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田写过一篇散文《论恐惧》:“我胆战心惊,毛骨悚然,吐不出一句话。——维吉尔事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我不是研究人类本性的学者,搞不清恐惧在我们身上的作用途径。但我承认,它确是一?奇怪?感情。如医生所说,恐惧比任何感情都更加让我们不知所措。事实如此,我目睹过许多因恐惧而魂不守舍的人,甚至最沉稳的人,恐惧之时也会心慌意乱。我没必要谈一般人,老祖宗裹着白尸布从坟地里走出来会吓死我们,我们还会担心撞见魑魅魍魉。按说士兵应该胆量过人,但恐惧同样会使他们错把羊群当成重甲骑兵,把芦苇当成战矛骑士,把友军当成敌人来袭,把白十字架当成红十字架。……”
帕斯卡尔好像说过,“这些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206)。《无边的恐惧》以“恐惧的景观”为主题,探讨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同的恐惧景观之间的联系与不同,从人的感觉、心理、社会文化、伦理和道德的角度来解读人的心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作者所开创的人文主义地理学方面的一本代表作。
具体而论,这种较为具体化地论述人之情感某个区域的著作,采取的方法,大致不脱离梅洛-庞蒂《感知现象学》所教辅的路数与方法。而这些方法,当然渗透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之中。其鼻祖非克尔凯郭尔、尼采等莫属。
即便不看书,我们揣摩一下此类书的构架,大致恐惧的定义、恐惧的起源、恐惧的制造者、恐惧的表征、恐惧的分类、恐惧的可能性及如何摆脱恐惧。因此,此类书肯定不是宗教与哲学意义上的晦涩之作,当然也不是心灵鸡汤。
且不说古希腊罗马神话,单说耶稣客西马尼客栈中的血汗如雨下,我感觉到了“恐惧与战栗”的存在。因为它未来临,如同待宰割的动物一样,斛怵这个词语开始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莅临效应。你永远无法获得逼真的在场感,而只能虚构中体味。
而中国式的“恐惧”描述也不少,比如三国时的“战战兢兢”,抑或更早的“四面楚歌”,甚至之后的“风声鹤唳”,莫不隐藏着一部精神世界的战乱史,惜乎中国文化常会以乐而忘忧,以至于这段心灵史,只能交付于当代更多的艺术家来完成回溯与重述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