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莱布尼茨:单子论】

(2014-05-23 13:56:38)
标签:

文化

 【莱布尼茨:单子论】

【莱布尼茨:单子论】

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

    第56节 交互单子论的共同体的较高阶段的构造

    通过以上的分析,在我(对我而言的原真的单子)和在我之中作为陌生的、进而作为自为的而存在着的、但又只是向我共现地表明的单子之间的共同体化的最初最低级的阶段,便得以澄清。他人在我之中被构造为他人,这是唯一可设想的方式,就像他们可以作为存在者和如此存在者而具有为我的意义和有效性那样;如果他们是从一种不断得到证实的根源中获得这种意义和有效性的话,那么,正如我必须要说的那样,他们恰好就是如此存在着的,但由此也独一无二地具有了他们在其中得以构造出来的意义:即单子,他人为他们自己存在着,恰如我为我自己存在着一样;但这样一来,他人也存在于共同体中,因此(我再一次强调一下先前已使用过的那种表述),也存在于与作为具体自我、作为单子的我的联结中。尽管他们实际上是与我的单子相分离的,这是因为,任何实际的联结都不会从他人的经验中引导出我的体验,因此一般说来,都不会从他人的本己本质的东西中引导出我的本己本质的东西。与此相应的一定是一种“实在的”分离,这种现世的分离,即这种关于我的心理物理学的此在与他人的此在的分离,由于客观身体的空间状态,其本身就表现为空间上的分离。另一方面,这个本源的共同体并不是一个虚无。如果每一个单子都实际地是一个绝对孤立的统一体,那么,他人向我的原本性的非实在的意向伸进,在某种进入梦中的东西、某种按照纯粹幻想的方式可想象到的东西的意义上,就不是非实在的。存在者与存在者共在于一个意向的共同体中。这是一种在原则上独一无二的联结,一个真正的共同体,并且恰好是那个使一个世界、一个人和物的世界先验地成为可能的共同体。

    在对群体化的第一个阶段,以及几乎是同样有效的,在对来自原真世界的一个客观世界的最先构造作出充分澄清之后,较高阶段的共同体相对来说就没那么困难了。所以,尽管就一种全面解释的目的而言,对自身区分为不同的阶段这样一个问题进行广泛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但在这里,这个粗略的、在已奠定了的基础上不难理解的基本描述,对我们来说已经足够了。

    由我出发,由已构造出来的原始的单子出发,我就获得了对我来说的的其他单子,或者说,我就获得了作为心理物理学主体的他人。这就意味着,我所获得的并不单纯是在身体上与我对峙的、通过联想的结对而又回溯到我心理物理学的此在的他人;的确,一般说来,在可理解的方式中,甚至是在现阶段的群体化的世界中,由于他人必然具有已定位的被给予性方式,他人也会成为一个“中心项”。与此相反,在一个人的共同体的意义上,以及在那个即使是单个的,但其本身也具有一个共同体成员的意义(某种可以转递为动物的社会性的东西)的人的意义上,这就意味着一种彼此互为对方的相互存在,而这种彼此互为对方的存在自身又造成了我的此在和所有他人的此在的一种客观化的等同:因此,我和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他人中的一个人。如果我在理解他的同时而又更深入地切入到他的本己性视域中,那么,我马上就会遇到这样的事实,即:正如他的躯体身体存在于我的感知领域中一样,我的身体也存在于他的感知领域中;而且一般地说,他立即会把我经验为对他来说的他人,就像我把他经验为我的他人那样。同样地,我将发现,那些更多的人也会被相互地经验为他人;更进一步地说,我不仅能够把每一个他人经验为他人,而且还能够把他人经验为他本人是与他自己的他人相关的,同时,在某种可重复地加以设想的中介中,他人也许还是与我本人有关的。同样也清楚的是,人只可统觉地成为——不仅在现实中,而且在可能性中并按照自己的意愿——一个他人,并且是能再次遭遇到的一个他人。这样一来,无限开放的自然本身就变成了这样一个自然,即在其开放的多样性中,它也包括那些还未被认识的、分散在无限空间中的以及作为可能变化着的共同体之主体的人(更普遍地说,也包括各种动物)。

