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鄣北散木
鄣北散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338
  • 关注人气:3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2018-02-28 08:57:24)
标签:

长兴古桥

李家巷石桥

分类: 苕山箬水
       李家巷镇地处长兴县东南部,东部弁山山峰向东南、南部延伸为山脉和丘陵地貌,中部及西部和北部为平原。西以张王塘港与画溪街道为界,杨家浦港穿境而过,平原地带河道纵横密布,灌溉便利。张王塘港即吕山港在古代即是长兴主要航道,近现代为享有“东方小莱茵河”的长湖申航道的组成部分,又因境内盛产石灰石,向来水系通达、航运繁盛。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李家巷历史上系长兴东南向出境的水陆要津,明清时期的7条陆行干路居其一,民国以前有张王塘、中横塘、小箬溪、南横塘4条水路航道,故石桥众多,且因向来富庶,结构精巧、宏大奇伟,很多桥梁享有盛名,目前仍有多处地名以桥来命名。但抗战初期兵火频仍,又因解放后多次拓宽航道,石桥尤其是知名石桥大多消逝在历史的尘烟中,如今只剩下历经沧桑的8座古桥。本文分两部分介绍李家巷现存的古石桥及历史上较有名气的古桥。
       一、现存的8座古石桥
       1. 庆元桥
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庆元桥坐落于石泉村石泉自然村。长4.72米,宽1.56米,高3.2米,原为单孔石板桥。从桥梁构件来看,桥面石梁为两块宽幅武康石条石,护栏和抱鼓石为花岗石。根据武康石用材以及“庆元”之桥名,该桥可能初建于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主体结构不会晚于明代中期,清代嘉庆年间(有纪年)重建时增加了护栏。该桥虽然已于2007年倾圮残缺,但见证了长兴历史名村——石泉村千百年来的荣耀时光。石泉村系长兴名门望族吴氏聚居地,先祖为萧梁驸马都尉吴僧永,据《吕山吴氏重修族谱》载,该族谱恰是从南宋的吴诚开始编写,基本与桥梁初建年代一致。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2.  永丰桥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永丰桥坐落于石泉村石泉自然村,长11.8米,宽2.45米,高3.9米,是一座有护栏的单孔拱桥,位于明朝长兴名士吴琉故居前。从石桥构件来看,拱券、雕有水兽的天盘石和题写楹联的柱石为太湖石,推断始建于明代,与该村《吕山吴氏宗谱》所记录的此桥有400多年历史完全印证;此桥重建于清嘉庆(1795—1820)年间,桥面、台阶和桥栏以花岗石为主。永丰桥镌有两幅楹联,南侧楹联题写“苍明彩鹢迎斜日/柳暗青龙泊晓烟”,北侧楹联内容为“九曲环流同箬水/美桥鸳起冠蒙山”,与溪涧上游不远处的“庆元桥”一起在诗句中形容为“美桥鸳起”,故被村民们称之为“鸳鸯桥”。该桥结构精巧,形态优美,加之石泉古村的丰富文化传统,值得珍视。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桥梁初建年代,正是“吕山吴氏”既富且贵之时,无论是社会地位、家庭财富,以及科举文化都是鼎盛之际。更值得一提的是,号称“甘泉先生”的吴珫(1454--1521),一生不慕功名,专心藏书著书,营建在董坞的“环山楼”收藏了众多善本孤本,成为明代著名藏书家;生平好结交贤达名流,与刘麟、孙一元、陆崑、龙霓结社,号称“苕溪五隠”;著述颇丰,撰写有百科全书式的300卷《三广才志》,包罗万象、卷繁浩帙,堪称文化巨匠。       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3. 众安桥
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众安桥坐落于紧邻张王塘港(吕山港)的石泉村塘桥自然村。系花岗石材质的两墩三孔石梁桥,桥面由九块长条石分三段各三块并排南北向铺筑,桥墩则由三根石柱竖立构成,长14.3米,宽1.87米。桥面东侧石梁刻有“咸丰已卯年俞进生之妻张氏重建众安桥”,纪年、建桥之人清晰明白,即重建于1855年。清同治《长兴县志》也有记载:“塘桥在县东南十八里,跨驸马渎(顾志)。咸丰六年,节妇俞张氏重建。“如今,时过163年的石桥依然牢固,但河流已经几近干涸,无人知道其河之名,我们从旧志中才知道这条连通张王塘港的支流竟然叫作“驸马渎”,显然是在纪念石泉吴氏先祖吴僧永的建村之德。
