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愚人船:一个主题】

(2014-01-11 11:07:48)
标签:

文化

【愚人船:一个主题】

【愚人船:一个主题】

【愚人船:一个主题】

    在14、15世纪的欧洲大陆上麻风病、黑死病的死亡气息随着十字军东征的结束而逐渐减退。对麻风病的有效隔离和对东方瘟疫通道的切断使分布在欧洲的上万所麻风病院的中的病人人数骤然下降。随着这种最严重、最可怕、最致命的疾病由一种普遍流行的病疫减退到个别人的症状时,另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得到了凸显,这就是“疯癫”,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精神病”,一种同样无法治愈的纠缠性疾病,不仅纠缠病人,而且纠缠他人,其恐怖程度并不亚于麻风病,只是这种疾病不至于致人于死地。奇怪的是,对于这种疾病,政府并没有采用压制麻风病的隔离手段--麻风病人缩减而闲置的麻风病院为对疯子的隔离提供了最便利的条件,然后,恰恰相反,15世纪欧洲大陆上的疯子被寄予了让正常人都希翼的自由,“愚人船”被从古老的亚尔古英雄传奇中唤醒了。
  
  15世纪上半叶的港口里风帆林立。太阳把金色的晨光泼洒在大地上,让那白色的帆也显得暖洋洋的。不知是哪个水手最先体察到了投向船舱的第一束光,他于是行动了起来。很快码头上就变得熙熙攘攘,船上的水手忙着准备起航,船下的搬运工向船上运着货物,送别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彼岸和此岸只由那唯一条细长、狭窄、脆弱的船梯相连,向上和向下都是走向一个陌生的异己王国。然而,这时码头上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他们是一群疯子,在一个看守的呵斥声中前进着,叫嚷着、狂笑着、或者是哭泣着,踏上了那条船梯,驶向“nowhere”. 他们将从一个城市被载向另一个城市,在某个陌生的城市被放下岸流浪,然后再被抓到船上去驶向另一个城市,无论在哪儿都自由地游荡。 在欧洲的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愚人船”的驶进和驶出。 【http://www.baike.com/wikdoc/sp/qr/history/version.do?ver=4&hisiden=IdlpAU,WBxBWVKVEdzXEhYY,A
  
  这就是“愚人船”,一种在15世纪极为盛行的现象。例如,尚皮埃(SymPhorien ChamPier)1502年创作了《五公之舟和贵族之战》,于1503年创作了《淑女船》。另外还有《健康者之舟》、奥斯特沃伦(Jacob vanOestvoren)于1413年创作的《蓝舟》、布兰特(Sebastian Brant)(用于1494年创作的《愚人船》、巴德(Josse Bade)的著作《女愚人船》。当然,博斯的绘画也属于这个梦幻船队之列。舞台上的疯子、傻瓜和小丑经常疯疯癫癫地说着智者的话话,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福柯细致地研究了疯人史,最终发现这种做法的仪式性。它并不是政府引渡外乡疯子的手段,而是一种社会的象征性行为。 这种实践不断地被仪式化、神圣化,最终上升到了象征性层面。在现实中,这些人可能是人见人打的疯子,而在精神层面他们却当为了“智者”和“圣人”。透过航行,船上的人即使没有获得财富,至少也会成为命运或其理的化身。 为什么如此呢?这里蕴含着文化主题的转换,由死亡主题转为疯癫主题。
  
  直到15世纪下半叶,“死亡的主题都是独领风骚”。当瘟疫(外因)造成的人类死亡逐渐减少,“死亡的毁灭不再算回事儿了”。“疯癫主题取代死亡主题并不标志着一种断裂,而是标志着忧虑的内在转向”。困扰人们的不再是外界死亡的威胁,而是内心的痴狂。当疯人的疯癫呓语被视为理性缺失的结果,他们的航行也就具有了追求理性救赎的象征性意义。由此我们可知,那艘“愚人船”驶向的是文艺复兴的理性彼岸。
  
   引文皆出自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一书。
 
————————————————————————
    《愚人船》面世以后立刻取得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和文学成就。德国的许多城市,如纽伦堡、豪宇特林、奥格斯堡、吕贝克、罗斯托克,从南到北,不断地印刷出版这本书,甚至一版再版。《愚人船》的影响很快跨越了国界,进入法国、英国、荷兰,并在那些国家被译成他们的民族语言;而且在这些国家的文学界还出现了许多的模仿之作,兴起了一股愚人文学热。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愚人船》作为一部用德语著作的文学作品从此以后在德国文学史上同其他名著一道,浩浩荡荡,如同大江大河,风光旖旎,一路凯歌。
  《愚人船》是一部诗文体裁的叙事作品,全诗共占7308行,俗称8千行诗。《愚人船》有自身的序和跋,然后再分成112个章节,而在第110章的后面又独辟蹊径,再列出110a和110b两章。112章诗篇全部独立成文,相互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和过渡。《愚人船》的诗文组织比较严谨,诗行内容也比较完整,结构独具匠心。
 
