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巡——寺院/庙篇

(2024-12-24 14:35:54)
标签:

杂谈

旅游


202411月的南巡去了太多的地方,近一个月每天都在看景,不免会有些审美疲劳。我们这次旅行去过温州江心屿的江心寺,福州鼓山的涌泉寺,泉州的开元寺、承天禅寺、珞珈寺和清净寺还有关岳庙、府文庙,洛阳的白马寺,郑州的少林寺,开封的大相国寺等等。今天说说去过的、记忆深刻一点的寺院/庙吧。

到国外旅游多是看教堂,在中国旅游寺庙是主角,南北方寺院/庙(庵)众多,供奉的神灵不同、门派信仰不同,但大多是教人积德行善、多做好事善事、不要有贪念邪念、要遵守戒律。有信仰的人很多,所以很多有名的寺庙香火旺盛,相信菩萨/诸神能够保佑众生,相信佛祖有求必应,相信求拜有果需要还愿。虽然我自己并不信佛,但是我对此类行为表示极大地尊重,对虔诚的信奉者也很尊敬,但愿他们的虔诚能使他们静心、修心、安心,内心得到满足,生活就有希望。

我们这次到访的涌泉寺位于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鼓山风景名胜区内,鼓山风景秀丽,历来是福州的佛教胜地。寺院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占地约1.7公顷,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地势险要,环境幽雅,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寺庙建筑格局独特,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沿山坡地形层层上升,形成错落有序的寺院建筑群。涌泉寺始建于783年,初名华严寺。因在天王殿前有罗汉泉,后梁乾化五年(公元915年),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称涌泉寺。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和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寺两次毁于火灾。万历、天启间相继修复,清顺治初又重修,1983年重修至今。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至今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三大殿堂为主体。其中,天王殿正中供奉着一位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身着汉装,这是以五代时期浙江奉化一位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的,相传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因此弥勒佛也叫布袋佛。在弥勒佛像背后,站立着一尊韦驮菩萨,他是护法天神,据说佛主的舍利子被魔王劫走时就是他去追回的,他行走如风,神速无比,也称善走之神,以勇武著称,忠实地护卫着寺院的安全。殿内两厢是四大天王,据说他们是佛教寺院内东西南北四面天的保卫者,四大天王职责合成象征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大雄宝殿,这是涌泉寺三个主大殿的核心殿。大雄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三世佛,这三尊坐佛金像是明天启元年(1621年)福州民间艺人根据佛主释迦牟尼参禅的形象雕塑的,分别表示管过去、现在、未来,即管三世轮回之意。在释迦牟尼佛的两边分别站着佛主的徒子迦叶尊者和佛主的堂弟阿难陀。释迦牟尼三世佛的背后供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三圣立像,这是清代康熙年间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蜡模铸造工艺铸成的铁佛,每尊重约1000公斤多,表面贴上金膜。这三尊铁佛:左边的是观世音菩萨、中间的是弥陀接引佛、右边的是大势至菩萨。弥陀接引佛就是南天阿弥陀佛。

“三圣立像”前的一张供桌,是鼓山“镇寺三宝”之一,这是由鸡丝木(也称铁木)制成的。据记载,供桌是康熙丙午年间(1666年)海外华侨弟子捐赠的,神奇的是它通热见潮,入水即沉,遇阴则潮,遇晴渐干,成了寺里的晴雨表。在两旁还有骑着虬首仙青毛狮的文殊菩萨和骑着灵乐仙白象的普贤菩萨。大雄宝殿既是寺院举行重要佛事活动的场所,又是用来日常诵经作课的地方。

法堂是涌泉寺三个主大殿的后殿,是寺院里讲经说法、传经受戒、护法惩法的地方,也是寺院举行重大法会的场所。法堂正中现存一座明代楠木雕龙柱龛,龛内供奉一尊从缅甸送来的汉白玉千手送子观音佛像,这尊观音佛象造型独特,观音佛象两边分别塑有十二尊诸天相,两边合为二十四尊诸天相,对于天地之间,他们是无所不到、无所不管的。伽蓝殿供奉着伽蓝菩萨关羽,关羽为寺院守护神,故伽蓝殿也称土地堂。关羽是佛教诸多神将中唯一的中国籍神将,佛教称关羽将来也会成为菩萨。

