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约翰·福尔斯:收藏家】

(2013-12-01 15:11:45)
标签:

文化

【约翰·福尔斯:收藏家】【约翰·福尔斯:收藏家】

  这是一个禁室畸恋的故事。当然你也可以视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原型的摹本。
 这种由单一男女/臭美为主人公的小说其实最难了,缘故在于写着写着就陷入了“U”型结构的老套。所以需要创造第三种外力,那就是形式。惟有形式抑或意象因素,才能让小说的基座牢靠。《洛丽塔》最重要的不在于人物的落差,而在于诉说者所面对的那法官大人的审判。因此,溢出文本边界的声音,构成了一个大厅模型。这才是纳博科夫了不起的地方。因此,小说天生是复调的文体,这跟诗歌不一样。
 读福尔斯的时候,我认为那所谓的“我”和“她”仅是小说家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的人称选择而已。因为美的构成,本身就是创新性和奇异性,所以,米兰达这个阴性符号,未尝不是一个镜像。占有镜像,并破坏它,是人的动物本能和占有欲,男主人公越丑越容易产生涡旋力,犹如加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只不过敲钟人占有的是死魂。
  所以小说前半部分不好看。最能凸显作家才华的是二人共处一个禁闭空间时,产生的美丑对决。P40出现了拿着网捕获标本的意识流,来自于男性欲望层,即表明米兰达与蝴蝶之间的关联。
 第二部分成了日记体,以米兰达的口吻来讲述。小说的精髓即在这里,小说家的功力也体现于此,因为“他”要变形\化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