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南庄《何典》与松江】

(一)比喻
詈辞中用作比喻的事物,最常见的有动物、鬼物、什物、卑贱奸邪等。
1.动物
1)猪
猪因为有贪食、懒惰的习性,并给人以蠢笨的印象,所以有不少以“猪”构成的詈辞,如“打气猪”比喻肥胖的人。
(1)那雌鬼起初还半眠半坐,后来胀得四直六直,像打气猪一般,困在床上等死。(第五回)
(2)上首是一只触呆猪婆,下首是一腔舔刀着羊咩咩。(第二回)
2)猫
懒惰、游荡的人常被比成“猫”,如“三脚猫”。
(3)被一只三脚猫衔住一个死老虫,跳在踏床板上一声响。(第七回)
(4)臭鬼又杳无音信,不见回家——心里好生着急,便立愿吃几年猫儿三官素。(第七回)
3)狗
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狗既有忠实于主人的美德,又有仗势欺人的奴才劣根性。于是后一
特色几乎是骂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如:“狗獾了面孔”比喻死皮赖脸、厚着脸皮的人。
(5)那魇子也不发怒,狗獾了面孔,只管低头下气的求他。(第七回)
“烂狗屎”比喻廉价,含贬义。
(6)地里鬼故意千嫌百比,马鬼便不敢争多论寡,就烂狗屎价钱买成了。(第十回)
4)龟
又称乌龟,古语本为四灵动物之一,常作延年益寿的吉祥语,至元朝时,才逐渐为骂譬语,演变的原因,是因为龟的俗称“王八”与“忘八”谐音,而“忘八”的本义指人忘掉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个字,后又引申为对那些妻子有外遇的男人的骂詈语。如:“披蓑衣乌龟”。
(7)就是查访那标致细娘,也不过想寻个披蓑衣乌龟,钻谋来私下去偷偷罢了。(第八回)
“开眼乌龟”比喻明知妻子有外遇而不敢声张的人。
(8)那里塑得披头散发,赤脚跋倒的坐在上面;脚跟头哺一个开眼乌龟,乌龟身上盘条烂死蛇。(第六回)
5)虎
老虎因其本性凶猛、残忍,常与其他词语配合而成骂譬语,而狼因为性情暴决、凶残,为世人所痛恨,所以经常合起来作为詈辞使用。如:“狼飧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9)走堂去顶了一泛供饼来,摆在面前,三个狼飧虎咽吃了一阵。(第一回)
“如狼似虎” 比喻非常凶暴残忍。
(10)一班牢头禁子,个个如狼似虎,把他摆布得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第三回)
除以上几种动物外,其他被用作詈辞的还有蛇,如“蛇头接尾”(第一回)、“弄蛇叫化子”(第六回)、“踏弗杀地扁蛇”(第六回);鼠,如“臭老鼠”(第一回)、“爬棺黄鼠狼(第三回);驴,如“擐折驴卵”(第二回);鸡,如“斗昏鸡”(第一回)、“昏头鸡”(第一回)、“雨淋鸡”(第三回)等等,不一而足。另外,还有上述所涉及但没有提及的动物的总称,古
语为“蛆虫蚂蚁”(第一回)、“叮屄虫”(第四回)、“衣冠禽兽”(第十回)、“扁毛众生”(第十回)等。
2.鬼物