涌泉寺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寺内藏有自宋代以来的佛像神幡、钟鼓碑铭、雕板经书等大量文物。其中,千佛陶塔、金刚般若钟、以及众多的佛经和雕刻艺术品,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我们在寺里巧遇一位在此修行的僧人,他为我们介绍了藏经殿里的宝贝:寺内的藏经殿存有古版印刷的各类佛经9000部,计2.79万多册;所藏佛经中以元刊本《延佑藏》最为珍贵,《延佑藏》是元延佑二年(1315年)建阳县后山报恩寺刊印的《大藏经》。还藏有手抄经书200多册;还有用血书写的《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经657册。引人注目的还有17世纪鼓山住持道霈和尚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有120卷,分装48册,雕版2425块,这是清康熙年间有代表性的佛学著作。涌泉寺从宋代起就刻经、印经,清康熙年间成了全国出版经书的重要场所,至今寺内还保存历代佛经雕版11375块,堪称一座佛经的宝库。在僧人指引下,我们还看到了藏经殿正中有一座释迦如来灵牙舍利宝塔,塔中仅存三颗舍利子与佛牙。舍利子是佛门高僧精、气、神的结合物,火化后遗留下的会发光。在塔的背后安放着一尊缅甸送来的汉白玉卧佛象,佛身匀称、体态安详、作睡卧状,据说这就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形态。

涌泉寺南侧有回龙阁,罗汉台、佛阁等,回龙阁前的放生池是北宋绍兴年间(11311161年)开辟,元明两代重开修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砌池岸石栏。现放生池内放养着上百只乌龟和红鲤鱼,最大的龟有上千年龟龄了。放生池内还塑有一尊高大的滴水观音菩萨石雕像,观音手中圣水瓶可流出圣水。阁后有“兰花圃”,“兰花圃”三字匾额是1961年朱德所书。

涌泉寺前两侧的两座千佛陶塔,是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烧制的,左边一座称“庄严劫千佛陶塔”,右边一座称“贤劫千佛陶塔”,双塔是用陶土分层烧制累叠而成,八角九层,高约7米左右。塔身细部为仿宋代木构楼阁建筑风格,两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宝塔,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将各36尊,悬挂陶制塔铃72枝。塔座上塑莲瓣、舞狮、侏儒,并刻有铭文,记载建塔时间和工匠姓名等。双塔原座落在福州市城门龙瑞寺,1972年时移到涌泉寺前。这种用陶土烧制的大型宝塔乃全国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寺的东面有荟萃了自宋以来摩崖石刻200多段灵源洞喝水岩、水云亭、石门等20多个小景;南侧有龙阁、兰花圃、罗汉台、松涛楼等50多个景观。寺西岩洞较多,以十八洞景为最;北有浴凤池、白云洞、海音洞等40多景;此外,山中还有堪称福州碑林的摩崖题刻180余处。寺前的一口罗汉泉水边的墙上写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与寺名呼应得如此巧妙。

涌泉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和神秘的传说故事,成为了福州乃至全国的重要佛教圣地。我们看到了镇寺之宝中的鸡丝木供桌和千年佛塔,很遗憾没能看到另一宝——“千年铁树”。据说闭门谢客的方丈室前的天井中栽有3株铁树,左右两株特别粗大,是雌树,相传里面一株为涌泉寺开山祖师神晏所栽;外面一株是五代闽王王审知所栽的,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中间一株为雄树,至今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是1972年从福州西禅寺移来。近年来这三株铁树年年开花黄色花果大如绒球,被视为奇观。另外,事先做的功略中想看的千僧锅也没看到,据说涌泉寺的香积厨有4只铜铁合铸的巨锅,最大的一口直径167厘米,深80厘米,可容水1吨,一次可煮250公斤大米,供1000人食用。几个供洗涤的大石槽,950年前凿制的古物。

再说泉州的开元寺。开元寺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开元寺1982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20217月,开元寺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项目。开元寺很大,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座石塔(俗称东西塔)。拜庭两旁古榕参天,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是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罕见。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大殿内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俗称“百柱殿”,殿内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庄严,是汉地少有的密宗轨制。大雄宝殿之后的甘露戒坛,系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的24尊木雕飞天。

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东为“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七级砖塔,今石塔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间重建,高48.24米。东塔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梁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东塔于 1997年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西为“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七级木塔,称“无量寿塔”。北政和四年(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 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今石塔为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双塔塔身浮雕精美,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

总之,涌泉寺和开元寺看点很多,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以上说了南方的涌泉寺和开元寺,此行记忆深刻的北方寺庙也有两座,一座当属位于河南洛阳的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洛阳有5000多年的历史,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一座洛阳城,半部华夏史”。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的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为中国最早的官办寺院,洛阳白马寺建立之后,中国“僧院”便泛称为“寺”,洛阳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四十二章经》就是在此由天竺高僧所译。白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约为200亩,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61年,洛阳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白马寺本院内位于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的佛殿,从前到后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主要建筑。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价值。

据说大雄殿内的十八罗汉和三世佛及天二将共23尊法像是采用“荚苎干漆造像法”制作的,塑造泥胚后在胚上铺敷苎麻、丝棉、绸缎等材料,之后涂刷漆料,层数够了就将它风干,泥胚去掉后空心的佛像很轻,便于搬动。听了制作方法的介绍,苎麻和漆料层合法、室温固化,这不就是我们现代人制作复合材料的方法吗?敢情古人早就发明了这种复合材料手糊工艺,还制作出了这么精美细致的佛像,那时的制模和后续的涂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我们的祖先把复合材料制作用于佛教是不是开辟了当时的先河呢?这真是值得让我这个从事复合材料行业的后来人佩服!

