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圣的夜晚-一个男装少女的奇遇(摩洛哥)塔哈尔·本·杰伦】

(2014-03-05 21:48:38)
标签:

文化

【神圣的夜晚-一个男装少女的奇遇(摩洛哥)塔哈尔·本·杰伦】【神圣的夜晚-一个男装少女的奇遇(摩洛哥)塔哈尔·本·杰伦】

如今我已年迈,可以坦然度日。我要说话,卸下言辞和岁月的重负。我稍感疲惫。岁月的重压尚能忍受,而负担最重的是埋藏在心底、我长期缄默和掩饰的那些事。我哪里想到充斥我记忆的沉默和探究的目光竟如沉重的沙袋,使我步履维艰。——开头

 

叙述者原来是一个老人。作家通过拟仿并隐藏了自身。从此看,小说永远是解构的结构体,因为小说之“小”本来就是对“大”的脱离和祛除。

 

老人讲述给谁呢?那就是理想读者或听众了,他们是“你们”,是“好心人”。随着讲述的展开,我们知道了叙述者原来是一个老女人,她曾女扮男装,一个来历不明、身份含混的人。“我屈从一个因没有儿子而感到屈辱和自卑的父亲的意志,被迫女扮男装。”

 

但这仅是开场白,接下来进入正文,作者依托又全知叙述者出现了,“听他讲过故事的人此时都惊得目瞪口呆。”评述的目的,就是要引起疑问;当然,小说的叙事伦理,也因全知或隐含叙述者的介入,而显得更为开放与真切。哦,此时全知叙述者变成了“我”——

 

从此,讲述与倾听的人,我觉得,会变成一对一的关系,即从公共领域变成私人领域。小说的确从说书人传统变成了讲述个人命运的传奇,也从百科全书而成为了个人叙事。

 

真正精彩的是第二章“命运之夜”——“在那被誉为神圣之夜的斋月的第27个夜晚——那伊斯兰经典中传说决定人们命运的圣临之夜,我那生命垂危的父亲将我叫到床头,还了我自由。他就这样解放了我,犹如当年奴隶主解放奴隶一般。家里没有别人,屋门上了闩。他低声向我诉说着。死神就在近旁。”“父亲”的讲述也是遗言,此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我”其实就是那个女扮男装的女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