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悬脚岭古道

(2020-09-22 23:21:46)
标签:

悬脚岭

境会亭

孙权射虎

阳羡茶

分类: 苕山箬水
      2016年2月,看到一则新闻报道,称2007年时,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专家在宜兴开展的阳羡茶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活动中发现了一条古道,经专家们多番考证,认为这条古道应即为唐代以来沟通江、浙著名贡茶阳羡茶和顾渚茶两大茶区的重要遗存,唐代著名的贡茶——阳羡茶,就是经由这条古道转运至都城长安(今西安)的,堪称江苏首次发现的茶马古道。考察人员在宜兴与浙江长兴交界的悬脚岭两侧,发现了分处于长兴境内和宜兴境内密林中的两段石砌古道,穿越了境会亭遗址,其中浙江境内一段在悬脚岭南峰下,古道长约200多米;在宜兴境内的一段在悬脚岭北峰下,古道长约1000多米,宽度都在1.2—2米余,跨面以小石板和块石铺成,路面被历代先人踩磨得十分光滑,考察人员在古道旁采集到多件宋代至明清时期的白瓷、黑瓷、青瓷、青花瓷瓷片,证实这条道路一直使用了很长时间。
                                                           行走悬脚岭古道

行走悬脚岭古道
       夏秋相交,天气转凉,会同两位好友前往煤山镇的尚儒村,在两位熟谙当地典故的王姓老人陪同下,踏上了悬脚岭古道作考察之行。车子停在海拔250米高的悬脚岭顶,四周群峰耸峙,满山葱郁。公路旁新建了“射虎亭”,前有一口水井系古代遗存,不知始建于哪个年代,当地传说是春秋吴国时伍子胥所建,但可能性不大。老人告诉我,这里原有一座很古老的关帝庙,始建年代不详,因为公路建设现迁至西侧的山坡上,改建为与“悬脚岭”谐音的“圆觉禅寺”,此次因为时间关系没去参观。关帝庙,古时因被奉为财神爷,大多建在城厢,而这里崇山峻岭中也有一座,应该可以猜想到这条古道是古驿道的缘故,客商来来往往不停穿梭,才会香火旺盛。这口古井理应是关帝庙中的附属建筑,可以想见当初老百姓赶着驴骡爬坡上坎到此歇脚,有此井的存在不啻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左右相顾,东西两侧峰峦起伏,都是高达四、五百米的山峰,这儿却恰好是南北向的一条山坳,不禁钦佩先民们在此开辟出一条古道。这条古道形成于何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至迟在唐代就已经是驿道,从众多古诗文中可印证,唐代顾渚紫笋、义兴阳羡贡茶是经由驿道快马急递京城长安的,境会亭就是其中的一处驿站。另据《永乐大典·湖州府》的记载,明代由长兴至宜兴有两条陆路:“北出吉祥门,入宜兴县界;西出长兴门,入宜兴县界”,结合有关史实可考,这两条陆路是分别由水口乡的啄木岭和煤山镇的悬脚岭进入江苏宜兴界。当初的古道,大多被上世纪90年代竣工的省际公路所代替,唯有公路右侧的悬脚岭南北两端尚存有两段古老石子铺就的小道,掩映于茂林修竹中。沿着南峰而下,一截上百米长的古道,旁边就是尚儒村民的民宅,走个来回也不过十来分钟;再从北峰而下,这里的竹林茂密幽深,旁边还有一条山涧侧旁流过,但是过了十多年的光景,显然很久没人走过,古道有些荒芜了。