    当然,在先验的具体性中,与这个共同体相一致的还有一个相应开放的单子共同体,我们就把这种单子共同体称之为先验的交互主体性。我们几乎无须说,这个单子共同体纯粹是在我这个正在沉思着的自我中,纯粹是从我的意向性的根源处被为我地构造出来的,但它又是在每一个(通过“他人”的变样而)被构造为同一个的共同体中被构造为这样一个共同体的,只不过它是以其他主体的显现方式被构造罢了,而且被构造为了在其自身中必然具有这同一个客观世界的共同体。显然,在那个已在我之中(相似地也在每一个我可想像的单子共同体中)先验地构造出来的世界的本质中,就包括了这样的事实:它本质必然地也是一个人的世界;在每一单个的人中,它都是通过诸意向体验或意向性的诸潜在系统——就它们作为“心灵生活”而言已经被构造为现世地存在着的——而或多或少完美地在内在心灵方面被构造来的。客观世界的心灵构造可理解为:例如,我的现实的和可能的世界经验,我本人作为人而经验着的自我的世界经验。这种经验或多或少是完美的,它至少已经具有了其开放的不确定的视域。对于每个人来说,每个他人在物理方面、心理物理方面和内在心理方面作为开放的可无限进达的领域,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即使多半恰好是坏的,也都存在于这个视域之中。


————————————————————————————————

   《单子论》(Monadology)是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精粹,相关哲学思想更多在《神义论》(Theodicy)中得到阐述。

    莱布尼茨定义单子(Monad)是一切事物最根本的原素,所谓不可再分,因而单子不具备一般物理粒子在时间、空间上的延展性,是一种抽象存在,形而上粒子。从语义学和莱布尼茨的定义看,单子是可数的,但由于它数量的无限,且充斥整个可感知的时空,没有任何单子“真空”;时空就是无限的单子相互嵌合、影响所形成的整体感知呈现。

    一个单独的单子拥有两种基本性质,感知(perception)、欲求(appetition)。

    单子是单纯的实在个体,因而单子的宏观呈现(物理、精神呈现)可以坍塌、消亡、创造、再生,而单纯实体因其不可再分,内部不可再有任何引起自身性质变化的因素,故而单子是自我圆满的,单子无法在自身呈现的世界中被创造和消亡。而莱布尼茨还定义一种所有可能存在的单子的集合,Entelechy(完满实现)。

    单子一旦存在,即受到欲求(appetition)的内在驱动,去和其他单子作用,产生感知(perception)过程,从而再驱动欲求,由无限的单纯实体形成宏观感知实现。

  

    【莱布尼茨:单子论】

   莱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Leibniz)横跨17世纪和18世纪的边界。年中的五分之四是在17世纪度过的,但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在18世纪完成与出版。事实上,他的许多最重要的文本直到他去世后,有时更久才发表。他不是一个体系的作家,哲学史家一直努力在简短的小册子、偶然的片断与零碎的笔记上建构一个一致的和全面的体系。但他的理智力量从来没有受到质疑,许多后来的哲学家已承认自己从他身上受益很多。

  莱布尼茨是莱比锡的一位哲学教授的儿子,他父亲在1652年去世,莱布尼茨才六岁。他在父亲离世后在图书馆度过了童年,并大量与如饥似渴地阅读。成年时,他自负是世上最容易读懂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兴趣广泛,包括文学、历史、法律、数学、物理、化学和神学。从13岁起,逻辑和哲学已成为他主要的兴趣点。早在十几岁时,他告诉我们,他发现苏亚雷斯像小说一样容易理解,远足时,他在他心中衡量亚里士多德主义和笛卡尔哲学的相对优劣。

  莱布尼茨在1661年进入莱比锡大学。1663年,因为论个性化的原则的毕业论文,他被授予学士学位。他最初移居耶拿学习数学,然后去阿尔特多夫学习法律。作为一项副业,在19岁时,他出版了一部小逻辑的论著《论组合术》(DeArteCombinatoria),其中他改进亚里士多德的标准的三段论,并提出了一个代表算术编码的几何概念的方法。他希望,通过单一的术语解决复杂术语的方法,去发现一种演绎逻辑,至今逻辑学家还没有阐明它(GIV.27-102)。

