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该有时终须有

(2013-05-27 23:19:27)
标签:

评世品事

时尚

文化情感

谋事在人

杂谈

    俗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西安古都,匆匆一行,留下许多畅想,留下不尽的回味,也留下一缕缕深深

印象的踪迹。

    看那2000多年前的兵马佣,只要不是泥人都会激发起无限的遐想。

    二千年前的人们平均寿命不外乎30来岁,在他们的有生之年能够生活在

温饱的生命线上,能够挣扎在与生老病残的搏斗中幸存一天就恨不容易了。

当时的人们在领主,封建主的皮鞭下,在无形的压力中,用尽有限的精力和劳动

成天挖土,掘泥,烧炭,捏泥,制造着他们自己说不清道不明的偶像:将军,车马,

兵士,射骑手......。

    他们有的是被俘虏来的异国他乡的壮丁,有的是被俘获的罪犯,逃兵,匠人。

这一列列车队,一队队人马,一座座佣台凝聚了多少古人的心血!生活在古代人们

和当今人们的比较起生存的意义差距本身就是无法用恒河沙的数字来量化的。

    这令人惊叹的工艺,这让人唏嘘的埋藏在地下的文物偶然被发现得益于上

世纪70年代的村民抗旱打井。

    据说是一杨姓村民挖井是无意之中出土的。

    他这一锄头的挖掘就成就了这位杨姓村民一辈子的名誉,惊动世界的一锄也

让中国社会增添了历史的一页改变了文史学说的篇章。

    兵马俑残骸的发现也让杨氏得到了命运的彻底改变!

在这之前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历史故事的主人公之一。

在今天,明天,多少年以后都会成为兵马俑传送的附加材料之一。

在秦佣坑旁的小卖店有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为旅游者收费签字:说这时

当年的发现者:杨氏。我拿起相机照了一张相做为留念。在陪同的介绍下

与之握手。

    在秦俑参观后的餐厅里又有一位童颜鹤发的老人为旅游者签字并收

费。说这时当年的发现者:杨氏。我拿起相机照了一张相做为留念。

在陪同的介绍下与之握手。

在参观途中又有一位老者......。

    于是在我的相机里留下了多位当年兵法佣的发现者,都是姓杨!

    我感到迷惑不解,问陪同到底是怎么回事情?陪同很惊诧,又很不自在。

莫非其中有假,有诈?就象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真假猴王难分辨!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发现者?

    看到我这样严肃认真提问的陪同马上回过头来,小声地告诉我:

当时抗旱打井的村民确实是姓杨,又都是在一起,他们日后都主张自己是第

一发现者,所以他们当时都是在场的,姓杨的村民。

    原来如此!无论如何,这杨氏村民(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家人,一群人,一村人)

通过这次打井工作,在无意之中成就了他们日后的风云人生。

    仿佛上天刻意的安排似的,机遇,命运来了你躲也躲不过。

    犹如前些日子流行的禽流感一样,就那么凑巧,在上海周边几千万人口中就那

么几十人,几百人得病。这几率也是相当微妙的。几千年没有被发现的东西被陕西

杨家村民发现!

    这样的几率不亚于被流星陨石击中的俄罗斯村民,就他们被幸运和不幸的石

头击中一样。

    幸运就合事故一样总是降临到那些不经意的人们的头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