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赫伯特·里德:现代艺术哲学】

(2014-05-11 22:11:58)
标签:

文化

【赫伯特·里德:现代艺术哲学】

【赫伯特·里德:现代艺术哲学】


【赫伯特·里德:现代艺术哲学】



象征主义是人类思维功能的两种方式之一。另一方是是对外部世界的直接体验——知觉的即刻表现。因为语言本身已经是一种象征主义,而且复杂的思维形式只能有赖于符号系统。

 

面对事物作画与想象中将它们重新抓住之间的差别给艺术家清楚地展示了两条绘画道路。进一步简化或主要效果的统一体,都是象征性艺术的特性。

 

塞尚生命最后阶段,艺术创作两个步骤:1认识感觉,对知觉对象、对眼睛实际上见到的东西进行逻辑上的分析;2通过一些过程将这种分析呈现给观众。

 

梵高在法国没追随者,但在北欧,后来在德国,表现主义获得了最为广泛的发展。表现主义的这种克尔凯郭尔式的病态充分说明了它之所以对拉丁民族没有更强烈吸引力的原因。表现主义充满了奇异,但很少欢乐。

 

“感觉”是艺术的基本要素但并非艺术的唯一价值。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感觉与其连生物——理智或情感——之间的巧妙平衡。

 

 “艺术的发展阶段是与思想的发展平行的,而这两种发展又与社会运动密切相关。……现代艺术的形式发展是受到社会力量和经济力量的‘调节’的。”(P13)从写实到抽象,“现代艺术的这种转向使由于科学态度在艺术中的失败。”(P30)现代艺术作品是一种象征,艺术与社会之间联系的重建需要长时间的等待,因为影响艺术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时代精神是由千百种力量造成的。”(P31)

 

现代艺术运动分四个主要流派:写实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和超级现实主义。作者认为写实主义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毫无贡献,着重讨论了立体主义、超级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
      一、立体主义。立体主义分为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分析立体主义通过将物体的自然外观化为一种平面结构,……平面脱离了对物体实质(本性)的任何以来,本身变成了最终目的。也就是说,通过对结构的分析……所取得的形式是抽象了的,是作为……几何形体而被理解和欣赏的。”(P38)事实上,这种平面构图的特点我们很容易从毕加索的作品《红椅上的少女》、《海边奔跑的妇女》、《哭泣的女人》等作品中发现。但是,那些成为了“对纯形式关系的一种创造”(P38)的非具象的立体主义与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又毫无共同之处,因而受到了毕加索等艺术家的严厉批判。毕加索认为造型艺术是从对自然界的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在《艺术的现代新纪元》一文中,作者曾说“毕加索和勃拉克都从他们的发现退却了”(P25)。
      在非具象的立体主义也即抽象艺术中也有着进步的一面,如本•尼柯尔松和彼埃•蒙德里安的作品,他们的构图一开始就是一种不可能被翻译成任何其它语言的造型语言。这种纯抽象的态度与构成主义有历史联系。
      二、超级现实主义。与心理、精神分析理论有密切关系。其代表人物安德烈•布勒东将弗洛伊德的心里分析法应用于解决艺术创作问题而发展出的“审美自动创作的理论和实践”正是超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而古典美学的和谐、比例、匀称等传统准则被抛弃或视为对艺术品的创作是无关紧要的特征。但作者认为审美自动创作理论的错误在于:①放弃了智力上的自由。忽视了无意识意象的集体性而非个人性起源。②自动创作过程不包含“原始的创造行为”,而只是现存物在不同领域中的转换,因而可称为科学的过程而非艺术的过程。
      从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可得出这样的观点:原型的事物是具有吸引力的,未知的事物比已知的事物更具有吸引力。欧洲艺术的一个方面——超级现实主义则探索了无意识的原型形式。
      三、表现主义。表现主义运动是北欧民族,特别是斯勘的纳维亚、德国和奥地利的典型艺术运动。其源头是凡•高。表现主义主要描绘的不是世界的客观真实,而是事物、事件在艺术家心理上唤起的感觉的主观真实,“很少关心美的传统观念”(P45)。在二战结束时期的艺术中,表现主义的影响一直在扩大,在英、法等国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中都可以发现表现主义的因素。
      二战结束时期这个十年(1939-1948年)的艺术只是对上一个十年(1909-1918年)的艺术革命运动的延续和回声,总的效果是一种渐弱的趋向。作者认为:变化是艺术保持其为艺术的条件。第一个十年里那种坚定不移的革命态度是艺术发展的动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