  1667年莱布尼茨在阿尔特多夫获得博士学位,撰写一篇《论法律中的疑难案件》的论文。他得到了一个教席,但他更喜欢继续作为宫廷官员和外交官。他为美因茨大主教服务,这位大主教是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之一。他把他下一部学术著作献给大主教:建议德国法律的合理化与法学教学的新方法。在大主教建议下,他重新出版了一部被遗忘的15世纪谴责经院哲学的论著,但他随着他自己为亚里士多德辩护而反对笛卡尔(GI.15-27,129-176)。作为天主教教廷的一个新教徒,他撰写了大量的基督教合一的神学著作,集中探讨所有基督教派教义关注的学说(GIV.105-136)。

  莱布尼茨在1672年被派往巴黎劝说路易十四派遣舰队远征埃及。在外交上,他此行胎死腹中,但在哲学上,此行成果丰富。他会见了阿劳德和马勒伯朗士,开始认真阅读笛卡尔和伽桑狄的著作。他短暂地受到伽桑狄的原子论与唯物论的吸引,一场逢场作戏后,后来他感到遗憾。“当我还是一个青年时,”他在1716年写道,“我也进入了原子与虚无的圈套,但理性让我迷途知返。”(GVII.377

     从起源来看,人类心灵包含一切事物的观念;除上帝之外没有任何外部对象可以作用我们的灵魂。但是,我们的想法只是我们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神的。我们意志的行为也是如此,上帝没有必要倾向于此。上帝在存在方面不断地限制我们,但我们的思想的出现是自发的与自由的。灵魂与身体不相互影响,但思想与身体的事件相应地发生,因为通过上帝之爱的护佑,它们密切联系在一起。上帝具有如此有序的东西以至于精神,宇宙中最宝贵的项,永远生活在充分的自我意识之中;对于那些爱他的人,他准备了难以想象的幸福。从这个简短的总结中理解到,《形而上学》将自身嵌入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话语和传统基督教,而它包括来自最近的大陆哲学家认真修改、凝聚彼此的因素。1695年,其主要思想发表了在学术期刊上,题目是《自然的新体系与实体的相互作用》。许多专家发表了对它的批评,对此莱布尼茨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与回应。1698年,他随后在另一期刊的文章《论自然本身》,这清晰地凸现他自己的体系,在与笛卡尔、马勒伯朗士和斯宾诺莎的那些体系的对比中,他在其中综合出自己的体系。

  由于未能说服天主教徒与新教徒(尽管1686年的《神学体系》规定不同忏悔之间的共同基础),莱布尼茨为自己定下实现加尔文新教与路德新教之间和解的可能更容易的任务。这再次证实论证与说服的力量。因此,这也是基督教国家的一个欧洲联盟的伟大项目,其中他试图继续徒劳地让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与俄国彼得大帝和解。但他的泛基督教主义热情不减,而且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鼓励那些耶稣会会士,他们正在天主教与传统信仰和中国儒家仪式中寻找结合点。他自己仍然是一个新教徒,直到去世,尽管他有时携带玫瑰经,其中有一次阻止他跳入大海,在一次暴风雨中作为异教的乔纳行驶在亚得里亚海上。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关注人类理解,他拒绝天赋观念引起莱布尼茨对经验主义的全面攻击。这工作一直到1704年才完成,正是在这一年洛克去世,莱布尼茨决定不发表它。直到他自己死后的约50年后才出版,书名为《人类理解新论》。莱布尼茨一生出版的篇幅最长的著作是《神义论》,面对世界的邪恶时的一种神圣的正义信念,献给普鲁士女王夏洛特。“神义论”是一个杜撰的伪希腊词,以表达对上帝为人类工作的辩护目的。在这部著作中,他认为,尽管在表象上,我们确实生活在一切可能世界中的最好的世界。正如蒲柏在他《论人》中总结道:

  体系中可能的,如果这是坦诚的

  无限的智慧必定构成最好的……

像马勒伯朗士一样,莱布尼茨否认生物可以在因果关系上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单子,”他认为,“没有任何缝隙,通过它们任何东西都有可能进来或出去。”它们的生命是一种精神状态或感觉的连续,但这些不是外在世界产生的。一个单子反映世界,不是因为世界照射到它,而是因为神已经计划它以世界程序同步改变。一个好的钟表匠可以制造两个钟表,它们将保持这样完美的时间,它们永远在同时敲响钟声。关于他的所有生物,上帝是这样的钟表匠:正是在事物的开端时,他事先确立宇宙的和谐。

