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和,你好!
“你好”的广东人发音就象是“令和”,“令和”让日本人发音,是“雷蛙”(reiwa)。
日本政府今天宣布了新年号为“令和”,从5月1日定就从“平成31年”进入到“令和元年”。
日本年号(元号)的出台,让很多中国媒体人有曰很敏感地察觉到日本“学生”对中国“老师”的“蔑视”云云。
其实从“令和”的读音
“Reiwa”来看,虽然有人认为不是出自中国的古典而出自日本本土被誉为日本人心目中的《诗经》一样的《万叶集》,然而其文字表述完全没有“脱中”的可能。
日本万叶言文读音大多是“大和”特定语言(所谓“训读”多是大和语),而“令和”(reiwa)是“音读”完全是受了唐代汉语文化影响的结果。
当然从公元645年日本仿效唐朝制度设立第一个“大化”年号以来,1374年间,有247个年号,其中在中国统治世界的强盛的时期,让边陲小国朝贡的同时也让其使用中国的年号。如朝鲜,越南等,日本也曾延用过中国的年号。
元、明以后日本独立选择自已的年号,而当今中国已没有年号之说了,日本还在沿用中国过去的传统。就象虽然在印度产生了佛教,而印度人的“国教”已是“印度教”了,而中国、日本还在延用古老的“佛教”,且“青出于蓝”,中日佛教徒数量远多于印度的佛教徒!
日本的年号均出自中国古典《尚书》,《易经》,《文选》,《汉书》,《后汉书》,《晋书》,《后唐书》等16大古籍,从只言片语中的两个文字以讨个“吉兆”!
这次首次从日本本国的古典《万叶集》中挑选,凝结了日本当今政府的良苦用心。然而孰不知这日本自已的古典又来原于中国的古语,还是摆脱不了古汉语的“遗传基因”,就象中国人婴儿屁股上总有一团青青的“蒙古斑”一样……。
“令和”出自《万叶集》卷五“梅花诗卅二首并序”的序文部分:“天平二年正月十三日,萃于帅老之宅,申宴会也。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熏珮后之香……”整篇序文均以汉语文言文写成。作者被认为是公卿大伴旅人,写于天平二年(730年)。
日本学界此前就认为“梅花诗卅二首并序”在构成和语句上,从王羲之《兰亭序》和王勃、骆宾王等初唐诗序中所学甚多。“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一句在中国作品中类似表达。
薛元超在唐高宗时期(7世纪末)所写的《谏蕃官仗内射生疏》中就有“时惟令月,景淑风和”的句子,这篇文章收录于《全唐文》。日本古典研究者有言:“日本古典中有很多由汉语文言文写成的作品。究其根源都来自中国古典。越是有格调的语言表述,这样的倾向越强。”
1979年《元号法》实施,政府选定年号遵守以下几个原则:1.意义美好,符合国民理想;2.两个汉字;3.好读好写,属于日本“常用汉字”,单字最多12至15画;4.避免与此前使用过的年号和谥号重复;5.避免社会常用词,如不和常见人名、地名和企业名重复。
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日在记者会上解释了新年号“令和”的寓意,“蕴含了在人们的美丽心灵相互靠近之中,文化诞生并成长的意思”。
《万叶集》收有从公元四世纪到八世纪六十年代末450年间长短各体古诗4500余首是“日本之《诗经》”。收录了从仁德朝
至淳仁朝约四百五
十年间上自天皇王孙下至底层
民众
的和歌约四千五百余首。所收诗歌分类为杂歌、相闻、挽歌等,涉及行幸游宴、狩猎旅行、婚恋思归、悼亡追忆、四时风物等题材。《万叶集》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古代和歌集、文学发展史,也是一部记述着古代日本在发达的唐文化影响下迅速发展的社会文化史,其中包括宗教史、民俗史及文字史等,但与中国文化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还记得日本著名徘句圣人松尾巴蕉的一首徘句“长夏草木深,武士留梦痕”就是引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所以没有中国文化影响的“元号”在日本要产生出来是不可能的,也是办不到的。就像中国川菜中的“麻婆豆腐”,早期的用料是菜油和黄牛肉,花椒粉。20世纪60年代后,油必须花生油,肉不拘牛肉了。口味强调麻、辣、烫、香、酥、嫩、鲜、活。
在日本太“正宗”的麻婆豆腐很少人受用得了。没有豆瓣酱当作调料,其味道咸咸的,甜甜的豆腐都可叫“麻婆豆腐”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