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修身养性
“吾观于捶丸(相当于今天的高尔夫球,亦即:穴球,洞球),而知言行矣。
夫站姿审而后发,有定见也;夫撞切满扭转而后击有定力也。夫言能审满,则言无
不中;行能审满,则行无不得。今之言行皆乱放矢也,即中,幸耳。”
直白地说:看打高尔夫球,可懂得如何去说话办事。
在打球之前先要审视好目标采取正确的站姿后击球,这是有自己的主张;要如拉
满弓一样扭腰后再撞击出去,这就是做事要有定力。
如果说话之前把事情都考虑周全,没有说不中的。
在行动之前如果能把事情前后考虑圆满,那么什么事情都能成功。
现在很多人说话办事无的放矢,即使射中靶心也只是侥幸罢了。
吾友“柔智?快捷敏”先生有一席话,颇有见地,启人悟彻,如醍醐灌顶,似茅塞顿开:
“灵敏、平衡、速度、力量、柔韧、心肺、耐力、强腱是高尔夫球练习的体质基础;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之外,战必胜,攻必取是高尔夫球比赛的心智基础!”

没有“生产”的“中産階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再生产”能力的“中产阶层”注定将成为经济转型的“背锅侠”,
下场很“惨”!
大多数职场人士一样具有“三中”的特征:人到中年、阶层中产、中等收入。未来穷人会更穷,
富人会更富,中产会更惨……。

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在一份研究财富分配的报告中指出:1980至2016年间,人类中最富有的1%获得了世界收入的27%。相比之下,收入处于后50%的人只获得了12%。三十多年来,收入增加最多的是占总人数0.001%的顶级富豪,其每年的财富增长超过10%,而中间40%的人口和底层50%的人口收入每年增加只有6%和4.5%。表面上看,差距也不大,但你要知道这是三十几年的平均增长率,把复利算上,这种财富差距就变得非常巨大了。当中产阶级受到上下两股力道的拉扯时,必然会出现分化。也就是说,中产内部会分化为“上层中产”(upper
middle
class)以及“下层中产”(mass
middle
class)。根据麦肯锡的估计,到2022年,上层中产将占城市家庭总数的54%,底层中产占总数的22%,与十年前相比,数据几乎刚好相反。十年前,底层中产占城市家庭总数的54%,上层中产只占据14%。富裕阶层数量占9%。
所谓的“富裕阶层”,在这份报告中被定义为年收入大于229000元人民币,所谓的“上层中产”,意味年收入在106000到229000元人民币,下层中产意思是年收入在60000到106000元。
有一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在今天北上深等一线城市以及一些二线城市,年收入在229000元的家庭,根本算不上富人,称为中产都十分勉强。收入在10万到20万的家庭,放到在二线城市也是一大把。如果把越来越增多的各项开销都减去,这些人其实一年下来剩不下什么钱。
因此,这个统计只是向我们表明了城市中产阶层向下坠落的速度和规模。原本的中产当中,只有一小部分家庭的年收入可以奔向超过30万、40万、50万乃至更多。大部分所谓的中产,注定沉沦。
未来的格局很已经明显了:中产阶层当中有一少部分人将变得更富,更多的人将变得更穷。这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财富博弈游戏。在这场游戏中谁负谁胜出?
答案在于目前正在经历的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前二十年是靠农民工进行基础建设。现在城市化进程趋于饱和,农民工自然成为了无用的阶层,立即被社会抛弃。同样的道理,未来的将经历再城市化的进程,人工智能和新行业的出现会淘汰大量中产岗位。这时候,中产阶层就会步农民工的后尘,成为被整个社会扫地出门的阶层。中产也将注定将成为经济转型的“背锅侠”。
制造业方面的重复性体力工作、蓝领、组装及相关工作受到的冲击最大。而城市中产的许多流程化工作,如文员、机械操作、加工等等岗位会显著减少。即使像是IT这类看似属于技术型的职业,也面临巨大压力。由于大量传统职业的消失,会导致大量的年轻人学习就业前景更好的IT类等等新兴专业,但这必然会造成一段时间以后相关行业人才过剩,职场竞争也更为激烈。而且,未来更变化迅速的职场,会让今天还是所谓朝阳产业的岗位,在几年以后马上变夕阳产业。
在技术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对于资方而言,当然更喜欢使用那种对薪水无要求,愿意做牛做马的年轻人,而不是那些得了“中产病”、干不得也累不得、整天都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假中产。中产一直具有三大幻觉,认为自己有一定的资产就可以高枕无忧;认为自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说话就有影响力;认为勤奋就会成功。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击碎你头脑中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中产是个迷梦,认真你就输了,中产是艘贼船,上了你就沉了。
今天的你已经别无选择,只能舍弃自己幻想出来的中产身份,重新像一个学徒那样,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然后忍辱负重、勤恳的再奋斗至少二十年吧。所谓“生活”注定只是富裕阶层的专属词汇,而一个不起眼的中产,此生用两字概括足矣——“生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