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兴旧俗——清明

(2022-04-05 22:04:05)
标签:

长兴习俗

清明节

文化

分类: 本地人文
         一、清明扫墓
    扫墓祭祖,一般说法是源于寒食节,唐代晚期诗人杜牧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说明唐代开始,寒食、清明扫墓祭祀已经混同,宋代之后更是视作清明节的习俗了。

扫墓祭祖,长兴人俗称为“上坟”或“扫墓”,并有“上坟在清明前三日后三日”之说,尤以清明节当天为甚,长兴人称之为“正清明”。清明“上坟”是最重要的长兴习俗之一,使得清明节的重要性除了“过年”以外,是其他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都不能相比的,清代县志记为“俗重墓祭,多于清明前后,携壶挈榼,倾家往奠”,“上坟”一般而言要全家前往追思祖先,七老八十的古稀老人也不例外,千里之外的游子也会路远迢迢地返回家乡祭祖,以尽孝道。

  至于“上坟”,有着一套传统程序:

  首先是打扫坟丘或墓园,如清除坟丘四周的野草杂木、打扫墓碑、为坟丘添土、清理排水沟等。

  其次是换“坟帽”与挂“清明吊”,铲新土一钵替换坟头的旧帽,并压上一张黄表纸;继之将挂有“清明吊”的竹枝插入“坟帽”。我们泗安人将“清明吊”称作“白席子”,是纯白色的;而县城一带的“清明吊”则是彩条纸制成,但意思相同,都是“招魂幡”演变而来,如果没有悬挂清明吊,则会造成烧的纸钱被其他孤魂野鬼抢走。

  其三是祭享,在坟前燃上香、烛,摆放准备好的瓜果点心和菜肴,然后用酒盅敬洒黄酒。

  其四是叩拜,按照长幼、男女顺序叩首跪拜,并默默祷告祈佑,诸如保佑小孩子读书聪明、家人平安之类的吉语。

  其五是焚烧“冥币”,有黄表纸、锡箔或者折成元宝等,俗称“烧纸钱”给先祖在阴间享用,至此基本礼成。至于燃放爆竹,有的在最开始,有的放在最后,都是为了提醒先祖之意。

  在旧礼中,还有“吃上坟酒”一说。比如和平徐家斗门村旧有徐氏宗祠,在给明代阁老徐阶上坟后,包括由上海松江来的徐氏后人齐聚宗祠,族人一起“吃上坟酒”。不过随着宗祠的消失,这一习俗已经退出了今人的视线。替而代之的也有新俗,那就是有组织的祭扫革命烈士墓,笔者在泗安就读小学、中学时,每年都会和师生们一起前往南华山(今迁至泗安中学校园内)革命烈士墓缅怀先烈。

清明“上坟”是针对老坟而言,如果是上一年或者年后去世的亲人,谓之“上新坟”,一般而言则要提前一个月,但不同地方选择日子有所区别。另外尚有一些人家坚持着不近人情的传统,那就是出门女儿只能给婆家上坟,而不能回到娘家上坟,以免影响祖先对娘家兄弟的庇佑。

 另外,与扫墓有关的一个习俗是“迁坟”,一般是选择在冬至或者清明前几日进行。比如,今日特意去看了清代名人王毓辰、王毓奎及民国时期王蔼人、王砚农兄弟位于官子山的墓地,就是因为所在山体即将进行开发,他们的后人选择清明节当天迁移。

        二、农事习俗

  从节气来讲,清明又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相比阴历月、日的变化不一,二十四节气更利于指导农事活动。所以清明节也与一系列农事有关。同时,清明这个节气又十分特殊,因为它又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化为传统节日的(冬至亦有一些“节”的味道,但仍谈不上是“节日”)。

  一是茶事活动。清明前后及至谷雨前后,正是采制茶叶的季节。从时间的角度讲,长兴人将茶叶分成“明前茶”及“雨前茶”,以“明前茶”为珍品,以“雨前茶”为中品,谷雨后采摘的茶叶一般称之为“老板子”视作下品。这个传统由来已久,从唐代即已经形成,唐湖州刺史李郢在《茶山贡焙歌》中有“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的诗句,描写的即是唐代将紫笋茶赶在清明前送至都城长安的景象,此茶谓之“急程茶”,须用快马递送,而普通的茶叶则走水路运送至长安。

  二是蚕事。蚕茧是旧时长兴农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故称其为“蚕宝宝”,无论是山乡还是水乡平原莫不如此,尤其是西苕溪两岸和滨临太湖的城东平原,更是无一农不精于蚕桑。清明谷雨时节,正是往年农家关门养蚕的辰光。由于蚕的一生极易得病,故乡间往往敬奉“蚕花娘娘”,笔者在夹浦滨湖村就曾见到许金社庙中有“蚕花娘娘殿”,供农户们在清明开始采桑叶喂蚕前拜祭。如今,桐乡、德清新市、吴兴含山一带还会在清明举办蚕花庙会,不知长兴当年是否有此一俗?

  三是农忙。俗语说“清明播种、立夏插秧” “清明种瓜点豆”“种树莫过清明”,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特别是种树和种类蔬菜的最好时期。

        三、其他习俗
    一是插柳和折柳。旧志说“先夕插柳檐上,云验其枯瘁,迟速可占桑叶贵贱”,在门上插柳是清明习俗中一个普遍的旧传统,至于长兴旧时插柳于屋檐来测桑叶贵贱,则是比较稀罕的习俗。如今,无论是插于门上还是檐上都未曾见过,但折下柳枝绕圈套于头上,则还能见之。
   二是俗喜吃螺蛳。长兴和湖州一样,俗语说“清明螺,抵只鹅”,百姓都喜吃螺蛳,还美其名曰“可明目”,以至从吮吸螺蛳可区别出本地人与外地人。至于旧志中提到的“食螺,以其壳撒以屋上,谓之‘赶白虎”,是小时候经常做的动作,因为“白虎星”是凶神恶煞,为避免“命犯白虎”,故有此举。如今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居民都住上了楼房,恐怕现在的小孩子大多没有此经历。旧志中另外提到的“是日(清明),庶民之家以粉作白虎,老幼出门抛弃于道,谓之“送白虎”。”笔者则是从未听到过,更未见过。
  三是踏青。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鲜花盛开时节,一派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风光,还有各式野菜丛生,野外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于是,清明节将悼祭先人与户外郊游这两桩感情截然不同的事情十分诙谐地融合起来。旧志中所谓的“携壶挈榼”“酣歌乐饮,男女杂坐,流连山谷”,说明踏青自古有之。只是回想当年,今时亦有遗憾,那时漫山遍野盛开着映山红,总要折上一捧带回家插于瓶中欣赏,即使大家都如此这般也不影响映山红次年仍是当初模样,但未曾想到随着映山红成为盆景新贵,那样的场景再也见不到了。
  与清明有关的习俗还有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只因与三月三“上已节”有些雷同,本文在此略过,专文再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