基督教的同情更不健康的了。这里,我们必须要做个医生,我们必须毫不留情,我们必须要拿起解剖刀——那是我们的责任,这是我们的对人类的爱的方式,为此,我们又必须是哲学家,我们这些极北族人!——
§8
现在我们必须要说,我们把谁看做我们的对立面,这些人就是——神学家们以及任何体内流着神学家血液的人——以及我们整个的哲学。
人们必须已经看到来自自己身边的巨大灾变,或者说得更正确一点,人们必须已经深切地体会到了这种灾变,人们必须几乎已经毁于这场灾变,只有这样,他才不会再把我在这里所说的看做是一种儿戏(在我眼里,我们的那些自然科学家和生理学家先生们的自由精神,才是一种儿戏;——他们对我说的事情缺乏热情,在他们身上没有体验到痛苦)。那种毒害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还要广阔深远得多:今天,只要在有人把自己看做是“理念论者”①的地方,——只要在有人基于某种更高的起源而假定一种居高临下地陌生地打量现实的权利的地方,我就到处再三发现了那种狂妄自大的神学家本能。……理念论者,完全就像牧师一样,他手中掌握着所有伟大的概念(而且不仅仅是掌握在手中而已!),他还充分运用这些伟大的概念,善意地蔑视“知性”、“感性”、“荣誉”、“幸福生活”和“科学”,同样,他也蔑视自己最基本的本能,把它们看做是某种伤害性和诱惑性的力量,而“精神”则只是漂浮在一种纯粹的“自为状态(Für-sich-heit)”中:似乎谦卑、贞洁、贫困,或一言以蔽之,“神圣”,不比任何可怕的事情或罪恶对生命造成了更无法估计的损害。……纯粹精神就是纯粹谎言。
只要牧师——这种专门以否定、谋杀和毒害生命为职业的人——还是被看做是一种更高类型的人,那么,对于“真理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永远不会有答案。如果那种自觉地为虚无和否定辩护的人被看做是“真理”的代表,那么,真理就已经被头朝地地给颠倒过来了。
① 理念论者(Idealist),唯心主义者,现念论者,理想主义者。
§9
我向这种神学家们的本能宣战:我到处发现它的踪迹。一个人只要他的体内流着神学家们的血液,他们一开始就会歪曲而不敬地对待所有事物。从这种神学家的本能发展出来的激情(Pathos)自命为“信仰”。这种信仰宣称:为了不再痛苦地看到无可救药的假象,永远闭上你的眼睛吧。这种对一切事物的错误观点(Optik)被提升为道德、德性、神圣;良知与错误的看法(Falsch-sehen)连在一起;一个人自己的观点一旦被当做神圣不可侵犯而赋以“上帝”、“赎罪”和“永恒”这些名称以后,就不会承认任何其他观点更有另外一种价值了。我到处发现这种神学家们的本能;这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普遍的、真正属于卑下的一种虚伪。
凡是一个神学家觉得真实的一切东西,必定是虚假的,这几乎是真理的准则。他最根本的自保本能不允许他在任何情况下哪怕对现实有一丁点的尊重,甚或也不允许现实插上一句话。神学家们的本能扩张到什么地方,这里价值判断就会从头到脚颠倒过来,而“真实的”和“虚假的”这些概念也必然会颠倒过来;凡是最有害于生命的东西在这里却被称为“真实的”,而凡是颂扬生命、提高生命、肯定生命、为生命而辩护并使生命获得辉煌的胜利的东西都会被称为“虚假的”。当神学家们想借帝王们或人民的“良心”而获取权力时,我们就绝对毋需怀疑最后真正发生的事情,那是最终意志即虚无主义者的意志希望获得权力。
§10
当我说哲学已被神学家们的血液所败坏时,德国人马上就会理解我这话的意思。新教牧师是德国哲学的祖先,新教的本质就在于它的原罪说。新教的定义是基督教的局部麻痹——也是理性的局部麻痹。要了解德国哲学到底是什么——德国哲学不过是一种狡猾的神学——,人们只要说一声“图宾根神学院”就够了。这些德国南部的斯瓦本人是德国最善于说谎的人,他们撒起谎来是那样的天真无邪。
为什么整个德国学界——德国学界的学者四分之三是牧师和教师们的儿子——会如此欢呼康德的出现呢?德国人为什么会确信,从康德开始已向更好的方向转变,甚至到现在德国依然充斥着这种信念的回音?德国学者们身上的神学家的本能预见到了某种曾经一再被认为可能的东西,一条通向古老理念的隐秘的道路现在已被发现了,由于一种狡猾而聪明的怀疑思想,“真正世界”的观念,道德作为世界本质的观念(这两个观念是所有可能有的谬误中最有害的谬误!),即使是无法得到证明的,至少也是无法被驳斥的了……理性、理性的“权利”无法达到这样遥远的领域……现实已被人歪曲成一种“表象”,而一个完全虚构的世界,一个由所谓的存在者组成的世界,却被尊为实在……康德的成就只是神学家们的成就,康德,就像路德,就像莱布尼茨一样,是德国人诚实性格的又一个障碍,而这个障碍先前并不是牢固的。
