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春节风俗拾零》之九:压岁钱

标签:
转载 |
分类: 孟凡生活瞬间 |
每当除夕夜吃年饭时或稍后,父母就给晚辈儿孙压岁钱。现在不仅给儿女压岁钱,也给年迈的父母压岁钱。大年初二出门拜年时,也给亲戚朋友的子女压岁钱。拜年回家后,还要给前来拜年的外甥外甥女压岁钱。长辈给压岁钱,借以表示对晚辈的新年祝愿。晚辈们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
曹
每逢春节,长辈往往要给晚辈压岁钱,多用一些连号的新纸币,且用一个小红纸袋装着,称之为“红包”。
每当除夕夜吃年饭时或稍后,父母就给晚辈儿孙压岁钱。现在不仅给儿女压岁钱,也给年迈的父母压岁钱。大年初二出门拜年时,也给亲戚朋友的子女压岁钱。拜年回家后,还要给前来拜年的外甥外甥女压岁钱。长辈给压岁钱,借以表示对晚辈的新年祝愿。晚辈们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这个带有浓厚节日色彩的习俗由来已久。压岁钱,古称 “厌胜钱”、“压胜钱”、“压祟钱”、 “押岁钱”等。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我国汉代,那时叫做“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它以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居多,钱的正面多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凶”、“福山寿海”、“长命富贵”、 “天下太平”等;背面铸有祥瑞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时,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而当时在民间还没有拜年的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春节被定为正月初一,春节散钱习俗就演变为长者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据《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者赐小儿者钱,亦谓之压岁钱。”
明清时候,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送与晚辈,“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一些地方称为 “串钱”。
民国时期,方孔圆钱基本取消,长辈则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作为压岁钱,其寓为“长命百岁”。后来,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者喜欢选用连号的新纸钞赐予晚辈,有“连连好运、连连高升”之意,这种送连号钱给晚辈的习俗就一直延续至今。由此观之,压岁钱的习俗源远流长,是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除夕夜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出一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此后,人们学着做,孩子们就太平无事。
传说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他们在暗中保护孩子。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