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者解读子午流注

(2011-05-09 17:48:36)
标签:

子午流注

传统文化

中医

医者

文化

分类: 思考困惑

经过反复思考,上面提出的那个子午流注的难题终于搞明白了!

子午流注学说,实际上表述了两个相互关联的运行规律,但不能一一对应。
    第一个 是人体内气血循经络运行的规律,这个规律是:

    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

    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手少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

这就是子午流注的总体顺序,揭示了气血在人体十二条经络的循行规律。需要特别注意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是人体动力和能量的来源,也是人体阳气始发之处。因此,心经阳气的隆盛必在大自然阳气最为隆盛之时,也就是一日当中的午时。

第二,气血在十二条经脉的总循环可以看作是由三个小的循环圈组成的,每个小的循环圈都是由 胸部——手前臂内侧——手前臂外侧——头部——背部——下肢后外侧——足部——下肢内侧——腹部——胸部。具体如下(可以在自己身上比划着理解):

第一圈:气血循心经走出,沿着人的前臂内侧到达指尖,交会于手太阳小肠经(因为两者互为表里,有络脉互通),然后在前臂外侧循手太阳小肠经到达头部,交会于足太阳膀胱经(两者同名而相邻),再沿膀胱经循背部、下肢后侧下行,抵达足部,交会于足少阴肾经(因为两者互为表里,有络脉互通),再在下肢内侧循足少阴肾经上行到达腹部,再从腹部上达胸部,交会于手厥阴心包经,完成第一个循环圈(心经的外围是心包,由心经走出的气血,完成循环后则传与心包)

第二圈:气血循手厥阴心包经走出,沿着人的前臂内侧到达指尖,交会于手少阳三焦经(因为两者互为表里,有络脉互通),然后在前臂外侧循手少阳三焦经到达头部,交会于足少阳胆经(两者同名而相邻),再沿胆经循体测、下肢外侧下行,抵达足部,交会于足厥阴肝经(因为两者互为表里,有络脉互通),再在下肢内侧循足厥阴肝经上行到达腹部,再从腹部上达胸部,交会于手少阴肺经,完成第二个循环圈(心包经的外围是肺,由心包经走出的气血,完成循环后则传与肺)

第三圈:气血循肺经走出,沿着人的前臂内侧到达指尖,交会于手阳明大肠经(因为两者互为表里,有络脉互通),然后在前臂外侧循手阳明大肠经到达头部,交会于足阳明胃经(两者同名而相邻),再沿胃经循下肢前外侧下行,抵达足部,交会于足太阴脾经(因为两者互为表里,有络脉互通),再在下肢内侧循足太阴脾经上行到达腹部,再从腹部上达胸部,交会于手少阴心经,完成第三个循环圈,也就是最后一个循环圈。

气血的循行有恒定的速度和节律,即每2个小时(1个时辰)走完1经。124小时正好走完十二经。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人体最主要的生物节律。

    第二个  是大自然阳气的循行规律。

这个规律也很明显:即由阳气的潜藏状态(水)转化为阳气的升发状态(木),再由升发转为隆盛(火),再由隆盛转为敛降(金),最后由敛降转为潜藏(水)。而每个转化都有一个中间的过渡状态(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长、化、收、藏。再明确一些就是: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

 

以上两个规律,后者讲的是天时,前者讲的是人和。两者各循其律,在午时重叠。但不可能一一对应。

医者认为,古人创建的这个子午流注学说,不仅符合客观实际,而且是相当完美的。

仅供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