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言文探讨
叠音字
VS重音名字
从欧米到亚洲,从印度到日本很少人取名重叠的。英美倒是有J.J.这种名字,
那是“Jack-Johnson(杰克-约翰逊(蒋森))'”的缩写。
老一代以前的中国人为了让自己子女“好带”,特意取“丑名”:狗儿,猫儿,
石头(毛伟人小时的丑名就叫‘石三伢子’),叫花……。
但还是很少取“叠音”或“叠字”的名字的。
说到叠音词在日语里是应当值得关注的词,在汉语方言里也何尝不是如此。
在四川方言中但凡听到叠音词你就该引起注意了(日本也一样,上次详述过)!
成都人叫那些乡下进城的女子叫“弯弯”。月上进城后手足无措、腰腿都打不
直,形象是“弯弯”的。后转意为指刘姥姥进大观园那种被取笑对的象。
在川中,川东的否定、消极用语中有还个“铲铲”:
没得吃的叫“吃铲铲”,没有喝的“喝个铲铲”。
还有个“板板”:先人”板板”
“板板”:“日你先人板板”(北方话,造你祖先)骂人的话!
说话“麻嘎嘎”,令人肉麻的比喻。
还有:
纸飞飞儿,
白条条儿,
红杠杠儿……都带有消极的信号。
哈痴痴(天津话“贝儿贝儿”:傻子)
红徹徹(伤口,未塾的肉)、
黄劈劈(piapia):不新鲜的菜等
昏浊浊:不清醒,不懂事
汗记记,水垮垮……。
后啄啄(后脑部),
黄泱泱,活爆爆……。
活甩甩:松动的。不踏实的。
还有些特指:
回回儿:回民
豁豁儿:唇裂
灰灰儿:孙子的孙子
莫莫儿:孙子的儿子
……很多很多
这些重音、叠音词虽然不至于是“名火执仗”地骂人或故意挑衅,
但起码是含有让人不舒服的意味。
用东北话说就是“硌硬”(注意:四川话“过硬”是“过于原则性”)、
埋汰的语气。
讨厌,厌恶,烦人,又带有温婉嗔怒的味道……是的,“癞蛤蟆蹦脚面,
不咬人硌硬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