  在同一年,莱布尼茨完成《单子论》,英国女王安妮去世。1701年的《英国定居法》解决了索菲继承人的问题,她是汉诺威选帝侯夫人,她的儿子选帝侯路德维希(Ludwig)成为英国国王乔治一世。莱布尼茨没有随他的雇主去伦敦,而是留在汉诺威。他很可能在英国不受欢迎,因为他与牛顿争论微积分的所有权。英国皇家学会介入争端,1712年将优先权颁发给牛顿。

  莱布尼茨于1716年去世,留下了大量未发表的论文与不完整的项目,他最雄心勃勃的项目是完成一部人类认识的全面的百科全书。这将是宗教秩序联系着的工作,比如本笃会与耶稣会,新近成立的学术团体,比如,英国皇家学会,巴黎科学学院与莱布尼茨自己是首任院长的普鲁士科学院。这一项目无疾而终,如今,近300年后,始于1923年的莱布尼茨著作全集才完成不到一半。

 

1.我们这里要说的单子不是别的,只是一种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 2. 既然有复合物,就一定有单纯的实体;因为复合物无非是一群或一堆单纯的东西。 3.在没有部分的地方,是不可能有广延、形状、可分性的。这些单子就是自然的真正原子,总之,就是事物的原素。

4. 也根本不用害怕它们会分解.根本就不能设想一个单纯的实体可以用什么方式自然地消灭。5. 根据同样理由.也根本不能设想一个单纯的实体可以用什么方式自然地产生.因为它是不能通过组合形成助。

6. 因此可以说,单子是只能突然产生、突然消失的,这就是说,它们只能通过创造而产生、通过毁灭而消失,至于复合物则是通过部分而产生成消失的。

7. 也没有办法解释一个单子怎样能由某个别的创造物在它的内部造成变化或改变,因为在单子里面不能移动任何东西,也不能设想其中可以激起、引导、增加或减少任何内部运动,这在复合物中是可以的,那里有部分之间的变换。单子并没有可供某物出入的窗户。偶性不能脱离实体,不能漂泊在实体以外,象过去经院学者们的"感性形相"那样。因此不论实体或偶性都不能从外面进入一个单子。

8. 然而,单子一定具有某种性质,否则它们就根本不是存在的东西了。单纯的实体之间如果没有性质上的差别,那就没有办法察知事物中的任何变化,因为复合物中的东西只能来自单纯的组成部分,而单子没有性质就会彼此区别不开来,因为它们之间本来没有量的差别。因此,既然假定了"充实",每个地点在运动中就只会接受与它原有的东西等价的东西,事物的一个状态就无法与另一状态分清了。

9. 而且,每一个单子必须与任何一个别的单子不同。因为自然界决没有两个东西完全一样,不可能在其中找出一种内在的、基于固有本质的差别来。

10. 我还认为毫无疑问,一切创造出来的东西部有变化,因此创造出来的单子也是这样,而且这种变化在每个单子里都是连续的。

11. 根据以上所说的看来,单子的自然变化是来自一个内在的本原,因为一个外在的原因不可能影响到单子内部。

12. 但是除了变化的本原以外,还要有一个变化者的细节,这个细节,可以说,造成了各个单纯实体的特异性和多样性。

13. 这个细节应当包含着单元或单纯物里面的繁多性。因为既然一切自然变化都是逐渐的,就有的东西变,有的东西不变;因此在单纯的实体中一定要有多方面的牵涉和关系,虽然它并没有部分。

14. 这个包含着、代表着单元或单纯实体里的繁多性的过渡状态,无非就是知觉;我们应当把知觉与统觉或意识仔细分开,这是下面就会看到的。就是在这一点上,笛卡尔派有非常严重的缺点,他们认为觉察不到的知觉是不存在的。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们认为只有心灵才是单子,既没有什么禽兽的灵魂,也没有什么别样的"隐德来希",他们同普通人一样把长期的昏迷与严格的死亡混为一谈,而且陷入经院学者的偏见,以为灵魂完全与肉体分离,甚至赞同那些思想乖谬的人的意见,主张灵魂有死。

15. 使一个知觉变化或过渡到另一个知觉的那个内在本原,可以称为欲求;诚然,欲望不能总是完全达到它所期待的全部知觉,但它总是得到一点,达到一些新的知觉。

16. 当我们发现自己所觉察到的最细小的思想也包含着对象中的多样性时,我们就在自己身上经验到单纯实体中的繁多性了。因此,凡是承认灵魂是单纯实体的人,都应该承认单子中的这种繁多性;贝尔先生也不应当在这一点上发现什么因难,象他在《辞典》里的"罗拉留"条中所写的那样。