            行走悬脚岭古道

                       行走悬脚岭古道
       在宜兴那端没有见到村庄,只是偶尔有车辆驶过,非常安静,这与我多年前来过的场景全然不同。十多年前,由于长兴至煤山的公路修路,我几次都是从宜兴绕道数十公里至悬脚岭才能到煤山镇公干。现在道路四通八达了,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这条江浙两省之间曾经的交通要道,恐是已成两地山村之间来往的道路。这时,老人告诉我们,附近有座青隐山,山上的青隐寺曾经香火旺盛,鉴于刚才走古道并不过瘾,于是又作登山古道之行,出了一身酣畅淋漓的大汗,才觉得浑身通透。我们返程途中,选择了古道西侧的公路,在北峰下的路旁看到了江浙两省的界碑。很奇怪古代都是以分水岭为界,以悬脚岭两端北麓是宜兴、南麓是长兴,为什么当代勘界会改变了这一原则。当然也有些窃喜,这样一来悬脚岭以及这条古道就在长兴县的境内了,虽是地方狭隘的自私心理作祟,想到悬脚岭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背景,也就释然开怀,满脸堆笑了。
       回观“射虎亭”,想起了1800年前,曹操喊出的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不过,曹操并没来过这里,是被他赞叹不已的孙权来过,而且实实在在地露了一把英雄豪杰身手,还写入了史书。《三国志·吴主传》记载了孙权射虎的事迹,宋嘉泰《吴兴志·卷十八·事物杂志》则进一步写明:“庱亭,在(长兴)县西北悬脚岭下。吴孙权建安二十三年(218),尝擒虎于此。”公元218年,奠定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已经过去了十年,37岁的孙权正是风流倜傥、踌躇满志之时,他来到了16岁时就曾当过县令的阳羡县,正倘佯于悬脚岭旖旎风光的山水之时,不意闯出一只大老虎来,于是庱亭擒虎的事迹又着实再次印证了曹操的那句话。古代所谓的“亭”其实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指亭子的“亭”,另一个是指驿站,而“庱亭”虽在古籍中没有加以注明,其意更应该是后者,那也就意味着这条古道实在是太悠远了。
       前看蜿蜒盘旋的公路,想起了1400年前,那些在此鏖战厮杀的隋唐枭雄。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扬州一命归天,一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江浙一带也是不断地城头变幻大王旗,先后由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占据。旧志中“唐初,沈法兴使其将蒋元超与李子通战于庱亭”短短的一句话,其实是一场激烈战事在旧称“庱亭”的悬脚岭上演。沈法兴是隋朝的吴兴太守,隋朝灭亡后,他理所当然地据地称王,但却难挡山东农民义军领袖李子通的兵戈南下,李子通后来又被杜伏威所败,然后又是唐朝的一统天下,一将成命万骨枯,多少命如草芥的兵士才换来天下太平。但是封建割据的枭雄们却顾不得这些,千百年来,战争不断地在此上演,1924年北洋军阀的一场恶战又烧红了悬脚岭的天空,以至半年后为了调查江浙(齐卢)战争,特地从宜兴湖滏镇走了20多里山道来尚儒村的郭沫若,在山上看到的仍然是齐刷刷被削平了枝杈的毛竹和树干。如今,在山腰处还残存着一段齐卢战争的战壕遗址,时时提醒着战火的残酷与无情。
        细察那口古井,又想起了白居易诗吟过的境会亭,心情才又舒畅起来。清《长兴县志》云:“悬脚岭,在县西北七十里西噎山……唐时,每岁吴兴(今湖州)、毗陵(今常州)二郡太守,分山造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一名芳岩,以岭中为两州之界,上有庱亭遗址。”查阅“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的记载,唐代的长城县与义兴县皆产贡茶,“湖州生长兴县顾渚山中,常州义兴县生君山悬脚岭北峰下”,长兴产的称为紫笋茶,宜兴产的叫作阳羡茶,这阳羡茶明确记载是产于悬脚岭的北峰下,正是玉川子卢仝诗赞的“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监制贡茶,成了唐代中期以后湖、常两地太守的重任,任务完成后,他们就会来到境会亭举办茶宴以示庆祝;也有的说成是两地斗茶的茶宴,在宴会上将阳羡茶和紫笋茶互相比美、斗新,其间青娥歌舞助兴,人们在轻歌曼舞中品评新茶。某年,两地太守邀请相距不远的苏州太守白居易参加宴会,岂料白乐天临时生病践约未至,便寄了这首诗: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行走悬脚岭古道

行走悬脚岭古道
       时至晌午,在我们的坚持下,曾经当过煤山中心小学校长的王老师,又带着去看新修建的境会亭,沿着略微陡峭的山道上行三、四百米,一幢巍峨的亭子赫然出现在眼前。在这里我想起了一段公案。关于境会亭遗址,实际上是有争论的,一说是在这里的悬脚岭,一说是在啄木岭,各执已见相持不下。坐在新修建不久的境会亭中,打开奥维地图观察并问询王老师,原来从这里上山就是水口与煤山交界的圆峰岭,沿着山脊小道往东行走个把小时可抵啄木岭。啄木岭、圆峰岭(黄龙头)、悬脚岭,其实就是横亘在宜兴、长兴之间连绵山峰中的三条山谷,南峰之下对应着长兴的金山村葛岭坞岕、顾渚悬臼岕和煤山东川岕(即尚儒所在的山岕),而北峰下山后则都是宜兴湖滏镇的邵东村境,山峰两侧皆为唐代贡茶产地,曾经都有古道相通。啄木岭与悬脚岭山水相近,唇齿相依,况且现在凭着有限的古籍资料很难判断孰是孰非。如今又恰好在国务院勘界后,曾经是以分水岭为界的两条山岭,已经分属两县所辖,两县分别各有一座境会亭来弘扬悠远的中华茶文化,何必非要争论不休呢!假使两地携手在啄木岭与悬脚岭之间,修筑一条山间小道健步强身,则更是美事一桩。
       遥望山脚的尚儒村,一排排别墅分布在山谷之间,想到了江浙两地的百姓当年肩挑背扛、驴驮马运的岁月。大山并没有阻隔来往,相反两地是口音相同、风俗相近,且都将山谷称之为颇具特色的“岕”,千百年来更是亲情、友情不断。从尚儒村往下到东川、新川、新民村的整条山岕中,这处原本宋代称之为平辽乡一都的地方,山清水秀,钟灵毓秀,吸引了尚儒王氏、    尚儒徐氏、蒋笪蒋氏、张坞张氏、麻园里佘氏、新民许氏等家族,元明清以来从苏南越过悬脚岭迁徙而来,繁衍生息,人丁兴旺,从而聚落成山间的一个个美丽宜居的家园。曾经的古驿道,在时代的变迁过程中虽然不必过分留恋,但能够存留下那么一小段,却是留住乡愁记忆的最好印记,值得珍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