《何典》这部作品中的角色几乎都以“鬼”字冠名。如本文第一主人公“活鬼”指的是人,一般有轻蔑或开玩笑的意思;“活鬼”的儿子“活死人”比喻行事麻木,不懂变通的人。当然,“活死人”后来服用了“蟹壳仙人”的益智仁后就“足智多谋”了;“饿杀鬼”比喻狼吞虎咽吃相难看的人,文中引申为贪婪、贪财的人;“老鬼”引申义为内行、精明的人;“地里鬼’可引申为熟悉内情的人;“白日鬼”是指白天进屋行窃的扒手;“啃死人”引申为打着死人名义图利的行为;“魔子”指好色者;“阴间秀才”引申为普于搞阴谋诡计损害他人的人;“白面伤司”比喻外表善良而内心恶毒的人。
3.什物
用“货”“坯”等来指代人,带有明显的贬义。如:
1)“开口货”指没有父母的小孩
(11)今日倒要把个开口货擐在别人身上,只怕情理上也讲不下去。(第五回)
2)“钝货”比喻笨拙的人
(12)牵钻鬼不想自己原是个钝货,反倒妒忌他起来,千方百计的暗损他。(第五回)
3)“背板凳”引申为怕老婆
(13)中间挂幅步步起花头的小单条,旁边摆着几条背板凳。(第六回)
4)“嵌牙床”指吃了他人东西有后患,引申为办事不妥,被人议论
(14)走到和尚房里,只见朝外铺张嵌牙床,挂顶打皮帐。(第六回)
5)“大脚力”引申为有势力、有靠山
(15)一只两来船,你用了大脚力踏上去,教他怎么不洸。(第一回)
6)“上船”比喻背地里设计陷害别人
(16)依我算计,倒不如捉猪垫狗,上了活鬼的船罢。(第二回)
4.卑贱奸邪
卑贱奸邪的名称也常被作为詈辞使用,如:
1)笨贼
(17)你这小弟弟,真是个笨贼。(第一回)
2)贼忒嬉嬉
(18)忽然土地来吊他出狱,正不知是祸是福,心里贼忒嬉嬉的到了土地面前。(第二回)
3)倒麦粞贼
(19)你是甚么野鬼?莫不是倒麦粞贼,在此看脚路。(第八回)
4)贼皮贼骨
(20)凭他贼皮贼骨,用起全副刑具来,不怕他不认帐。(第九回)
5)寒贱货
(21)办了许多出手货,门市货,清水货,塞嘴货,赔钱货,冷热货,一门货,乱头货,开口货,寒贱货。(第七回)
5.性詈辞
《何典》中关于性的詈辞也是十分多见的,而汉族人有关性的詈骂几乎都指向女性。如:
1)“洗屄(以下用B)拖纷”
(22)鬼囝忙拿起洗B拖纷,却待打去。(第一回)
2)怕B和尚
(23)又请一个怕B和尚,住在庙中侍奉香火,收拾得金光灿烂。(第二回)
3)骚娘
(24)骚娘招了刘打鬼来家,搅完了家当,弄到水落石出的地步,还穷汉养娇儿的大声不舍得搿他。(第二回)
4)“触千捣万”是旧时对妓女或生活糜烂的妇女的诅咒语
(25)刘打鬼听了不觉恼羞变怒,跳得八丈高,把雌鬼“触千捣万”乱骂起来。(第五回)
5)“千人骑万人压”比喻生活糜烂
(26)他是个小风臀,千人骑,万人压的,有甚好处。(第四回)
(二)借代
詈辞中,最常见的借代方式是以人体的一部分来代替人。
1.以“骨”代人。
1)“轻骨头”,比喻举止轻浮、不庄重的人
(27)且说那两个大头鬼,狐群狗党甚多;就是山脚下迷露里鬼,轻骨头鬼,推船头鬼,都是拜靶子兄弟。(第九回)
2)“贼皮贼骨”
(28)凭他贼皮贼骨,用起全副刑具来,不怕他不认帐。(第九回)
3)“嘴硬骨头酥”比喻外强中干的人
(29)替死鬼也不免有些嘴硬骨头酥;无奈才说过了硬话,不好改口,只得装着硬好汉。(第九回)
2.以“卵”来代人的有“无卵毛后生”,比喻说大话的人。
(30)活死人是个无卵毛后生,正在干狗屎发松时候,见了这般千娇百媚的标致大姐,教他如何不爱。(第十七回)
3.以“嘴”代人“叉张夹嘴”。
1)比喻多嘴多舌,含贬义
(31)遇着审官司时候,或是在面前背后提调,或与白日鬼排排坐着,叉张夹嘴的断灾断祸。(第五回)
2)“嘴花捩撇”比喻能说会道,含贬义
