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记:卡夫卡1
(2013-01-10 02:49:16)
标签:
文化 |
“鸟儿像喷雾似地飞起”,妙极妙极。窗帘,蜡烛,烛烟,蚊子……窗外人,一起与“我”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对话,很high的浮想联翩。最总要的在于卡夫卡的人称绝不单调,从“我们”转入“你”的进程非常和谐,圆润,感觉毫不突兀。这种对话感,实质在叙述者发生了变向,即原来的讲述者忽然成了观察者和倾听者,抑或自我描述者,如一条蛇转向了自身,一口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反之亦然。这种动物的嬉戏感,实质也是小说创作的奥秘,比如小猫狗玩自己的尾巴,狠狠地视为对手。虚拟情境,造成了游戏感和变异感。
沉默也是一种喧哗。沉默如墙,两个人就站在这堵墙里。沉默者站在沉默之中,这沉默却不是影子。当卡夫卡概叙时,总喜欢用“你”来与集体人称形成对话。而结尾的松弛,以短句的方式体现出来,散淡得仿佛沉默后的月光,抑或风吹动树叶,“我舒了口气,尽量伸展了一下四肢,然后步入了客厅。”这三个动作一气呵成,相互并不黏连,画面感十足,动感十足,心理满足感十足。
【突然外出散步】这个小标题也够吸引人的。而卡式“你”开篇突兀而来,即在于将“自我”看成了观察对象和呈现出来的视觉化主体。在这方面,卡夫卡微型小说天生适合表现主义电影。“当你看来终于下了决心,在晚上待在家里;当你在晚饭后穿上便服,坐在点着灯的桌旁,从事某件工作或某种游戏,完成后出于习惯上床;当户外……”这一段总共用了九个“当”。如同一张弹簧一样,一推一拉一推一拉,顺承递进。
【下定决心】开篇即动作,这动作却又是转圈子。
【山间远足】自言自语的开头。【单身汉的不幸】
【杂货商】通观这些小片段,都是第一人称的。——马拉默德的杂货店写作。
【心不在焉地向外眺望】“在眼下正在迅速降临的这些春日里,我们将作些什么呢?今天清早,天空灰蒙蒙的,可是,如果你现在走到窗子旁边,你就会大吃一惊,并把你的面颊靠在窗子的把手上”。“我们”的问——“你”的动作。也是回答。“在窗子下面,你看到显然已经开始下沉的太阳……”镜头感太微妙了。光与影。静与动。动也是静,静的是光,动的是人,是光明暗之间的转换。就像转动一个苹果。
【乘客】电车。电车靠站时,对一个姑娘的描述。“这时,我不禁自问:她怎么对自身不感到惊奇呢?她干吗要紧闭双唇,一句这样的话也不说呢?”【衣服】从上一篇对车上姑娘的描述,即能看出卡夫卡刻画细节能力的惊人敏锐。这一篇也是。但这几篇,卡夫卡最感兴趣的其实都是姑娘。《拒绝》这篇则模拟了一场对话。
【临街的窗户】这篇无疑成为名片,一张去往卡夫卡故居的名片,众所周知的名篇。这一次卡夫卡终于变换了人称,用的是“他”,这也意味着在与自己对话,在与灵魂对话的进程中,他很自觉地将自我置放于客体化对象的角度,如同对镜像的肖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