17. 此外也不能不承认,知觉以及依赖知觉的东西,是不能用机械的理由来解释的,也就是说,不能用形状和运动来解释。假定有一部机器,构造得能够思想、感觉、具有知觉,我们可以设想它按原有比例放大了,大到能够走进去,就象走进一度磨房似的。这样,我们察看它的内部,就会只发现一些零件在彼此推动,却找不出什么东西来说明一个知觉。因此,应当在单纯的实体中、而不应当在复合物或机器中去寻找知觉。因此,在单纯实体中所能找到的只有这个,也就是说,只有知觉和它的变化。也只有在这里面,才能有单纯实体的一切内在活动。

18. 我们可以把一切单纯实体或创造出来的单子命名为"隐德来希",因为它们自身之内具有一定的完满性,有一种自足性使它们成为它们的内在活动的源泉,也可以说,使它们成为无形体的自动机。

19. 如果我们愿意把一切具有我刚才所说明的一般意义下的知觉和欲望的东西部统统称为灵魂的话,那么,一切单纯的实体和被创造出来的单子就都可以称为灵魂;可是,既然感情是一种比一个单纯的知觉为多的东西,所以我同意认为"单子""隐德来希"这两个一般的名称对于单纯的实体是足够了,单纯的实体仅仅是有知觉的,而我们只是把那些具有比较清晰的知觉随着的单纯实体称为灵魂。

20. 因为我们在自身之内经验到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我们什么都不记得,也没有任何清楚的知觉,像我们陷入昏迷或酣睡而无梦时就是这样。在这种状态中,灵魂与一个单纯的单子并无显著的区别,不过这种状态不是持久的,所以当它摆脱这种状态时,它仍然是一种较高的东西。

21. 但是不能因此就说,那时单纯实体是没有任何知觉的,根据以上所说,这是决不可能的;出为单纯实体是不能消灭的,它也不能没有特殊状态而存在下去,特殊状态不是别的,就是它的知觉。可是当我们有许多细微的知觉,而其中一个清楚的也没有时,我们就是昏迷了;譬如当我们向同一方向继续旋转若干次,便发生一阵晕眩,可以使我们不省人事,使我们什么部分辨不出。死亡可以使动物在一个时间内处在这种状态中。

22. 既然一个单纯实体的任何现在状态都自然地是它以前状态的后果,那么,现在中就包孕了未来。

23. 因此,既然我们从昏迷中醒来时觉察到自己的知觉,所以我们在觉醒之前应当是有知觉的,虽然我们一点也没有觉察到;出为一个知觉只能自然地从另一个知觉而来;正如一个运动只能从另一个运动而来一样。

24. 由此可见,我们的知觉中如果没有什么特出的.可以说高级的和有较高趣味的东西,我们就总是处在昏迷状态之中。这就是一切赤裸裸的单子的状态。

25. 我们也见到,自然给予了动物一些高级的知觉,特别关坏它们,给它们配备一些器官,可以收集很多光线或很多空气波动,以便使它们凭着结合作用而具有更大的效能。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嗅觉、味觉和触觉中,甚至发生在我们并不知道的大量其他官能之中。我在下面即将说明,如何灵魂中所发生的事就代表着这些器官中所发生的事。

26. 记忆供给灵魂一种连接性,这种连接性与理性相仿,但是应当与理性分开。我们就曾见到。动物遇到某个东西刺激它。而它对这个东西在过去又有过相似的知觉,它就凭借着它的记忆中的表象,期待着过去那个知觉中所遇见过的享,并正怀抱着与当时棚似的情绪。例如,当我们拿棍子比着狗时,狗就想起棍子给它造成的痛苦,叫着跑了。

27. 刺激并推动动物的那种强烈的想像,或者是由于过去的知觉的巨大而产生,或者是由于过去的知觉众多而产生。因为一个强烈的印象每每立刻造成一种效果,和长期的习惯或许多反复出现的知觉所造成的一样。

