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三十六条忌——(二十三)忌本末倒置
(2008-10-01 18:09:20)
标签:
杂谈 |
运动员三十六条忌——(二十三)忌本末倒置
我们认为乒乓功夫是本,乒乓魔术是末。我们很赞成球板的质量不断地提高和创新,使技术也随着有较大的飞跃,世界乒坛几十年的发展已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乒乓魔术的道具是依仗球拍来导演的,当然也不能排除掌握和运用的技术能力,但主与次一定要分明、摆对位置。有些人过分夸大了球板的魔力,这是有偏颇的;认为现在最时髦的就是球拍两边的颜色一样,而性能相反,利用球台和身体的掩护、利用发球时跺脚发出的声音来掩护球板触球的声音,进行倒板发球和抢攻。我们不否认利用这种工具法也需要一定的巧妙技术,但更多的是依赖球板的不同性能给对方造成错觉而取胜的。所以,优势是建立在对方的陌生、迷惑之中的,颇觉基础不稳固,一旦对方识别了,威力也就减弱了,这时候就会体会到一句话的真理:“功夫是真的,把戏是假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往往着力点是工具上、在前三板上,这是某种急功近利,自以为走捷径的错误观点导致的。
1971年,三十一届世乒赛,中、日男子团体决赛时,梁戈亮的球板忽然在比赛中折断了,在这极其紧要的关头飞来此横祸,在运动员的精神上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也为之心头发紧。可是他临危不惧、遇祸不乱,却对我说:“这没关系,换上新拍子也要争取打败对方!”我深受他感情的传染。果然他意志坚定,尽管开头几个球不适应球板,没处理好,可是很快就扭转了战局,赢得了胜利。我又一次看到了技术与工具的关系。
上海队的王传琪和张燮林都是直板削球运动员,又同是使用的长胶削球。上海的运动员曾给我介绍这种球板有着特殊的功能,如何地厉害,可是我和王传琪比赛时,觉得他球拍的特殊功能并不很明显,我很轻松地胜了他。可是当我和张燮林相遇时,球拍的威力就很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使我很难应付,首次交锋就败给了他。他俩同样使用着长胶,为什么削过来的球味道却不一样呀?关键仍是技术,张燮林运用长胶近削、远削、借力削、发力削、快削、慢削、加转、不转、逼角和反攻……配合得很好,发挥了威力收到了奇效。而王传琪的削球则显得单调,变化少,对方容易适应,效果也就差了。可见张燮林的削球不是光靠拍子的特殊功能,而是靠人的技术、智慧,战术的运用。过分夸大或迷信工具反会抑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甚至削弱意志。所以,我们觉得变化球是重要的,功夫是主要的,人和技术是决定的因素,切忌迷信和依赖球板功能而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