白马寺内的钟鼓楼分别位于山门内南北中轴线东侧和西侧。钟楼由日本国中村包行先生捐资400万日元、白马寺出资60万元人民币于19916月建成。鼓楼于1992年竣工。钟鼓楼同为方形角楼,高7米,重檐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同建于石砌台基之上。钟鼓楼的建成恢复了寺院晨钟暮鼓的礼佛仪式,恢复了历史悠久的洛阳八大景之一——“马寺钟声”。20011月,洛阳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迄今为止,白马寺是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介绍白马寺的文章太多了,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此行印象深刻的北方第二座寺院是位于河南开封府的大相国寺(相国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也是汉传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千百年来,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戏剧、小说的喧染,使其驰名中外,更有相公相婆、千手千眼观音、鲁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使它更具有传奇色彩。相国寺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佛教中心之一。这里原为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故宅。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始创建寺院,称为建国寺,后毁于战火。唐长安元年(701年),僧人慧云来汴(开封简称汴,古称大梁、启封、汴州、汴梁、汴京、东京,托辞此处有灵气,即募化款项,购地建寺。动工时挖出了北齐建国寺的旧牌子,故仍名建国寺,唐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李旦为了纪念他由相王即位当皇帝,遂钦锡建国寺更名为相国寺,并亲笔书写了"大相国寺"匾额。唐宋两代是相国寺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北宋时期,相国寺屡有增修,成为全国最大的佛教寺院全寺占地500余亩,辖64个禅院、律院,养僧1000余人,其建筑之辉煌瑰丽,有金碧辉映,云霞失容之称。同时,相国寺的主持由皇帝赐封皇帝平日巡幸、祈祷、恭谢以至进士题名也多在此举行所以相国寺又称皇家寺。北宋灭亡后,相国寺遭到了严重破坏,以后各代屡加重修时盛时衰。现在相国寺的主要建筑都是清代遗物,布局严谨,殿宇崇丽,高大宽敞,巍峨壮观,确不愧为久负盛名的古寺宝刹。

唐宋时规模宏大,仅中庭两庑即可容纳万人。明之前,寺内还藏有大量稀世之宝,如唐画圣吴道子、塑圣杨惠之和北宋大文豪苏轼的手迹等,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艺术宝库。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所描绘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结识鲁智深等精彩故事都发生在相国寺的菜园里。清重建的相国寺规模远逊于唐宋,其格局基本保存至今,即在一条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建有碑楼、二殿天王殿、正殿大雄宝殿、八宝琉璃殿、藏经殿。寺前院东侧还建有钟楼。

大雄宝殿为清建筑,重檐高耸,顶以黄绿琉璃瓦覆盖,殿与月台皆以白石栏环护,上下对比鲜明,益显色彩斑斓,殿内有释迦牟尼巨型铜像,被誉为中原第一殿。殿内有一尊四面千手千眼观音像、高约7米,全身贴金,乃清乾隆年间工匠用一棵大银杏树雕成,精美绝伦,巧夺天工。殿内还有12尊罗汉像,皆铜铸,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八角琉璃殿俗称罗汉殿,高亭耸立于中央,游廊回护于四周,顶盖琉璃瓦,角悬迎风铃,造型别致,世所罕见。八角琉璃殿内有大型群像释迦牟尼讲经会,五百罗汉形态各异,造型生动藏经殿亦为清建筑,高大雄伟,气势不凡。其垂脊挑角处皆饰以琉璃狮,而且下悬铃锋,风吹铃响,如奏编钟,十分悦耳动听藏经楼内藏有乾隆版大藏经一部钟楼内的巨钟高约4米,重逾万斤,铸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据说,每当清秋霜天时击撞此钟,其声传得最远,故相国霜钟闻名遐迩,成为开封八景之一。大相国寺1963年被评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28月恢复佛事活动,复建钟、鼓楼等建筑。整座寺院布局严谨,巍峨壮观2002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到访大相国寺时恰巧遇上每年一度的菊花展刚刚落幕,但由于气温不低,所以菊花还是很好地展现着它们的风姿,各式各样的造型、灿烂缤纷的色彩、淡淡的幽香令游人纷纷打卡拍照,除了花朵大、造型美外,我还发现了绿色和近黑色的菊花,难得一见,这是园方赠送给游人的礼物啊!

 

中国的寺院/庙真是太多太多了,我也曾经去过很多有名的寺院,比如:灵隐寺、普陀寺、五台山等等。看个个寺院/庙好似差不多,实则大不同,内有乾坤,懂行的自然懂,要不为什么香火旺盛程度不同呢。我们是本着旅游的心态看风景,本着尊敬的心态看虔诚,本着学习的心态看文物,本着平静的心态看众生。这里面更深层次的道理和道法还在不断学习领悟中,永无止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