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麻”的前世今生

“面麻”的前世今生
经济学上称“咖啡”与“白糖”的关系为“补完财”,意即互补关系。咖啡多消费,
白糖也会增消量。
在日本与“拉面”搭配的另一素材“面麻”就是这种关系。
日本人吃拉面多加“面麻(Menma)”。
“面麻(Menma)”最初也是由充满恶意、侮蔑中华的呼称“支那竹”改口而来的。
“面麻(Menma)”也有和拉面相似但是不同的经历。
在上世紀初,日本在“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胜利后,不可一世,日渐疯狂,将
列强以外的国家全不放眼里,将中国歧视为“支那国”,将中国人称为“清国奴”
(至今还有一部分歧视中国人的日本人称中国人为“Chankoro”)。他们当时去中国面馆
叫要“支那面(Shinamen)”,或“支那荞麦(Shinasoba)”,“支那竹(Shinachiku)”……。
这里有三张照片可以参考:
明治33年(1900年)在中国内设置的日本邮电局使用发行的菊花紋章5钱普通切手(邮票)
切手下側紅色文字由右至左横书“支那”印刷品。
1914年日本印刷的“滑稽時局世界地图”使用汉字和英语标明:露西亜、日本、朝鮮、
台湾、支那、西蔵、土耳其斯坦。
1921年学生毕业照:去台湾留学的中国本土学生被称“支那留学生”。
日本人满口的“支那”。如:“英支(英中)、仏支(法中)、独支(徳中)、米支(美中)、
露支(俄中)、鮮支(朝中)、満支(满(洲国)中)……。日常用品如:
しなうちわ【支那団扇】:中国生产的団扇。
しながく【支那学】:研究中国语言、宗教、文化、历史等文献資料的学问。二战后日本改
称“中国学”。
しなかばん【支那鞄】:木制的外表白色皮、贴纸张的中国风味的柜形包。
しなぐり【支那栗】:板栗,甘粟。
しなし【支那脂】:植物果肉採用的脂肪。石碱(肥皂)、蜡烛的原料。
しなじへん【支那事変】:日中战时時日本方面的呼称中日战争。
しなそば【支那蕎麦】:中式面条。
しなちく【支那竹】⇒面麻
しなちりめん【支那縮緬】:中国生产的絹织物。使用生丝平行中国的绉纱。
しなろうにん【支那浪人】⇒大陆浪人 等……。
本来是产自中国南方、台湾的“麻竹筍子”,是乳酸发酵的食品,日本人叫
“支那竹(Shinachiku)”。至今还有许多中老年人这样叫,以至后来凡见到青竹筍
都叫“支那竹”了。
竹筍充分发酵熟成之后的面麻放入拉面有很柔和的口感。不但可放入面条,也可
单独当下酒菜。虽然现在面麻的主要产地是中国,原本的主要产地是台湾。
最先由台湾产的麻竹,到了冲绳岛,冲绳岛民叫“筍丝”(Sunsu),
一家在台湾出生的日本人松村秋水经营的日本企业丸松物产因为考虑台湾政府提出
对“支那竹”名称的抗议后不得不照顾民情和生意,构思出的新名。
曾经改了许多名字日本人都不容记:“麻竹筍”,“竹筍丝”,“青筍丝”,“筍尾丝”……。
最后以“拉(面)上放的(麻)竹”的音首节取中二字简称为“面麻”(Menma)。
日本桃屋株式会社在1968年电视广告CM上正式起用这称呼“面麻”后,一下普及至
全日本国。在台湾,“面麻”是筍干、筍丝、筍茸、筍尾片的总称。
一次从桐庐带了一些当地的“烤竹筍”。很可口,拌饭伴酒都适宜。送了几包给一
些老年朋友,他们一边吃得摇头晃脑,一边说“好吃的支那竹!”,于是正告他们这不是
“支那竹”,不是“面麻”,是中华竹筍的烤竹,也趁机给他们上了一堂政治课:从次再也
不许叫“支那竹”了,听见了吗?
“哈伊!哈伊……”他们异口同声,发觉已失言了……。




明治33年(1900年)在中国内设置的日本邮电局使用发行的菊花紋章5钱普通切手
(邮票)切手下側紅色文字由右至左横书“支那”印刷品。
1914年日本印刷的“滑稽時局世界地图”使用汉字和英语标明:露西亜、日本、朝鮮、
台湾、支那、西蔵、土耳其斯坦。
1921年学生毕业照:去台湾留学的中国本土学生被称“支那留学生”。
日本人满口的“支那”。如:“英支(英中)、仏支(法中)、独支(徳中)、
米支(美中)、露支(俄中)、鮮支(朝中)、満支(满(洲国)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