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采悲剧的诞生
德国浪漫主义艺术
本雅明巴洛克悲悼剧
温克尔曼论希腊艺术
英国拉斯金
德国青年风格派艺术家和早期表现主义者是深受英国的影响的,他们表现出来的对中世纪哥特式艺术的强烈认同和爱好,很大程度上是向往中世纪哥特式艺术家的那种虔诚、真挚的创作状态,在强烈的骚动和不安中,获得精神升华和接近神性光辉的陶醉。
德国批评家卡尔·舍费勒《哥特精神》,艺术史的两种对立模式:古希腊规则、有序、知识性、静态的艺术形式与哥特式怪异、富于想象力的、创造的、挣扎的形式。类似尼采的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的对立。
年轻的、成长的、活力充沛的、男性的文化创造了哥特式形式,这些文化瓜熟蒂落后就转向了和谐匀称的古典性,到老年阶段,新的骚动和欲求再次使哥特式表现为必需。舍费勒的循环论——【格吕内瓦尔德建构了通向巴洛克新哥特式爆发的桥梁。】



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中的哥特精神迅速克服了新古典主义,而在印象主义中获得了新的表现通道,那是一种激情难抑制的心理感受的产物,不息的意志力通过斗争而获得形式,还把人的骚动转换为热切的艺术样式。哥特精神最后的展示就是现代摩天大楼。






北方巴洛克被压抑的哥特式意志以一种奇特的面貌再度繁荣。它寓含了日耳曼民族的一种特殊心理或精神质态:北方日耳曼人面对变动不居的外在世界时,像原始人一样,感觉到惶惑和恐惧,希望从中解脱,使内心世界安宁。但与原始人不同在于他们心中存活着强烈的知识渴求,力图把握外在世界。
与东方人和古典人不同的,在于一种被提升了的歇斯底里,才是哥特式现象最显著的标志。
由线构成的奇想世界,充满无止息的运动感,既有抽象的线性特点,又引发了有机生命动力的印象。两种对立倾向奇异地混合在一起,产生极度的不协调性。狂暴的生命动力灌注在无生命的抽象线条中,被压抑的痛楚提升为一种运动的迷狂,表现形式也发挥到了极致。
哥特式教堂内部的超感觉空间是从感觉性空间体验中抽绎出来的。
德意志民族由来已久的一种精神科王,就是表现主义的至深本质。表现主义是反理性和反科学主义的艺术,因而,它既是印象主义的对立面,又是反对整个文艺复兴以来古典主义艺术传统的。它的源头是德国哥特式艺术家,那些14-15世纪的大师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