§11
我还要批评一下作为道德家的康德。一种德性毫无疑问是我们自己的编造,是我们自己最自私的必需的需要和必需的自卫:从其他任何一种意义上说,德性只是一种危险。凡不是我们生命条件的东西,都有害于生命:如果一种德性像康德所希望的那样仅仅是出于一种尊重“德性”概念的情感,那么,这种德性就是有害的。“德性”、“义务”、“善本身”、那种非个人的而是普遍有效性的善——不过是幻觉,这种幻觉不过是生命的没落的表现,不过是生命最后衰竭的表现,是哥尼斯堡①的中国式的劣根性的表现。最深刻的自我保存和生长法则所需要的正与此相反:每个人编造他自己的德性、他自己的绝对命令。如果一个民族将它自己的义务与义务概念混淆不分的话,这个民族就会走向毁灭。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比“非个人的”义务,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把自己献祭于那莫洛赫神②般的抽象概念更深刻、更内在地具有毁灭性力量了。人们怎么可能会没有感到,康德的绝对命令是如何的危害生命!只有神学家们的本能才维护这种绝对命令!
在生命本能的驱使下所采取的行动,以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快感本身就已经充分证明了自己一定是一种正当的行为。但是,那种满肚子里都是基督教教条的虚无主义者却把快感看做是他们用以反对这一行为的正当性的理由。还有什么东西会比我们没有内在的强烈需要、没有真正的个人选择、没有丝毫快感地工作、思考、感觉更快地毁灭我们呢?还有什么东西会比一种自动自觉的“义务”更快地毁灭我们呢?这是一条笔直通向颓废,甚至笔直通向白痴状态的道路……康德变成了一个白痴。——而这个人竟然是与歌德同时代的人!这个作茧自缚的毒蜘蛛竟然被看做是德国的哲学家,——竟然到现在他还依然被看做是德国的哲学家!……
我小心翼翼地提醒自己尽量不要说出我内心里的对德国人的真正看法……
在法国大革命中,康德不是发现了从无组织的国家形式到有组织的国家形式的转变吗?他不是曾经问过自己,是否存在这样一种事情,这种事情除了可以用人类的道德天赋来加以解释外,就根本没有别的解释的方法了?康德甚至还这样问过自己,是否能够一劳永逸地证明“人类的趋善倾向”是存在的?康德的答案是:“只有革命。”必定导致错误的本能到处泛滥、把反对天性看做是本能、把德国的颓废看做是哲学——这就是康德!——
① 康德的故乡。
② 莫洛赫,古代腓尼基人所信奉的火神,以儿童作为献祭品。现在一般指惨无人道的或贪得无厌地要吞噬一切的暴力。
§12
我认为,只有很少一部分的怀疑论者是哲学史上正派类型的人。除了这些人以外,其余的人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对理智的诚实的最基本的需要。所有这些伟大的醉心于宗教的梦想家和奇迹的动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完全就像小妇人,——他们把“美丽的情感”看做是充分的证据,把“高耸的胸脯”看做是神性的呼喊,把信心当做真理的准则。最后,康德以德国人的天真清白试图用他的“实践理性”的观念来把这种堕落的形式、这种在理智的良心上的缺乏进行科学化:于是,他发明了一种独特的理性。这种独特的理性就是这样一种理性,它要求人们,只要在道德,只要在“你应该”这个崇高的命令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人们根本就无需关心理性本身。
如果有人仔细思考过这样一种现象,这就是几乎在所有民族那里,哲学家都只是牧师这一类型的人的进一步发展时,那么,牧师的这种遗产,这种自欺的伪币就不会再令我们惊奇了。如果人们有了像改善、挽救或救赎人类这些神圣的使命,如果他胸中含有神性并成为上帝命令的代言人,那么,带着这样一种神圣的使命,他自然而然地就会立于所有仅仅是按照理智来度量的评价之外:他自己就已经被这样一种使命神化了,他自己就会觉得自己是更高等级类型的人!科学对牧师来说算什么东西?他远远高出于科学之上!——而迄今为止,统治世界的始终是这种牧师!他规定了“真”和“非真”的概念!