28. 人们的知觉的连接,只是根据记忆的原则而造成她就这一点说,人的活动是和动物一样的,很象经验派的医生,只有单纯的实践而没有理论,我们在四分之三的行为上,只不过是经验派,例如,当我们期待明日有白天时,就是经验派的做法,根据的乃是一向总是如此。只有天文学家才用理性来对这一点作出判断。

29. 使我们与单纯的动物分开、使我们具有理性和各种科学、将我们提高到认识自己和上帝的东西,则是对于必然和永恒的真理的知识。这就是我们之内的所谓"理性灵魂""精神"

30. 也是凭着关于必然真理的知识,凭着关于这些真理的抽象概念,我们才提高到具有反省的活动。这些活动使我们思想到所谓"",使我们观察到这个或那个在"我们"之内;而由于我们思想到自身,我们也就思想到存在、实体、单纯物或复合物、非物质的实体和上帝本身,理解到在我们这里是有限的东西在上帝那里则是无限的。这些反省的活动给我们的推理提供了主要的对象。

3l. 我们的推理是建立在两个太原则上,即是:⑴矛盾原则,凭着这个原则,拢们判定包含矛盾者为假,与假的相对立或相矛盾者为真。

32. 以及:⑵充足理由原则,凭着这个原则,我们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为我们所知道的。

33. 也有两种真理: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它们的反面是不可能的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它们的反面是可能的。当一个真理是必然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分析法找出它的理由来,把它归结为更单纯的观念和真理,一直到原始的真理。

34. 数学家们就是这样用分析法把思辨的定理和实践的法则旧结成定义、公理和公设。

35. 最后,有一些单纯的观念,我们是不能给它们下定义的;也有一些公理和公设,总之有一些原始的原则,是不能够证明的,也不需要证明。这就是"同一陈述",其反面包含着显然的矛盾。

36. 但是充足理由也必须存在于偶然的真理或事实的真理之中,亦即存在于散布在包含各种创造物的宇宙中的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在创造物的宇宙中。由于自然界的束物极其繁多,以及物体可以无穷分割,所以对特殊理由的分析是可以达到无穷的细节的。有无数个现在和过去的形相和运动,构成了我现在写字的动力因,也有无数个现在和过去我的心灵的倾向和禀赋,构成了目的因。

37. 既然这全部细节本身只包含着另外一些在先的或更细的偶然因素,而这些因素又要以一个同样的分析来说明其理由,所以我们这样做是不能更进一步的。充足的理由或最后的理由应当存在于这个偶然事物的系列之外、尽管这个系列可以是无限的。

38. 所以事物的最后理由应当在一个必然的实体里面,在这个实体里,变化的细节只是卓越地存在着,和在源泉中一样,而这个实体就是我们所谓上帝。

39. 这个实体乃是全部细节的充足理由、而这种细节也是全部联系着的:只有一个上帝,并且这个上帝是足够的。

40. 我们也可以断定,这个唯一、普遍和必然的最高实体,既然没有任何东西征它以外独立存在,既然是从可能有的存在物得出的一个单纯结论,就应当不可能有任何限制,并且应当包含着全部可能有的实在性。

41. 由此可见,上帝是绝对完满的,完满性不是别的,就是严格意义下的最高量的积极实在性,它排除有限制的事物所具有的限度或限制。在没有限制的地方,就是在上帝之中,完满性是绝对无限的。

42. 由此可见,创造物有它们由于受上帝影响而得来的完满性,但是它们也有由于它们自己的本性而来的不完满性,所以不能没有限制,因此创造物与上帝的区别就在这一点上。[这些创造物的原始的不完满性的一例,就是物体的自然惰性。]

43. 同样真实的是:上帝不仅是存在的源泉,而且是本质的源泉,是实在事物的源泉,也同样是处在可能性中的实在事物的源泉。这是因为上帝的理智乃是永恒真理的所在地,或永恒真理所依赖的理念的所在地,因为如果没有上帝,就没有任何处在各种可能性中的实在的东西,不仅没有任何实存的东西,而且没有任何可能的东西。

44. 然而应当说,如果在本质中或可能性中,或者在永恒真理中有一种实在性,则这种实在性便是建立在某种存在的和现实的事物中,因而也就是建立在必然实体的存在中。在必然的实体里面,本质是包含着存在的,换句话说,在必然的实体中,凡是可能的都是足以成为现实的。

