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洲旧事(一)“沧洲小学”的前世今生
(2024-04-13 17:04:35)
标签:
沧洲小学校名沿革 |
分类: 回忆 |
近日闲着无事,便上网查找“沧洲小学”,想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史料记载,早年的福州城南是一片水乡泽国。一片汪洋之中,只有吉祥山、紫气山(具体位置不详)、惠泽山(大庙山)、南禅山等几处浮出水面。到了宋代以后,在泥沙冲积之下,于是逐渐现出了一块块的陆地。这些由泥沙冲积而成的陆地就被叫做“洲”,所以台江区就有了许多带“洲”的地名,譬如:中洲、赢洲、鸭姆洲、老药洲、后洲、沧洲、苍霞洲、义洲、帮洲、楞岩洲(中亭街)、三县洲、鳌峰洲……
所谓“洲”者,乃滨水之地;而“沧洲”,古时常用以称为隐士的居处。如此说来,“沧洲”多少也算是带有那么一点点文化底蕴的了——不过,这只是我的揣测,或是臆想,并无经过什么考证。
沧洲小学,就坐落在沧洲街。关于沧洲街,有人说,是因为从前附近有一座“沧洲庵”而得名的。所以,旧时年长一点的人们,说起沧洲街或是沧洲小学,总是会说是“沧洲庵”——想来,这种说法也许是不无道理的。但是,沧洲街和沧洲庵的先后关系,在我看来,就好比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的难解。
说起沧洲小学的历史沿革,据现今的官方资料表明:它原名为双虹小学,创办于1928年,其前身是创建于清朝中叶的双虹书院。1933年曾一度改名为劳动小学,因为有不少的共产党员以教员的身份活动其间,使之成为福州地区较早燃起革命火种的地方,乃至中国共产党在福州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之后大概是为了安全起见,于是就恢复了原名。福州解放以后,改称沧洲小学。2000年,中亭街拆迁改造,它与玉环小学、小桥小学合并,向东搬迁300余米至菜园墩40号(原福州十七中旧址)。2001年,经批准复名为双虹小学至今。
旧时的沧洲小学,其实并不在双虹书院的旧址之上,它与书院大概隔着二、三百米的距离。但是,奇怪的是,现在双虹小学操场上那块“双虹书院”的石刻,据亲历者叙说,1983年就被废弃在原沧洲小学校园的水池边上。这两者之间到底是有着怎样的一种渊源,在我心里,还一直是给未解之谜。只是,这块石刻,不但古朴典雅,也还熠熠生辉,现在已然成了镇校之宝。
沧洲小学的大门,正对着的是沧洲粮店。进入大门,扑面而来的便是中间一扇木质的屏障,有类照壁。
学生们都从屏障的两边鱼贯而入,经过五六米长的一小段无规则石块铺就的通道,登上几个台阶,两侧就是我们的教室了,零散的几间。楼上就是老师的办公室了。
再往里走几米,下了石阶,站在甬道中间,就可看见西边的操场。北边则是一溜两层的木质建筑——那里每层大概是有六间教室吧——连接二楼教室与老师办公室的,就是甬道上方的木质栈桥了。
甬道的东边,是一面大墙。靠北的墙体附近,有一扇门洞。穿门而过,则是另外一个天地:两层楼高的空间里,有一个偌大的舞台,舞台也是木质的。台前与台后,都有一扇方形小洞,有门,里面是空的——那时那地,它都成了我们嬉戏玩耍的好所在。台前的空地上,立着几根巨大的柱子,使得整个空间更显宽阔。这是学校的礼堂,在那个时候,这样的礼堂应该还算是够得上台面的。礼堂正面向南的通道两旁,也各有两间教室。在我的印象里,这边的大门是不常开的。我们做学生的,是不懂得其中的原委,只是在当时也不会去多加理会的。
很多年之后,我们终于了解到了,这座礼堂,是由最早的一座五帝庙改造而成的。据说,当年的学校工友黄依四(人称“依四伯”)晚上清校进去巡查时,总是手操一条板凳,大声吆喝几声,那些个“嘈杂之声”才会停下……
台江区的很多小学,原来大多使用的都是民国时期的庙宇,直至改革开放40年,校园才得以重建。
我是7周岁9个月就读沧洲小学,14周岁从这里毕业的。在我的这段求学生涯之中,它还有过两个校名,主事者或许将它给遗忘了,或许就是一种选择性的遗忘,它应该叫“卫东彪小学”和1972年改称的“遵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