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日另类比较(161)范式转移 vs思维转换
(2013-08-09 22:29:44)
标签:
转载 |
典范转移,范式转移= paradigm shift=パラダイムシフト:
理論的枠組, 方法論, 対応策, パラダイム
汉语里有“依样画葫芦”,“刻舟求剑”的人;
日语里有“二番煎”,“相同柳树下捉泥鳅”之辈。
典范转移(Paradigm shift)又称范式转移,这个名词最早出现於美国
科学史及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的代表作之一
《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1962年)里。
这个名词用来描述在科学范畴里,一种在基本理论上从根本假设的改变。
这种改变,後来亦应用於各种其他学科方面的钜大转变。范式转移可理解为,
铸造原始范模或DNA模版的性质的转移,paradigm不是被动为人模仿的example
(例子、子范),是主动的母范。范,型范。
支配某一时代、集团的思维方式产生非连续性的、急剧变化。
社会规范及价值观念的改变。如从以持续的经济增长为前提的经营政策转变
为考虑不景气的经营政策。范式改变、范式变换、思维转换。
某公司的经营头头一直在前辈(先辈)创造的经营模式上扩大经营,将先人成立
的公司方法盲目复制,如法砲制。结果以前的公司创造出巨大利润,而该人经手成
立的公司没有一家是优良或良,甚至是及格的企业。该人却还自以为是,认为自己会
做买卖,是理所当然的商家后代。最終他隠退,走了猢猻来了猴,一個有過之無不及
的後生依然固歩自封,自以為是。譲敵対公司迅猛増長。
這類人士中国固多,日本的比率也不少。
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
李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
李比希的樽“Dobeneck‘s Bareil”
ドベネックの桶
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作“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用其余处于优良状态的环境要素去代替,去弥补,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如木桶定律,一桶水的最大容量不是由最高的那块木板决定,而是由最低的那块木板决定的。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又称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论,水桶短板管理理论,所谓“水桶理论”也即“水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水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水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水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若仅仅作为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水桶定律”可谓是极为巧妙和别致的。但随着它被应用得越来越频繁,应用场合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已基本由一个单纯的比喻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这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水桶”不仅可象征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班组,也可象征某一个员工,而“水桶”的最大容量则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
1、一个木桶的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的直径大小
每个企业都是不同的一个木桶,因此,木桶的大小也不可能完全一致。直径大的木桶,其储水量自然要大于其它木桶。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在进入市场之初,他的起步也是不完全一样的,有的基础扎实,有的基础薄弱,有的资源面广,有的资源面窄,这都对企业的最初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2、在每块木板都相同的情况下,木桶的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的形状
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在周长相同的条件下,圆形的面积大于方形的面积。因此圆形木桶是所有形状的木桶中储水量最大的,它强调组织结构的运作协调性和向心力,围绕一个圆心,形成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圆。
因此,从做企业来说,企业的每一块资源都要围绕一个核心,每一个部门都要围绕这个核心目标而用力,作为总经理来说,偏颇任何一个部门都会对木桶的最后储水量带来影响。
有一句话说得好,结构决定力量,结构也决定着木桶储水量。
3、木桶的最终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的使用状态和相互配合
每个木桶总会有最短的一块板,最初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木桶的储水量取决于最短板的高度。不过,在特定的使用状态下,通过相互配合,可增加一定的储水量,如有意识地把木桶向长板方向倾斜,其储水量就比正立时的木桶多得多;或为了暂时的提升储水量,可以将长板截下补到短板处,从而提高储水量。
木桶的长久储水量,还取决于木桶各木板的配合紧密性,配合要有衔接,没有空隙,每一块木板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顺序,不能出错。如果每块木板间的配合不好,出现缝隙,最终只能导致漏水。
一个团队,如果没有良好的配合意识,不能做好互相的补位和衔接,最终储水量也不能提高。单个的木板再长也没用,这样的木板组合只能说是一堆木板,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木桶、一个团队。
如果把木桶比作企业竞争力的支持元素,那么储多少水就是企业的真正竞争力,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静止的并且是理想的一种假设为前提:即所有木桶都是放在同等的取水状态,比如是下雨的天气,所有木桶都在接收落下来的雨水,并且不管接住的雨水用于何处、如何使用等等。
其实,储水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做企业、做品牌,也并不仅仅是一个储水的过程,不是储水越多越好。其实最重要的还在于如何更有效率地储水和如何使用所储之水。
4、木桶理论的动态演变
首先,在储水前要清楚这样一个疑问,是先有水还是先有桶?先有大木桶还是先有小木桶?按照木桶理论,必然是先有木桶,再有水,然后不断调整,从小木桶到大木桶,从短木桶到长木桶,没有哪只木桶一开始就非常大非常深的。然而在实践上,也许是先有水再有木桶,或者是先有不成形的木桶,甚至只有几块木板,而不是桶,然后通过这几块紧缺的垄断的木板资源,赚到第一桶金,然后才做出第一个木桶。
其次,储水量的多少是动态的,目标设定储多少水,决定于做多少长的木板,而不是越多越好。多了是浪费投资,少了是不求进取。
储水量的多少,有时并不是企业竞争的全部,市场竞争并不是所有木板都超过对手,有时为了竞争需要还故意卖个破碇给对手,而以自己的集中优势攻别人的相对弱势取得胜利。就如田忌赛马。当敌众我寡时,就需要集中一点优势予以击破。这就是相对竞争优势。
5、木桶理论中水的使用演变
所有的储水过程,还在于都是为了让水得到最大的使用价值,是可资使用的水。
一个木桶,首先它至少要有两块最牢固的木板装成提柄,以能轻松提取。这两块长板必须能负荷起整个木桶的重量。这就是板块的明星效应:光光这木桶的板都一样长,只是说明你有这个储水潜力,如何发挥潜力及把它运用出来,必须要有一定的借力,运用提或拉的动作操作起来。
从木桶本身来说,一个木桶至少要有两块木板比其它木板更长更牢固,才可以在上面装上借力的提柄,在装提柄位置的木块要特别经得起提拉,所谓提纲挈领就是此意。作为企业,必须要培养核心竞争优势,以这一二点核心优势能够统领整个公司的发展。否则只是作为一个光溜溜的木桶,实在困难将它提起。
同样,一只太深的木桶,却装着太浅的水,这必将将影响木桶的使用效率。这同样也不是一个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
6、木桶储水多少同样取决于各块板之间的配合程度
木桶储水的多少也取决于板与板之间的配合程度,即板与板之间的缝隙大小。在企业里每个员工都是一块木板,而且每块木板都会有自已的长处和短处,也就是说企业的每个员工要能包容别人的缺点,发挥自已的优点,相互协助,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会缩小相互配合的缝隙,达到最佳储水量。
7、木桶储水多少还取决于各块木板的厚度
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木板的厚度不够。那么,水桶的直径越大,木板越长就越危险。我们可以将企业员工的技能看成是木板的长短,员工的品德看成是木板的厚度。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看他拥有多少有能力的员工,更要看他拥有多少品才都较优秀的员工。如果没有品德,那么这个员工对于企业的损害程度与他的技能将成正比。
8、木桶储水多少还取决于木桶底面的面积'
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如果一个水桶的底面面积不够宽。就等于没有了一个平台,那么就会让员工束缚住了,失去了施展手脚的天地。当桶底足够大时员工们就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即使再短的板子也需要他必须的空间。
所以一个企业必须给员工一个大的桶底,一个大的平台。才会让员工慢慢的长高,才会有了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