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与乒乓战术的运筹思维》已经全部在我的博客里发表了,今天开始,我会将我在运动员时期的另一部心得体会——《运动员三十六条忌》继续发表出来,以与广大读者共飨。在编写《运动员三十六条忌》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运动员,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能够克制自己,去更深层次的认识自己的不足,是运动员继续前进的基础。每一个成绩,是下一个成绩的起点,这不仅仅是运动员的运动哲理,也是人生的哲理。
运动员三十六条忌——(一)忌亡羊不补牢
我在国家队的时候很害怕开总结会,一怕输球之后挨批评,二怕坐着开会耽误训练。对这个问题我思想认识上的转变,也是有个过程的。1959年,我和李富荣等同志访欧比赛胜利归来后,因为在斯堪的纳维亚的国家邀请赛中我们战胜了欧洲强手,夺得了团体、单打冠军,所以在总结会上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表扬,心里有点沾沾自喜。接着安排我和李富荣对国家队的容国团、王传耀进行了公开的女式团体赛,结果0比3就交枪了。照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验我们是差点,输是不足为奇的,但0比3这样悬殊的比分对我俩是兜头一瓢冷水浇了下来。而此前几天,我刚给报社写了一篇稿子,表示要在二十六届的比赛中为祖国争取更大的荣誉,然而现实的事实说明欧洲关勉强过了,亚洲关还没能过,因为连国内的攻球关还没过,那么打日本显然是力不从心的,这怎么能在世界比赛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呢?严峻的现实不得不使我仔细思索,回顾这一年来的训练,为了对付欧洲运动员,教练安排的功削球较多,对旋球的判断能力、拉攻、低手起板,比过去有了较大的提高,相反和快攻选手训练的时间就显然少了,研究如何制服快攻型选手的打法也不多。从此以后,除了正规训练的安排外我又用业余时间主动找快攻型选手补课,我分析到这次的输球主要是反手进攻能力弱,不但打不出力量,失误也很多,更谈不上给正手进攻创造机会了,因此开始了加强反手进攻威力的训练。此外,我又常常观察王传耀中远台两面攻技术和左推右攻型选手的击球特点,发觉球板的性能还不能完全有利于自己,左推右攻型选手使用的球板一般是弹性较大,借力球打得多,而王传耀使用的球板弹性比他们小,每个球基本是发力打。这个观察给了我新的启示:发力打运用较多的运动员使用弹性小些的球板为宜,而左推右攻型选手借力打球运用得稍多些,所以使用弹性稍大的球板为宜。而我目前打法是两面攻,球板的性能却适合左推右攻型打法,显得不够和谐,因此想换弹性小的海绵球拍。我的想法得到了有关领导的支持,我选用了底板弹性大、而海绵较软的球板进行中和,这样比较容易控制,因此,对进攻的速度、力量、旋转、落点变化等感到心手一致了,心里踏实了。不久,在国家队内部的公开比赛中,我第一次获得了第一名,我尝到了总结工作的重要性和甜头,从此很愿意进行集体和自我总结了。
总结工作就是对自己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分析和归纳,把一些现象系统化、条理化,升华至理论上去认识。我过去能够刻苦训练,但害怕总结,又害怕写总结,重要的原因是我缺乏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主观上还不善于认识这些客观存在,因而找不出失败后的症结所在,也不知道胜利的锋芒所在,对发扬优点弥补缺点目标不清楚,难以有的放矢的针对性训练。进步自然缓慢,失败了却找不出原因,以后的训练和过去的训练仍是一个样子,等于巩固着错误,犹如亡羊而仍不去补牢,必然是重蹈覆辙的失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