§l3
我们不要低估了这一点:我们自己,我们这些自由的精灵,就是一种“对所有价值的重估”,就是对自古以来一切“真”和“非真”概念的重新解释,这种重新解释本身乃是一种对自古以来一切“真”和“非真”概念的肉搏战,当然也是对自古以来一切“真”和“非真”概念的胜利。最有价值的洞见到最后才会被发现;但最有价值的洞见是方法。所有的方法,所有我们当今的科学性的预设,几千年来都被人们以一种最深的蔑视态度所反对着。由于这些方法和预设的缘故,很多人被排斥在所谓“正当”人的行列之外而被看做是“上帝的敌人”,被看做是真理的蔑视者和“被魔鬼迷惑的人”。因此,任何带有科学倾向的人都被视为贱类。
我们曾经面临整个人类激情昂扬地和我们为敌的情景——他们关于真理应该是什么的观念,他们关于真理应该为什么而服务的观念都是和我们敌对的:每一个“你应该”迄今为止都是一直和我们相敌对的。我们的目标、我们的实践,我们稳当而谨慎的不信任行为——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毫无价值和应该被蔑视的。
最后,人们完全可以问问自己,难道不正是一种感性审美的趣味使得人类长久地停滞于盲目之中吗?人类要求真理应该有生机勃勃的结果,要求认知者的感官必须具有强大的活力。我们的老实冒犯了人们最长久的嗜好。他们对这一切看得很清楚,这些上帝的火鸡!——
§14
我们已经学会了不同的东西。我们在各方面已变得更加老实。我们不再把人看做是源于“精神”或“神性”的,我们重新把人放回到动物之中。我们把人看做是最强大的动物,因为人是最狡猾的:他的精神性就是由此而产生的。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反对这里可能重新抬头的狂妄自负,这种狂妄自负认为,人似乎已经是动物发展中最重要的隐秘目标。人根本不是最高级的造物;任何其他的生物都具有跟他一样的圆满性的等级……甚至我们这样说的时候,似乎还过高地抬举了人,相对而言,人是一切动物中最失败的动物,最病态的动物,因为他是最危险地失去了自己的本能的动物——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人也就是最令人发生兴趣的一种动物!
至于其他各种动物是什么,笛卡尔在历史最先以一种令人尊敬的勇气大胆宣称,我们必须把动物理解成机械性的:所以,我们整个生理学无不是在努力证明这个命题。我们在逻辑上也并不把像笛卡尔一样的人排除在外,因为笛卡尔认为,今天我们对于人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以机械性的观点去理解人的程度。在过去,人们认为人是源于更高级的东西,这种更高级的东西在人一出生的时候就像备置嫁妆一样赋予了人“自由意志”。今天我们已完全摘除了他的意志,或者说,我们不再允许自己把意志看做是一种能力(Vermögen)。“意志”这个古老的词语现在只用来表示一种结果,一种个体的反应方式,这种反应方式是必然随着很多部分彼此矛盾、部分彼此和谐的刺激而来的;意志不再“起作用”,不再“活动”了……
过去有些时候,人们在人的意识当中,在人的“精神”当中看到了人的更高级的起源的证据,看到了人神性的证据;为了让人变得完美无缺,有人建议,人就要像乌龟一样收回他的感官,停止与尘世间所有东西的接触,脱去他的必死性的外衣:只有这样,然后人才能退而保全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保全“纯粹精神”。在这里我们已经再次好好地思考了:“意识化”或“精神”,在我们看来,它们无非是有机体相对不完美的象征,无非是一种尝试、摸索、试错,无非是一种没有什么必要的、消耗精力的努力,——我们决不承认,那种认为“任何事物如果是有意识地做出的,它就能够做得完美”的观点。“纯粹精神”就是纯粹愚蠢:因为如果我们摘除了神经系统和各种感官,如果我们摘除了“必死性的外衣”,那么,我们全就全错了——如此而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