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庄则栋
庄则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948,371
  • 关注人气:9,5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甩掉包袱 轻装前进(二)

(2012-04-23 14:29:45)
标签:

杂谈

甩掉包袱 轻装前进(二)

                 ——赛场先为本、战术变则通

 

 

  思想上背了包袱以后,比赛来了不是考虑如何积极进攻、抢先上手,去夺取胜利,而想的却是保住冠军,稳扎稳打,打球没有锐气,形式在进攻,这种进攻也是以攻代守的。上个世纪60年代,我三次输给日本选手高桥浩,背了包袱的因素占了较大的比重。

  1965年4月,第二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南斯拉夫的卢布尔雅那举行。团体决赛时,高桥浩胜了我和张燮林,这是我第三次败给高桥浩。过了几天,到了争夺男子单打前四名时,冤家路窄,我又遇上了三次战胜我的高桥浩。当时世界乒坛的舆论,基本上认为庄则栋的三连冠不可能实现了,并认为高桥浩夺冠的呼声很高。在这之前,他又战胜了男子双打冠军的中国名将王志良,在为他夺冠的道路上又扫清了一个障碍。

  在我和高桥浩赛前,全队为我开了极为重要的准备会。这是我一生最重要的一次经典且极为难忘的准备会。会上首先让我谈,我承认自己背了思想上的包袱,打球缩手缩脚,不是积极主动,而是保字当头。这次我承诺,一定要放下思想上的大包袱。大家问我:“你如何放下思想上的包袱呢?”这对我是最重要的,而这是自我认识的关键。我说:“以前和他比赛,是在中日对抗比赛和团体赛中输的,还有后路。这次比赛,我没有后路,也没有退路,只能向前奋力拼杀。”大家又追问我:“你有这样的认识是个大进步,那你这思想包袱到哪里去了呢?”我说:“这一战是破釜沉舟,没有退路,只能下定决心,向前不顾一切的拼杀,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那个包袱,我把它给扔了。”大家边笑边对我说:“你说的还不全,你把包袱给扔了,可是这个包袱却让高桥浩给捡了起来,自己背了上去。”“现在乒坛和外界的舆论,对高桥浩极为有利,可是现在日本男队其他选手全都失利,只剩下他一人,他面对的又是三次他战胜的对手,他的压力很大,你要清楚看到这一点。你要看到事物总是在变化,你不是在向好的方向变吗?难道他就不变?当然,他也会有两种变化,一种是向好的方向变,一种是向背了包袱,打球保守,不果断,犹豫等等去变。”

  “下一步看你的,是你如何使他向背着包袱的方向变化。这是今天准备会要深入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我的教练傅其芳说:“小庄,你把思想包袱说出来,把包袱给放下,这很好,这是个大进步。可是你要知道,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利和成功,光有雄心、光有豪情是不够的,也是不行的。一定要有切实可行的技战术手段来实现它。”傅教练让我先说打高桥浩的战术,我说:“我还是要用我的优点,打对手的短处,思想包袱放下以后,打起来就会轻松果断。”这时,女队教练容国团说:“你的优点、长处,高桥浩研究的非常透彻,比其他的选手研究你要深得多。今天,我听了你的战术,你并没有变。这次和他比赛,你的战术要变。”我说:“怎么变?”“这次比赛你能不能用缺点和他打?”容教练说 。我说:“优点信心还不够强呢,用缺点去打,这不是找输吗?”容教练说:“你输给高桥浩的三次,是用了不生效的战术。一种战术、方法只能用一次到两次,绝不能用三次。一定要根据战斗的局势进行调整,用你的缺点去打他的缺点,看你们在这方面谁长。如果你敢于变,这是一场变中的先发制人,先于敌手改变策略,迅速打响了另一场战斗,那么你就抓住了比赛的先机!”

  赛前,我全盘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又改变了战术,不用优势的反手站在反手位来发球,而用不拿手的正手,站在正手位来发球。我这一举动,顿时高桥浩直看我,好像遇到了一位陌生的对手,这时他只好往中间站一点,一下子中间左方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比赛只用了20分钟,我在关键性的比赛中取得了3:0的胜利。后又以3:0战胜了西德选手绍勒尔,进入决赛(绍勒尔,以3:2战胜了张燮林后,进入前四名,与我争夺决赛权)。

  通过这场比赛,我深深感到这是集体的智慧,集体给我带来了力量,集体给我带来了胜利。世上最难的事不是接受新思想,而是改变旧观念。改变别人,首先要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改变的力量,来自集体,来自权威,来自对事物反复深刻的认识,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愿意去改变。赛场先为本,战术变则通。这是我经典之战取胜的原因。变化是最大的兵法,以智而变、以变而行、以行而成,皆是聪明人。做人不能随便,但做事不能不随机应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