45. 所以,只有上帝(或必然的实体)有这种特权,即是:如果它是可能的,它就应当是存在的。既然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碍那不包含任何限制、任何否定、因而也不包合任何矛盾的东西的可能性,那么,仅仅由这一点便足以先天地认识上帝的存在了。我们也好经用永恒真理的实在性证明过上帝的存在,我们在上面也曾后天地证明过上帝的存在,因为偶然的事物是存在的,而这些偶然事物只有在必然的实体中才能得到它们的最后理由或充足理由,必然的实体则是从自身而具有其存在的理由。

46. 然而不能象有些人那样想像,以为永恒的真理既是依赖上帝的,所以是任意的,是依赖上帝的意志的,象笛卡尔似乎就是这样主张,以后波瓦雷先生也是如此。这种看法只不过对于偶然的真理说是正确的,偶然真理的原则是"适宜""对最佳者的选择"。至于必然的真理,则只是依赖上帝的理智,乃是上帝的理智的内在对象。

47. 因此只有上帝是原始的统一或最初的单纯实体,一切创造出来的或派生的单子都是它的产物,可以说是凭借神性的一刹那的连续闪耀而产生的,神性是受到创造物的容受性的限制的、对于创造物说,有限乃是它的本质。

48. 在上帝之中有权力,权力是万物的源泉,又是知识,知识包含着观念的细节,最后更有意志,意志根据那最佳原则造成种种变化或产物。这一切相应于创造出来的单子中的主体或基础、知觉能力和欲望能力。不过在上帝之中这些属性是绝对无限或完满的,而在创造出来的单子或"隐德来希"(赫尔谟劳·巴尔巴鲁译作perfectihabies[具有完满性者])中,则只是按照具有完满性的程度而定的一些仿制品。

49. 创造物之被称为对外活动,是就它具有完满性而言:它之被称为受另一物影响,是就它的不完满而言。因此说单子具有能动性,是就它具有清晰的知觉而言;说它具有被动性,是就它具有混乱的知觉而言。

50. 说一个创造物比另一个创造物更完满,意思就是说,我们发现这个创造物中有一种成分,可以用来先天地说明另一创造物中所发生的事情的因由;就是因为这一点,我们才说它对另一创造物起作用。

51. 但是在单纯的实体中,只有一个单子对另一个单子所发生的理想的影响,它只是通过上帝为中介,才能产生它的效果,因为在上帝的观念中,一个单子有理由要求上帝在万物发端之际规范其他单子时注意到它。因为一个单子既然不能对另一个单子的内部发生一种物理的影响,那就只有靠这种办法,一个单子才能为另一个单子所依赖。

52. 因为这个缘故,在创造物之间,能动与被动是相互的。因为上帝比较两个单纯实体,发现每一个中间都有使它适应于另一个的理由,因此就某个方面说是能动的,从另一个观点看来则是被动的。说它能动,是由于我们清楚地知道其中有一种成分,可以说明另一个中间所发生的事情;说它被动,是由于其中所发生的事情的因由在另一个我们清楚地知道的成分中。

53. 既然在上帝的观念中有无穷个可能的宇宙,而只能有一个宇宙存在.这就必定有一个上帝进行选择的充足理由,使上帝选择这一个而不选择另一个。

54. 这个理由只能存在于这些世界所包含的适宜性或完满性的程度中,因为每一个可能的世界都是有理由要求按照它所含有的完满性而获得存在的。

55. 其所以最佳者存在,理由就在于智慧使它为上帝所认识,上帝的善使上帝选择它。上帝的权力使上帝产生它。

56. 这种一切事物对每一事物的联系或适应,以及每一事物对-切事物的联系或适应,使每一个单纯实体具有友现其他一切事物的关系,并且使它因而成为宇宙的一面永恒的活的镜子。 57. 正如一座城市从不同的方面去看便显现出完全不同的样子,好象因观点的不同而成了许多城市,同样情形,由于单纯实体的数量无限多,也就好象有无限多的不同的宇宙,然而这些不同的宇宙乃是唯一宇宙依据每一个单子的各种不同观点而产生的种种景观。 58. 这就是获得最大可能的多样性和可能最大的秩序的方法;也就是说,这就是获得最大可能的完满性的方法。

