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果《我是大卫》

(2012-12-29 01:16:49)
标签:

文化



如果《我是大卫》如果《我是大卫》

   这故事让人想哭。

   好故事就是让人哭的。它不会给你手帕,它给你的仅是手帕的弧影,悬挂在门前的大枫树上。它是念想,因思念而萌生的无数想法。

   所有的想法加起来等于感动。

   讲述过程中的那些桥段,曲折拐弯,一步一步地都不过是人生不同阶段的象喻。

   频频出现的书,实质也暗含着成长阶段必须的营养品。书中富含救助之力。

   当然,艺术也如此。苏菲老奶奶,如同荣格原型理论中的先知老人一样,她因艺术家而更有一个普济柔软的心。

   在成长阶段中,宗教体验与爱一样,指向了其不可取代的至高无上的终极性。在此意义上,作者与导演都相信这一点。

   而讲述出来的效果亦即叙事伦理,其实也能将此意图圆满地实现。

  

   好故事会自己哭。

   难道它跟悲催苦逼的人生遭际有关么?想一想堂吉诃德一路上也遭了很多罪,为何你不哭呢?想一想,唐僧领着三个徒弟,一路风餐露宿,西天取经,也无比艰辛坎坷,如同《天路历程》一般,你为何不哭呢?

   缘故在于小。

   讲述小孩子的故事,会将人最为原始的情感结构,给串通起来,成人化的特别是符号化了的寓言故事则没这个能力,缘故在于寓言故事没有细节。理论大于细节,理性多于情感。寓言故事是压抑细节的,因此也回避日常。

   但如果用桑丘潘沙出门做骑士,那就好玩了,至少他会为一口吃的,而费尽脑筋,也正因此,他才会哭会笑,也会让你哭笑不得,抑或涕泪交加。

   但选择了桑丘潘沙,如同选择了猪八戒做主人公一样,即意味着在百科全书的时代,英雄形象的不符。非英雄人物作为主人公,其实是19世纪左右才有的可能,之前是不会有的。即便鲁滨孙在荒岛上,看似很日常,其实并不足以动人,缘故在于他没有情感生活,他的恐惧与其是孩童时的,毋宁说是殖民者面对异族时必有的恐慌,因为那会让他“血本无归”。被吃掉不是恐惧,而是失去身体这一殖民的资本,也是老本。

   本不在,末安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一切莫不包含在鲁滨孙的投资学中,最终也成为清教徒式资本家的集体原型。

   所以,笛福讲述的依然是个人英雄时代的故事。

   但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开始注重了微观部位的描述,这跟人的视觉原理一样。之前,穷人的孩子是进入不了画家的视界的,但摄影可以。摄影没办法祛除底层或阴暗角落里的角色。最终是眼界的打开,才带来对“儿童的发现”。所以说,“童年”是发明出来的,确有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