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道紅梅开

标签:
独酌有感球場梅花体育文化时评 |
球道一株梅,
粉紅映雪山。
櫻枝晦瑟瑟,
梅、中国高尔夫文化、高尔夫相关数字
羅馬数字使用拉丁部分文字表示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羅馬数字: 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
羅馬数字:I, V, X, L, C, D, M 也可表示為:i, v, x,l,c,d,m
阿拉伯数字:1, 5, 10, 50, 100, 500, 1000
高尔夫文化中的尊重、礼让、自律、关爱等精神無法使用数字来表示。但中国的高尔夫有許多的数字要記住。
发改委牵头由11部门组成了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小组,并颁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发改社会[2011]741号)。由此中国高尔夫行业开始步入冬季模式。高尔夫球场设计、建造市场步入了漫长的冬天。
2012年12月
开始实行的“中共中央八项规定”,令不少党员干部彻底离开了高尔夫运动。其中不仅包括各级官员,也包括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高管;甚至许多关爱高尔夫运动的金融企业也远离了高尔夫。由此不少地区高尔夫球场客流量大幅减少,有些内陆省会城市球场的客流量甚至下降3至4成,全行业的亏损面大幅增加。
还有就是随着清理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一定数量的球场进入取缔、退出的名单。不少专业技术人员纷纷下岗、待岗,2010年前高尔夫行业欣欣向荣,人才短缺的现象彻底转变,大量上马的高尔夫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们就业也成为了问题高尔夫行业猶如梅花正在冬天里忍受着寒冷的煎熬。
2004年
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国办发[2004]1号),明确要求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清理已建、在建的高尔夫球场项目。该文件发布后的八年内,全国顶风上马了380个球场项目,一种无序发展的现象不断蔓延,不仅造成严重阶段性供过于求,更令全行业挣扎在贫困线上。而且,的确有些项目存在着占用耕地、生态公益林地、水源保护地等种种问题,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更带来社会观感极其负面的不良后果。
占人口极少数的高尔夫人——包括高尔夫行业的从业者及有幸接触、了解高尔夫运动的爱好者、参与者们,在参与、享受高尔夫运动乐趣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与高尔夫文化、高尔夫礼仪、高尔夫规范不相吻合的行为举止,令社会大众及不少媒体、以及政府管理机构更加地误解、甚至反感这一行业。污名化高尔夫,“谈高色变”等现象往往就是这样一种舆情下的必然结果。笔者经历的几个案例很能反映这一问题。
50万、13.8億。
高尔夫运动者不到50万人。这对拥有近13.8亿人口的国家来说,高尔夫仅仅是项非常小众的运动。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目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且由于高尔夫球场设施具有所需占地相对很大、单位面积使用率较低等特性(一个18洞标准球场用地约需1000亩左右,而1000亩左右的18洞球场单位时间仅能容纳144位球手打球)。
击球人口达到1%的话,击球人口将达1380万,按此计算,要满足1380万人击球需求,球场则需增加到1380万X40(第人年均击球场次)/50000(18洞年均击球场次)=11200(座)。显然,要想满足1%的人打球需要,全国至少需兴建1万个球场以上,与现有的球场相差至少10倍以上。
作为一种极小众的、舶来的时尚运动,本来就很容易让人用异样的眼光去关注她、审视她。尤其是在社会高速成长、贫富差距较大、仇富心理泛滥的社会舆情环境下,社会大众更容易用放大镜去找寻小众群体身上的缺点和消极面。
显然,带着“贵族”、“精英”、“上流社会”等符号的中国高尔夫非常容易成为普罗大众情绪宣泄的对象;尤其是在众多高尔夫人的行为举止过分张扬,优越感过度澎涨的情况下,污名化高尔夫就一定会是必然的结果。作为资深的高尔夫人,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大多数对高尔夫的批评、抨击要么是出于无知,要么就是源于心理的失衡,或者仅仅是一种情绪的宣泄。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失衡的公众认知和片面的舆情渲染中的不少素材,的确是来源于高尔夫行业、也来源于一些高尔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