59. 也就是这个假设(这个假设我敢说已经得到了证明),恰当地表扬了上帝的伟大。这一点贝尔先生在他的《辞典》中("罗拉留"条)提出各种反驳时也是承认的,他在《辞典》中甚至倾向于认为我加给上帝的太多,比可能加的还要多。但是他不能提出任何理由来说明何以不可能有这样一种普遍的和谐,使每个实体凭借着它与其他一切实体的关系确切地表示出其他一切实体。

60. 此外我们还看到,在我方才所说的话中,有一些先天的理由说明何以事物不能是别样的;因为上帝在规范全体时注意到每一个部分,特别是注意到每一个单子。单子的本性既是表象。所以任何东西都不能限制单子只表象事物的一部分,虽然这种表象确乎在整个宇宙的细节方面只是混乱的,而只能在事物的一个小部分中是清晰的,就是说,只能在那些对于每一个单子说或者最近或者最大的事物中,才是清晰的;要不然单子就会是一个神了。单子之受到限制,并不是在对象方面,而是在认识对象时所采取的方式方面。单子都以混乱的方式追求无限,追求全体,但是它们都按照知觉的清晰程度而受到限制和区别。

61. 复合物在这一方面乃是单纯实体的象征。因为既然全体是充实的,因而全部物质是连接的,既然在充实中所有的运动都按距离的比例对远处形体发生影响,因而每一个形体都不仅受到与它相接触的形体的影响,并以某种方式感受到这些形体中所发生的事件的影响,而且还以这些事物为媒介,感受到与它所直接接触到的这些事物相接触的事物的影响:一一所以,这种传达一直达到一切遥远的距离。因此一切物体部感受到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因而观看全体的人能够在每一个物体中看到各处所发生的事,以至过去或未来所发生的事,在现在中观察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甚为遥远的事;希波格拉底曾说过:"[万物一致]"。但是一个灵魂只能在自身中看到清晰地表象于其中的东西,而不能一下发挥出它的全部奥秘,因为这些奥秘是趋于无穷的。

62. 所以,虽然每个创造出来的单子部表象全宇宙,它却特别清晰地表象着那个与它关系特别密切的、以它为"隐德来希"的形体:这个形体既是以"充实"中的全部物质的联系来表现全宇宙,灵魂也就以表象这个以一种特殊方式附属于它的形体来表象全宇宙。

63. 形体既然附属于一个单子,而这个单子乃是它的"隐得来希"或灵魂,所以它与"隐德来希"一起构成所谓生物,与灵魂一起构成所谓动物。一个生物或动物的形体永远是有机的,因为每一个单子既是一面以各自的方式反映宇宙的镜子,而宇宙又是被规范在一种完满的秩序中,所以在表象中,亦即在灵魂的知觉中,应当也有一种秩序。因此在形体中也应当有一种联序,而宇宙是随着形体而被表象于灵魂中的。

64. 因此每个生物的有机形体乃是一种神圣的机器,或一个自然的自动机,无限地优越于一切人造的自动机。因为-架由人的技艺制造出来的机器,它的每一个部分并不是一架机器,例如一个黄铜轮子的齿有一些部分或片断,这些部分或片断对我们说来,已不再是人造的东西,并没有表现出它是一架机器,象铜轮子那样有特定的用途。可是自然的机器亦即活的形体则不然,它们的无穷小的部分也还是机器。就是这一点造成了自然与技艺之间的区别,亦即神的技艺与我们的技艺之间的区别。

65. 自然的创造主之能够行使这种神圣而且无限神奇的技巧,是因为物质的缺一部分不仅如古人所承认的那样无限可分,而且实际上被无限地再分割,部分更分为部分,这些小部分中的每一个都有其固有的运动,否则使不可能说物质的每个部分都能表象宇宙了。

66. 由此可见,在物质的最小的部分中,也有一个创造物、生物、动物、"隐德来希",灵魂的世界。

67. 物质的每个部分郡可以设想成一座充满植物的花园,一个充满着鱼的池塘。可是植物的每个枝桠,动物的每个肢体,它们的每一滴体液,也是一个这样的花园或这样的池塘。

68. 虽然花园中植物与植物之间的泥土和空气、池塘中鱼与鱼之间的水并不是植物也不是鱼,然而却包含着植物和鱼,不过常常极为细微,是我们觉察不到的。

69. 因此宇宙中没有任何荒芜的、不毛的、死的东西,根本没有混沌,根本没有混乱,而只是看起来如此。这有点象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