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4. 杨彭桥
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杨彭桥坐落于许家浜村凌家浜自然村东,为花岗石的两墩三孔石梁桥,长11.43米,宽仅1.18米,格外窄长,东西向跨凌家浜,桥北侧河浜已被道路截断,显得寂寥落寞。北侧石梁题额为“咸丰弍年重建杨彭桥”,即重建于1852年,该村是凌氏聚居地,何以冠名“杨彭”就不得而知了。
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5.等孟桥
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等孟桥坐落于计家浜村等孟埂自然村。系两墩三孔石梁桥,东西向跨杨家浦港的支流等孟港,长9米、宽1.55米,高4.1米。等孟桥桥面石梁题额为“等孟桥,道光重建”,桥名系因坐落村而得名,寓意深刻,据《长兴地名志》记载:“传说该村祖上苦于无文化,向往孔孟来此教授,故取村名为等孟埂”,亦有村民附会成“纪念一妇人在桥上等候孟氏早日归乡”之说。
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6. 兴隆桥
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兴隆桥坐落于计家浜村水阁自然村,东西向跨水阁村港,该塘港由北至南流向杨家浦港(又名小箬溪港),相传河西岸曾建有一座块石砌帮岸的水阁楼而得名水阁村。古时百姓对生活有美好的向往,往往以希冀吉祥的词汇命名桥梁,以“兴隆”命名的桥梁较为常见,本县现存桥梁当中就有数座,尤以夹浦大乌桥(亦名兴隆桥)为代表,故此桥被标记为“水阁村兴隆桥”。该桥系两墩三孔的石板柱石梁桥,桥墩板柱石和桥面石梁均为三块花岗石,题额为“兴隆桥,同治十二年”,桥心石图案为彰显水乡平原特色的“菱花如意”纹饰  ,桥台由花岗石和太湖石错缝砌筑而成,两侧各有7级台阶,桥长16.4米,宽1.65米,高5.3米,保存完好。清《长兴县志》记载:“兴隆桥在县东南十五里,同治十二年里人重修。”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7.庆安桥  
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庆安桥坐落于计家浜村杨家桥自然村东,东西向跨水阁村港,在兴隆桥的北侧2华里左右,同样建造于公元1873年,恰在咸同年间的“洪扬兵灾”后(1860—1864)之后,取名“庆安桥“应该是对战后安宁生活的期盼之意吧。该桥系两墩三孔花岗石石梁桥,桥墩为三块排柱石;桥面为板梁结构,同一年在一条河港上所建两桥采用了不同的桥面结构,应该是不同工匠所建,却正好反映了清代晚期本地常见的两种桥面构造形态。清《长兴县志》对该桥也有记录:“庆安桥在县东南十五里,同治十二年里人重修”,附近一带有两个杨家桥村和杨家斗、杨家湾村,是本地土著杨姓的聚居地,此桥当为杨姓人家所建,便以桥名来命名坐落村庄之地名。
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该卫星图标示了等孟桥、兴隆桥、杨家桥及元通桥所在小箬溪水系)
      7. 咫尺桥
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咫尺桥坐落于沈湾村咫尺桥自然村,系两墩三孔花岗岩石梁桥,长15.6米,宽2.5米,高2.6米,无题额和纪年石刻。坐落村庄以桥命名,清《长兴县志》记载“咫尺桥村,为平定区十五图七十九庄,距城十二里”,说明该桥古已有之,据其结构、石材来判断,此桥为清代所建。该桥桥北同跨小箬港之上原本还有一座小茆桥,清代同属七十九庄,与沈湾村的茆家墙门自然村同为茆姓聚居地,古代长兴籍科举功名最高者是清康熙十九年(1860)探花茆荐馨,很可能即茆氏家族之后。咫尺桥界于狭社桥与洪桥有名的顺德桥之间,为古“中横塘”的必经之地。桥名取“咫尺”之名,但桥梁并不小,其中必有深意,可惜已经难以探究其中奥妙了。
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8.  盛家桥