——————————————————————————————
 

《愚人船》 《愚人船》——油画

http://a1.att.hudong.com/54/43/01300000257087122550434413782_s.jpg
愚人船(油画)博斯

  博斯是中世纪晚期法国布拉班特地区的画家,由于其作品晦涩难懂,艺术史学者研究争论很多。博斯被塑造成一个不受欢迎的的异端,地方人文主义者和博学的智者,虔诚的基督徒。学者们给他的标签是一个精神失常者、宗教狂热者,一个沉浸于自我幻想中的上瘾者,同时也是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启示性的和令人惊异的宗教文学一直在博斯的画家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博斯作品中揉合了希伯来传奇及大众的科学,他的作品来自民间文学和民间智慧的储藏室。而所有这些之上是正统基督教理论在统辖着。

  博斯作品中的图像样式大量存在于15世纪的印刷品、手稿和抄写稿的插图,包括教堂的家具及大教堂的雕塑。他的作品极端酷烈、丑陋,可怕的怪物出现在各处,是和他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博斯像所有艺术家一样,也是被同时代人的思想和观念构建出来,同时也是这些思想构造了他的图像。

  现在收藏在法国巴黎卢浮宫的《愚人船》是博斯的作品,是博斯最著名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最令人费解的作品。早期博斯的研究学者主要看法认为《愚人船》表现道德的批判,是对教会的腐朽和堕落的真实写照。但是自从1914年学者拉弗德叙述了这幅作品同巴塞尔作家布兰特讽刺小说《愚人船》的关系后,认为它是对后者的一个模仿或者插图。随后学者们有关这个作品评论中都强调这一点。这个结论一直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也有学者认为《愚人船》虽然公开谴责教会的荒淫,但是否是对布兰特《愚人船》的插图仍然存有争议,因为德国画家丢勒作了部分插图,是当时的代表作。布兰特的作品在当时欧洲已经非常流行,并且有6个版本以及无数个翻译本出现。博斯应该非常了解布兰特的诗集,但是他是否需要求助于布兰特的文学启示,一直是个无法解释的问题。博斯在他的画中大量使用普通的成语和民间谚语,已经是被许多学者证实。虽然应该根据那时正在发生于文学领域的变化,但是他作为一个画家的立场应该受到重视。

  也有学者发现,中世纪的五月是作为外出划船的聚会的日子,类似今天的春游或者踏春的活动。但是这个发现是来自于祈祷书里和历书的占星术图片才开始流行,在中世纪晚期占星术获得普遍民间的信仰,情爱色彩五月出游是《愚人船》展现的主要题材。但是《愚人船》中的花柱、有月亮的旗帜、树丛间的枭脸是一个难以解释的问题。60年代,美国学者保奥斯考斯卡·安娜综合了上述图像,指出有关月亮象征意义是民间对月神的崇拜,认为《愚人船》是五月节的主题。

  1984年美国学者沙特尔撰文指出,耶鲁大学美术馆收藏的残片《放纵》和《愚人船》是被割开的同一件作品。最早的美国学者查尔斯曾经做过具体的诠释,他提出耶鲁的嵌板画最初构造了愚人船的较低一块,这个组合尺度的结果几乎精确匹配博斯在华盛顿美术馆的《吝啬鬼之死》,它们可能是姐妹篇。因此,沙特尔认为《愚人船》的主题可能是七宗罪,也即贪婪、饕餮、淫荡、懒惰、嫉妒、愤怒和傲慢。

  2003年,纽约大学的学者约翰尼斯重构了《愚人船》的三联画,他加入了博斯的另一张《流浪者》作为顶端的一联,合成三联。即从懒惰造成乞讨是上部;左边是饕餮暴饮带来的淫欲;高利贷带来的贪婪、骄傲暗含在右联。中间丢失的可能是和博斯另外一幅作品《干草车》一样的内容。他提到另外一个说法:博斯的七宗罪讽刺指向的是犹太人,他引述大量的图像证据,犹太教和基督教思想在15至16世纪在欧洲的冲突,以及欧洲的排犹风潮,指出《愚人船》暗示了反对犹太人的主题。

  在博斯这些滑稽、奇异乃至幽默的形象中,包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不稳定和转瞬即逝。在《愚人船》上,愚人们都处于一种危险的平衡中。在博斯为《智慧之书》绘制的插图中,愚人说:“命运,我们尊您为女神,置您于天国。”而对面的智者却反驳说:“相信美德吧,命运多变,胜似流水。”

  无论如何,博斯的作品仍然在被学者不停顿地争论和探索。潘诺夫斯基曾在《早期尼德兰绘画》最末一节意味深长地写到:“如果不讨论博斯,早期尼德兰绘画的考察就没有完成。但是,这样的讨论,不仅超过了本卷的范围,也超过了我论述的能力。博斯的作品是我努力去描述尼德兰绘画的传统起源和特征潮流中,一个孤独而难以接近的岛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