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迷信统计数字——研究医学的同道尤其要注意

(2010-07-11 14:30:11)
标签:

统计

医学

骗局

广告

文化

分类: 思考困惑

     生活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要“心中有数”,但心中有数首先要眼里有数,所以我们习惯于“实证方法”,通过调查得出统计数据,再做成表格、数字,柱状图、折线图、曲线图、模拟曲线、回归曲线,好了,这下,我们踏实了。

  美国著名统计学家达莱尔·哈夫的《统计数字会撒谎》或许能让我们对于统计中的陷阱有入木三分的认识。达莱尔提出,当你面对统计数据时,先要问自己5个问题:谁说的?他是如何知道的?遗漏了什么?是否有人偷换了概念?这个资料有意义吗?

    我们很注意电视、报纸上卖药的广告,“中国有百分之××”的人“缺钙”、“前列腺”、“性机能”……这个“百分之××”是多少呢?一般是70%、80%、90%。很奇怪,过去凭票过日子的时候,中国人啥成分不缺,现在怎么什么都缺?

    统计的陷阱在哪里呢?首先是统计本身的不真实性,比如统计样本的选择偏差,或是样本空间过小,导致代表性差。

    比如说,抽取10个样本和抽取1000个样本,显然是不一样的。当初美国某大学有一个惊人的统计数字,该校物理系有50%的女生和男教师同居,校方大为震惊,仔细调查,确实如此,该系有两名女生,其中一人与男教师堕入爱河……

    如果统计者在统计样本的选择上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猫腻”来,就能够得到预期的统计结果。统计的另一个陷阱在于统计之后的分析过程,在分析中,统计者是否遗漏了什么?或者忽视了统计所依赖的条件?

    以突发事件代替常态,以小样本推广到大样本,如果忽视了一些重要的因素,分析过程就会产生缺陷。即使是正确的统计数字也未必能得到正确结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