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季不收,冬天得病

(2008-09-15 11:52:51)
标签:

健康

分类: 科普医话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大自然阳气在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春天,阳气生而发陈,天气转暖,万物复苏;夏天,阳气长而隆盛,天气炎热,万物繁茂;秋天,阳气收而敛降,天气转凉,万物成熟而结果;冬天,阳气藏而固密,天气寒冷,万物萧瑟而凋零。阳气的生、长、收、藏循环变化,便有了年复一年的四季更替。

    作为大自然一员,人类要想健康长寿,不受疾病困扰,就应该遵守自然规律,“顺四时而适寒暑”,也就是要顺应季节气候的变化,按照阳气的运行规律,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否则,就会损伤体内的阳气,导致疾病的发生。

    秋季是阳气收而敛降的季节,而秋天的“收”,是为冬天的“藏”做准备的;冬天所藏,就是秋天所收的阳气;秋天收的不足,冬天就无所藏——阳气亏虚了,一遇饥饱劳倦、寒冷侵袭,人就会得病。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许多动物都会在秋季收藏一些食物,以备过冬;冬眠的动物则在秋天吃得多一些,贴上肥膘,实际上就是把营养贮存在体内,已备冬季消耗使用。人类也应如此,所以秋季的养生秘诀,就在一个“收”字!

    秋天阳气敛降,湿气下收,首先表现为“干燥”的气候特点;初秋天气尚热,所以燥而热;深秋天气转凉,因此燥而凉。其次,秋天阳气敛降,天气逐渐转冷,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秋季的这些特点,都是养生保健所应关注的。

    那么,秋季该怎样养“收”呢?首先,应注意补充水分,养足津液。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时令的、津液充足的蔬菜水果,比如梨子、苹果、葡萄、桃子、桔子、百合等;平时注意多饮水,体质不佳者可以熬汤、粥进补,比如百合炖秋梨、冬瓜海带汤、银耳莲藕汤、萝卜花生汤、皮蛋粥、桑椹粥等。中医认为,津能载气,充足的阴津有助于阳气的潜降。其次,注意及时驱寒。遭遇凉风、秋雨侵袭后,若感到怕冷,就要及时喝一些姜糖水,以驱除寒气,防止感冒。老年人则要注意天气预报,及时增添衣服,避免受风淋雨。第三,年轻人可以适当“受冻”,锻炼耐寒能力。穿得过多,一活动就容易出汗,导致毛孔张开,阳气外散,不利于阳气的敛降。老百姓所讲的“春捂秋冻”,是符合养生之道的。第四,在精神的调养方面,也应当与“秋收”相应,收敛神气,做到神志安定,不妄作妄为,不过多操劳,不过分熬夜。这样,才能使“正气存内”,养足精力,抵御未来冬季的寒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