(32)醋八姐,是个小人家出身,嘴花捩撇的专喜嚼舌头根,不甚贤惠。(第六回)
3)硕死嘴
(33)只见中间塑着个鏖糟弥陀佛,落开那张硕死嘴,凸出了宽急肚皮,眉花眼笑的坐在上面。(第二回)
(三)双关
“双关”是一个词语含有两层意思,语义丰富而有情趣。如:
1.“面糊盆”是对糊涂虫的一种比喻,书中却真指称一个盛东西的盆子。
(34)牵钻鬼只得畚了一面糊盆硬米糁出来赔他。
(第五回)
2.“戮空枪”本比喻弄虚作假,买空卖空的行为,书里却实指一种武器。
(35)千中拣一,只有一枝戳空枪,趁手好使。(第十回)
3.“压火砖”比喻出气筒式的人物,是别人泄怒的对象,书中却把这个词当作砌墙用的砖来指称。
(36)摸壁鬼连夜端正压火砖,将要道所在,教鬼兵打好界墙。(第十回)
4.“挡箭牌’常用来比喻给某人或某事做掩护,书中则实指一种盾牌。
(37)迷露里鬼不会武艺,拿了一面挡箭牌,骑只灶前老虎。(第九回)
5.“打皮帐”在方言中常比喻人们两不来往的情形,书中却用了“帐’的本义,指一种床帐。
(38)走到和尚房里,只见朝外铺张嵌牙床,挂顶打皮帐。(第四回)
6.“铎头锭’本是当地人对呆头呆脑一类人的贬义称呼,而书中偏偏用了“锭”的本义,指银锭。
(39)雌鬼被他缠住,只得在荷包里挖出一只铎头锭来送与他。(第四回)
7.“翻鼻头牛’常比喻那些性格倔强、失去管束的人,书中偏用来指牛的一种。
(40)那守界的两个将官:一个叫作倒塔鬼,骑一只翻鼻头牛。(第十回)
(四)藏词
藏词,即说话时故意隐藏部分词语不说出来。运用藏词这种修辞手法最多的是歇后语式置辞。如:
1.“乌眼睛见了白铜钱”是贪财的意思。
(41)你们既有银钱送他,他乌眼睛见了白铜钱,少不得欢天喜地,把令亲从轻发落的(第二回)
2.“铜钱眼里翻斤斗”是爱钱如命的意思。
(42)我晓得这饿杀鬼是要向铜钱眼里翻斤斗的。(第二回)
3.“猢狲臀”意即坐不下。
(43)一样是猪婆耳朵,一样猢狲臀,一样是狐狸尾巴。(第三回)
4.“揿住两头打当中”比喻用强硬或恶势力手段进行逼迫。
(44)再叫六事鬼去,也要揿住两头打当中。(第二回)
5.“乡下狮子乡下跳”及乡里的礼俗只有在乡下行得通。
(45)你横竖铜钱堆出大门外,也不必像孟婆庄那里造这大庙,正叫乡下狮子乡下跳,将就起只三进四院堂的小庙来供养着。(第二回)
6.“三刀斫弗入的老面皮”比喻脸皮厚。
(46)罗刹女虽有三刀斫弗入的老面皮,也不免白刀进了红刀出矣。(第十回)【《何典》詈辞修辞研究·钮丽花】
序
昔坡公尝强人劭平鬼;辞曰无有,则曰“姑妄言之”。汉《艺文志》云:“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为也。” 由是言之,何必引经据典而自诩为鬼之董狐哉?吾闻诸:天有鬼星;地有鬼国;南海小虞山中有鬼母;卢充有鬼妻,生鬼子;《吕览》载黎邱奇鬼;《汉书》记嫠亭冤鬼;而尺郭之朝吞恶鬼三千,夜吞八百,以鬼为饭,则较钟进士之啖鬼尤甚。然或者造无为有,典而不典。若乃“ 三年伐鬼” ,则见于《书》;“ 一车载鬼” ,则详于《易》;“新鬼大,故鬼小” ,则著于《春秋》。岂知韩昌黎之送穷鬼,罗友之路见揶揄鬼,借题发挥,一味捣鬼而已哉?今过路人务以街谈巷语,记其道听途说,名之曰《何典》;其言则鬼话也,其人则鬼名也,其事实则不离乎开鬼心,扮鬼脸,怀鬼胎,钓鬼火,抢鬼饭,钉鬼门,做鬼戏,搭鬼棚,上鬼当,登鬼箓,真可称一步一个鬼矣。此不典而典者也。吾只恐读是编者疑心生鬼,或入街鬼窠路云。太平客人题。
