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打球要有合理、科学、符合自己特点的选择与自我规划。我的自我规划可能和我从小的爱好、性格有关系。小时侯我喜欢看武侠小说,许多武艺高强,本领出众的英雄、将领、侠客能够杀敌立功,靠得是进攻手段。所以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思想对我影响极深。我开始打乒乓球时,练的是攻球,总想把对方的来球攻死,这对我的心理、性格、要求是一种满足。然而,榜样的吸引力是无穷的,我第一次看了全国冠军姜永宁的表演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见到观众为姜永宁精彩优美的救险球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种爱慕的心情使我去模仿姜永宁的削球。但在训练、比赛中对方和我磨时间,又给我的心里、性格很大的撞击,感到不象攻球那样能使我打得痛快,觉得削球被动、受压抑,这也是由于我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思想起作用,又使我弃守为攻,开始学习杨瑞华的左推右攻。通过一段实践,又感到反手区域总是受压,不象正手那样攻得痛快,看了王传耀的两面攻后,受到了启发,认定了只有这种打法才能彻底给我的心理、性格、要求给以满足。从此,我在打法上的格局有了归宿,实践证明,我的规划是正确的,对自己打法的设计是合理的、恰当的。运动员击球时有最佳点,次佳点,一般点和最差点,而一个运动员的才能也往往是有偏颇的。当他的选择和他的心理、性格、要求……等完全一致,得到充分的满足,才会出现一股合力,从而发挥出他最佳的才能。结合的稍差,就表现出一般的才能,结合得不好,甚至是矛盾的,则往往压制了他的应有才能。
1972年我担任国家青年队的领队时,上海的年轻运动员陆元盛,本来是打两面反贴胶的削球运动员。他擅长反手切削加转,但正手还削得不大稳健。他的教练姚国治向我提出:是否给陆元盛换成一面长胶,一面反胶的球拍,我表示同意,为慎重起见,我要姚教练和陆元盛谈谈,并征求一下其他教练的意见,最后在教研组会上决定。因为我深知改换两面不同性能的球拍,这对一个运动员来说,是战略意义的大事。改的好,可以事半功倍,较快地出成绩;改得不好,就会浪费精力和时间,扼杀运动员的青春、才能,到头来一事无成。我觉得小陆的长处是反手能切削加转,反手若换成长胶这个威力就没有了。他正手削球不大稳,没有特色,但还能进攻,不妨正手换成长胶,如果要发挥进攻能力,可以倒板反攻。后来小陆、姚教练和其他教练觉得我说的有一定道理,就决定让陆元盛这样试一试。实践证明,小陆使用了这样的球板后,再加上自己刻苦的训练,在三十三届世界比赛的决赛时,起了很大作用,为国争了光。
清代诗人顾嗣协写的《杂志》诗中有这样的几句: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这几句诗说明不用其长,而用其短,再有聪明才智的人也难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