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过秤处
    
三叔那时大概刚退休,距离瘫痪还要很多年,队里希望老同志继续发挥革命热情,就安排他到磨房过秤处把守那把大磅秤。此举用城里的话,就叫“补差”。至于给多少工分,也没人知道。
    
农民耍杆秤出身的多,但认识磅秤的少,除了大小队长、会计、保管等外。毕竟公斤与市斤的转换,于许多人而言,挺费脑子的。三叔是读书人出身,加上几十年的革命磨练,一个大磅秤,于他而言,不过老虎吃的豆芽——小菜一碟。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信任及因此而来的公平机制。
    
三叔每天戴着老花镜,腰板笔直地坐在带抽屉的桌子前,给背着粮食来磨面的农民过秤、计数、撕条子、算加工费,捎带着还要将磨好的面粉过秤,然后与收条上的数字对证,从中求异存同。
   
小麦一般没什么差池,因为从籽粒到面粉的加工过程,它要经过好几道工序,此中损害或沉淀的可能性不大。差池最大的就是玉米,这玩意的加工程序近似牲口吃草拉粪,所以容易在网罗(肠胃)中沉积。沉积部分,一般由磨面工每天卸开网罗,打扫出来,然后集中装袋子里,交付三叔管理。
   
由此看,三叔每天的工作,不过针对玉米而来,通过对损耗率的折算,在人与理、理与情、情与法、法与道、道和器之间,进行多退少补的合法化工作——
    让人喜洋洋地来、乐颠颠地走,三叔功莫大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