序
无中生有,萃来海外奇谈;忙里偷闲,架就室中楼阁。全凭插科打诨,用不着子曰诗云;讵能嚼字咬文,又何须之乎者也。不过逢场作戏,随口喷蛆;何妨见景生情,凭空捣鬼。一路顺手牵羊,恰似拾蒲鞋配对;到处搜须捉虱,赛过搲迷露做饼。总属有口无心,安用设身处地;尽是小头关目,何嫌脱嘴落须。新翻腾使出花斧头,老话头箍成旧马桶。阴空撮撮,一相情愿;口径唐唐,半句不通。引得笑断肚肠根,欢天喜地;且由我落开黄牙床,指东说西。天壳海盖,讲来七缠八丫叉;神出鬼没,闹得六缸水弗浑。岂是造言生事,偶然口说无凭;任从掇册查考,方信出于《何典》。新年新岁,过路人题于罨头轩。
题记
我看了样本,以为校勘有时稍迂,空格令人气闷,半农的士大夫气似乎还太多。至于书呢?那是:谈鬼物正像人间,用新典一如古典,三家村的达人穿了赤膊大衫向大成至圣先师拱手,甚而至于翻筋斗,吓得“子曰”店的老板昏厥过去;但到站直之后,究竟都还是长衫朋友。不过这一个筋斗,在那时,敢于翻的人的魄力,可总要算是极大的了。
成语和死古典又不同,多是现世相的神髓,随手拈掇,自然使文字分外精神;又即从成语中,另外抽出思绪:既然从世相的种子出,开的也一定是世相的花。于是作者便在死的鬼画符和鬼打墙中,展示了活的人间相,或者也可以说是将活的人间相,都看作了死的鬼画符和鬼打墙。便是信口开河的地方,也常能令人仿佛有会于心,禁不住不很为难的苦笑。
够了。并非博士般脚色,何敢开头?难违旧友的面情,又该动手。应酬不免,圆滑有方;只作短文,庶无大过云尔。
中华民国十五年五月二十五日,鲁迅谨撰
《何典》的作者是张南庄,主要生活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上海,他的生平无从查证,所知甚少。从光绪四年海上餐霞客写的《跋》里;我们略知张南庄的一些情况,如他‘中法欧阳(询),诗宗范(成大)、陆(游)“,名列当时上海十位”高才不遇者“之冠。他还著有十余部编年诗稿,只可惜毁于战火,没有流传下来;否则我们能够从他的诗篇中,更多地了解有关他与《何典》的资料。《跋》中还说张南庄的儿子叫张春蕾,孙子叫张小蕃,海上餐霞客就是张小蕃的表兄弟。
乾嘉年间,上海归属松江府管辖;松江自春秋建城以来,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原因,唐代已经成为富庶之地,中原、湘楚一带有不少居民移至松江做生意、定居。元代松江棉纺织业誉满天下,就是中原之花东海开的结果。经济的繁荣带来的是文化的高峰,元明清出现了“云间画派”、“云间书派”、书法“馆阁体”等文化现象,出现了赵孟頫、陶宗仪、杨维桢、董其昌、陈继儒、沈度、张照等一大批文化名人。
《何典》里大量的方言俚语,就出自松江,但也夹杂着一部分江苏南部和浙江东北部的方言(刘复发现其中有些方言出自温州),故我们推断,张南庄可能客寓在松江,他的化名为“过路人”,也可证实这一点。从小说内容和细节描写表明;张南庄很熟悉松江一带农村的生活,称自己的住处为“罨头轩”(放着鱼网的小屋)。本人仔细地查阅过松江的志书及上海的其他志书,未找到张南庄的线索。当年,刘复也为找张南庄煞费苦心。由于“南庄”是作者的号,不是名,给查询增加了难度。看来,要确定张南庄其人其籍贯,尚有待新材料的发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