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盛家桥南北向横跨李家巷镇陈家浜村盛家自然村与太湖街道五里桥村冯家墩自然村交界的南塘港上, 长24米,宽2.4米,径跨12.6米,是一座单孔的石墩木梁桥。该桥在长兴众桥之中有两大特殊之处:一系斜撑伸臂式的木梁桥,桥面铺四根圆形杉木。二是两侧各15级台阶的桥台,多由贞节牌坊拆下后用作造桥石材,“节载咏柏舟、荣善激贞风”“光化日、慰夫心”等褒扬贞女的用词赫然在列。该桥亦因其特殊之处,于2010年被列作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盛家桥重建于1957年,之前还经历过两次重建:第一次系古代由盛家村所建,位于今址之东、盛家村之西,清《长兴县志》记载:“盛家桥在县南七里,跨盛家湾港”,为盛家村以东百姓进县城的必经之地;第二次重建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移于今址,系两墩三孔的石梁桥。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二、历史上较有名气的旧石桥
       历史上,吕山塘(张王塘)是长兴最重要的两条主要航道之一,另有中横塘、南横塘和北横塘也是古代的旧航道,现在被长湖申航道、杨家浦港和李湖南线所代替,名称多有变化,在此结合桥梁作一并介绍。
       1.  跨塘桥:跨塘桥是长兴历史上的名桥,长兴流传至今关于古桥的谚语云:“长,长不过五里桥/短,短不过跨塘桥”,它就是其中之一,但跨塘桥恰恰相反是一座宏大之桥,向为交通要津,历来由政府投资而不是民间财力助建。清《长兴县志》记载:“跨塘桥在县南十里(顾志),明隆庆四年知县林敬冕改建三环洞(即三孔石拱桥),国朝康熙五十年知县阎愉复改为平桥(韩志),乾隆五十八年重建”。跨塘桥跨吕山塘(长湖申航道),扼守县城东南,为军事要冲,太平天国和抗战时期多次激烈战斗发生于此,桥梁也遭到数次毁灭的命运,后设渡口,今建水泥梁桥。李家巷镇的古石桥
       2.  小箬桥:小箬桥在明代万历年间即有之,清初曾讹为“小娘桥”,以致县令鲍轸留下了“待得初腰芳州绿,小娘桥畔好嬉春”的诗句。小箬桥为旧时“千金难买西流水”的小箬溪汇入张王塘的入口处,今为分泗安塘东流的杨家浦港的入口。该桥地处两条重要航道的交叉口,历史上多次重建,清雍正二年由里人俞大义建,道光八年由监生俞赞清重修,咸丰十年倾圮后重建。
       3.  元通桥:曾用名倪家桥,原系石板平桥,跨小箬溪,抗战时坍塌。今为杨家浦港上的重要桥梁。
       4.  石山桥:清《长兴县志》记载:“石山桥,在县东南二十里,跨郝家港,同治九年(1870)里人重修”,原系两墩三孔石梁桥,因航道建设而拆建。该桥历史悠久,同治之前相传为单孔石拱桥。近桥河岸附近还保存着一座石牌坊。 
       5. 荷瓣桥:清《长兴县志》记载:“乌板桥,亦名荷瓣桥,在县东十五里”,抗战时被炸毁。该桥原系莲花斗的重要桥梁,相传此斗(土+斗)恰如一片荷叶浮于水面,旱涝保收,故而得名。
       (历史上的小箬溪发源于弁山,西流至杨家山<古称夏驾山>北麓,过李家巷镇区,经荷瓣桥、石山桥、元通桥,由小箬桥汇入吕山塘,如今均为杨家浦港上的重要桥梁,航道称李湖南线。)
       6.  狭社桥:坐落于刘家渡村狭社桥自然村。此桥为旧时“中横塘”途经地,中横塘自盛家桥分吕山塘水,东流经狭社桥、咫尺桥、顺德桥、两乡桥至排田漾,合洪桥来水,东南流经横山桥、图影桥入乌程。明代文征明经航道时写下《春日舟行》诗“日出吴山敛雾苍,平桡十里下横塘。 弄春草色偏宜远,绕竹溪流不觉长。 一坞人烟自花柳,千畦麦菜间青黄。 不因出郭供人事,负却风光二月强。”如今的狭社桥港狭窄而浅,很难想像当年的一派风光。
       7. 朱砂桥:坐落于陈家浜村朱砂桥自然村,西近吕山塘。
       8. 广福桥:清《长兴县志》记载:“广福桥在县东南十六里,咸丰六年(1856)章姓重建。”原系三孔石板平桥,上世纪50年代坍塌。
       9. 赵家桥:清《长兴县志》记载:“赵家桥在县东三十里,跨赵家港(顾志),同治十三年(1874)里人重修。”赵家桥附近即赵家桥自然村所在,因宋代赵氏皇族后裔聚居而得名。
     (以上3座桥为旧时“南横塘”上的跨桥,南横塘从朱砂桥分吕山塘水,经广福桥、赵家桥、陈桥、潼桥入七斗漾,与北横塘汇合后入太湖。如今赵家桥以东段仍称南横塘<横山港>,西段旧航道于1957年后便被杨家浦港所代替。)
       10.武陵桥:清《长兴县志》记载:“武陵桥在县东南十里,跨刘家渡河”,原为四墩五孔石梁桥,抗战时毁。 
       11. 大石桥:清《长兴县志》记载:“大石桥在县东十五里(韩志)”说明清康熙前即有此桥,相传重建于清咸丰年间,由苏州运来特大花岗石建成,故名“大石桥”,据老人回忆,大石桥的对联如下“五水汇桥下,弁戚护莲花”,横披“聚丰泰安”,意为五路水汇聚其下,弁山和戚家山守护着莲花斗。毁于抗战期间。今为杨家浦港的重要桥梁。
       12. 大、小茆桥:清《长兴县志》记载:“小茆桥在县东南十五里”并录鲍轸《过小茆桥即事诗》一首,此桥在咫尺桥之北。 大茆桥如今是杨家浦港上的重要桥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