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帝国主义】

标签:
文化 |
阿卡迪亚原为古希腊一地名,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人们在此安居乐业。“阿卡迪亚”原文arkadia,ark原意为躲避、避开,后指为方舟;adia指阎王,arkadia就是指躲避灾难的意思,被西方国家广泛用作地名﹐引伸为“世外桃源”
这一幅著名的《阿卡迪亚的牧人》含义较晦涩,一直是美术史上莫测高深的难解作品。“阿卡迪亚”,即古代传说中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乐土”。画上展现一块宁静的旷野之地,和煦的阳光照在仅有几棵荒疏林木的墓地前;背景是一片明净的蓝天。四个牧人,头戴花冠,各拿牧杖,正围在一块墓碑前在研读着铭文。一个连腮胡须的牧人跪着读出碑上铭文,并回过头来向右侧的一个女牧人说着什么,石上的拉丁铭文是:“即使在阿卡迪亚也有我。”
据美术史家的解释,这里的“我”,是指“死神”。那末,铭文的意思似乎是说:
“在美好的乐土里,死也是不可避免的。”显然,这是一种“风光虽好,人生苦短”的感叹。我们从左侧一个伏在墓顶上的牧人的表情看,他低着头,似有缅怀之情,与左边站立着的女牧人形成对比。女牧人身着黄衣蓝裙,是全画最跳突的色彩。这个女性形象费人猜思,据说,她是美好人生的象征。她虽含颌垂首,默默倾听着铭文,却给人以一种抚慰感。疑虑与抚慰,惆怅与哀思,围绕着一个人生的哲理问题,让人紧紧思索。这里的女牧人与男牧人构成了形象化的一种情绪对比。似乎隐隐地在向观者表白:“死何足惧?阿卡迪亚毕竟是世人的向往之地。”
这种非现实的牧歌式悲凉情调,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画家当时的处境与对艺术的憧憬。画上人物的服饰都是仿效希腊雕刻风格的。他始终把这种形象视为艺术的崇高表现。不过对于西方人来说,也许确能发思古之幽情。
“田园诗式”和“帝国式”生态思想的交锋
按照唐纳德·沃斯特的考察,“田园诗式的”和“帝国式的”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一直双峰对峙。一种是天人合一的、阿卡迪亚式的、侧重于系统论和整体论的生态学;另一种是科技理性的、强力征服的、侧重于理性分析和经济利益的生态学。前者可以追溯到约翰·雷和吉尔波特·怀特,后者则滥觞于培根和达尔文。前者的生态思想传统将人视为天地自然的一分子,倡导节约资源,尊重热爱自然,与大自然和平友好地相处;而后者则认为人类是自然资源的管理者、使用者和控制者,鼓励无限开发与肆意掠夺。爱默生、梭罗、利奥波德、汤因比、雷切尔·卡森的思想与前者一脉相承;达尔文、林耐和克莱门茨在价值取向上更接近于后者。作者认为,直面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时代”伴随着后
工业社会悄然来临了。“人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部分,他必须与大自然的其他部分和谐共存,任何对环境的破坏、对环境的人为选择,都只能使人的生存条件恶化,反制于人自身的发展。”
美国著名生态批评家格伦·洛夫在《价值重审:走向一种生态批评》一文里指出,沃斯特的这本书为美国作家的生态文学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美国和世界生态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组织“文学与环境研究会”(ASLE)把沃斯特的这本书列为最主要的参考书。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的建筑与景观设计研究者艾森·卡尔指出,在当代美国的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领域,许多人都以沃斯特的这本书的生态思想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这本书的影响不仅涉及学界、文艺界和思想界,还广泛波及最基层民众的文化生活。在俄克拉荷马州,当地的“可持续绿色社区”举办活动,专门邀请沃斯特去讲解他这本书里的思想。【张鹏】
++++++++++++++++++++++++++动物与帝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