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80年前长兴中学的流亡办学痕印

(2020-07-25 17:55:37)
标签:

长兴中学

潘凤韶

长中校庆

教育

分类: 苕山箬水
     【前注】长兴中学的前身是“长兴县立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设立于1940年8月13日,今年恰逢长兴中学成立80周年。长兴中学诞生于抗战相持阶段,在首任校长潘凤韶先生的带领下,全体师生在五年的烽火岁月中辗转求学,五易其址,抗战胜利后才回到长兴县城复学。为回顾这段艰辛的办学岁月,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今日会同长中校庆办踏访了煤山四亩墩、泗安三天门、槐坎横岕和安吉杭垓桐杭村,寻找当年长兴中学流亡办学的足迹。

       第一处:煤山四亩墩
       1940年8月,长兴县立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创立于煤山镇四亩墩,校址为长兴煤矿矿警队 旧址,利用20余间平房作为教室,招收一年级新生3个班级124名学生,于9月初开学。“补中”在此办学至1941年夏,为期一整年。     寻找80年前长兴中学的流亡办学痕印
        2019年5月4日采访93岁的长中第一届校友罗汉年老人(上图)
      当年长中教职工冯安琪老师的长兴煤矿烟囱张贴抗日宣传标语(下图)。 

                                               寻找80年前长兴中学的流亡办学痕印
       毕竟80年过去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出乎意料的是,当年砖砌的校舍后墙仍然顽强地矗立着,还有如今的一处花坛居然是当年煤矿大烟囱底座改造而成。  
                                   寻找80年前长兴中学的流亡办学痕印烟囱基座

寻找80年前长兴中学的流亡办学痕印
       采访过程中还遇到了当年“补中”事务处 主任杨世(志)清的孙子,告知他奶奶仍然健在,依然会唱起该校的校歌。此前的2019年5月曾经在白岘罗岕村找到一位93岁的罗汉年老人,是长中首期学生,温文儒雅,精神矍铄,告诉了许多学校初创时期的细节。
     
       第二处:八都岕大岕口
      1941年秋冬,“补中”迁址八都岕大岕口办学,为期半年。在迁址校舍刚刚布置完毕,8月29日“七夕”节当天,即遭偷袭新七师驻地柏家村的日军焚毁,只得“租借民房,收集劫余校具,勉强如期开学。 ”
寻找80年前长兴中学的流亡办学痕印

       2017年6月采访92岁的长中第二届校友胡新泉老人(2个月前仙逝)
      
       大岕口原校舍早在抗战时即被烧毁(下图为学校原址),无法寻觅到遗迹。但2017年6月采访92岁的长中第二届校友胡新泉老人(3个多月前仙逝),他当时清晰地记得日军侵袭八都岕之事和老校长潘凤韶。     寻找80年前长兴中学的流亡办学痕印

        第三处:仙山三天门亩
       抗战相持阶段,地处浙皖边境的泗安镇被国民政府控制,1942年春至1943年秋,学校在泗安仙山脚下三天门庙度过了相对稳定的一年半时间,期间于1943年春更名为“长兴县立中学”,规模也增加到7个班级,达到了战时办学的高峰。寻找80年前长兴中学的流亡办学痕印
     本次走访,遇到了一位89岁的老太太陈彩娥是当地人,据她陈述:三天门庙原有前后三进大殿作为教室,两边厢房作为学生宿舍,她家的房前是学校操场;那年在师生疏散后,宽敞宏伟的庙宇即被烧毁。她还记得当年长中有一位任姓老师带着孩子,生活得很艰苦,连最普通的豆芽菜也是非常节省不舍得吃。如今早就没有旧迹遗存,但村民在原址复建了一座简朴的观音庙。寻找80年前长兴中学的流亡办学痕印

     第四处: 煤山镇十月村横岕
       从三天门庙疏散的师生,因为失去了校园,大多返乡,“只有少数员工和物资北迁到横岕,但不到半月,横岕又遭敌火,迁去的少数物资和学生行旅全部损失。”据潘民主的侄子潘健维 生前回忆,学校物资存放地是一座尼姑庵,他亲眼所见日军窜扰山中,一把大火尼姑庵烧毁。  
寻找80年前长兴中学的流亡办学痕印
      尽管地处深山中的横岕算不得“五迁校址”中的之一,但经历了此次毁损后,战时的长兴中学不得己停办了半年之久,也是苦难长中的深刻印痕。因此,我们还是前往横岕村寻访,94岁和90岁的傅姓俩兄弟向我们讲述了日军侵扰横岕并放火的前后经过,并指出了尼姑庵的方位。
寻找80年前长兴中学的流亡办学痕印
       第五处:安吉县杭垓镇桐杭村
       2019年10月3日采访小溪口95岁的汪文华老人时,他告诉我们,在潘校长的努力下,长兴中学于1944年春在天目山深处的桐杭村复学,他从家里出发涉险穿过日伪的封锁线才来到山中就读。其时条件十分艰苦,由于路途遥远,返校的学生仅凑够三个班级,学生最多时约六、七十人。寻找80年前长兴中学的流亡办学痕印

       我们驱车两小时来到风景秀丽的天目山深处的桐杭村,可以想象76年前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跋山涉水前往这座偏僻村庄有多么艰难。在该村单姓主任的带领下,很快找到了82岁的潘元青老人家。正是他的爷爷潘德敖(岳)为潘凤韶的办学精神所打动,献出自己前后两进各三开间的私宅(潘元青的曾祖父潘皓泉是一名老中医建造了此屋),并腾出潘家祠堂,作为长兴中学的办学校址。寻找80年前长兴中学的流亡办学痕印
      单主任和潘元青老人告诉我们,因为年代久远,潘家祠堂和潘皓泉老宅早就拆了,但潘宅屋的池塘和潘氏宗祠旁的百年银杏树依然如旧,也算是不虚此行。寻找80年前长兴中学的流亡办学痕印

寻找80年前长兴中学的流亡办学痕印
       第六处 桐庐分水
       长兴中学于1945年1月又远迁至桐庐分水,潘凤韶也卸下了校长的重担,前往求学的学生也更为稀少。但这是长中的第四次迁徙,也是第五处校址。因为路途遥远,且不知具体方位,便放弃了寻访。
   
      当年8月19日,长兴县城光复了。长兴中学师生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于当年11月返回县城雉城镇的中山公园旧址(大成殿)复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