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日本人的気 |
最近一位国内朋友去京都旅游后告诉我他对日本的印象:
日本的东京像中国的北京,大阪像中国的上海,京都像中国的
西安+成都。
我说这只说对了一半,因为还有一半是三言两语难以表达清楚的。
因为长期生活在东京的我,刚来大阪的时候总有些不太适应的地
方, 首先是对于大阪人开口闭口就是“关西辩”的交流就不有些
抵抗心理。再就是许多行为习惯是“东辕西辙”的。
不过随着在关西地区生活的时间长了也就慢慢习惯下来了。
最近因工作需要要赴任东京一段时间了,临离别再回过头来看大
阪, 再回忆与大阪人的接触所获得的对关西人的印象,有很多值得
对照比较的东西。
在东京关西地区和关西人在日本是独特的群体。日本人说是不用
护照可以去的“外国”和“外国人”。在说标准话(普通话)的关东人
看来,关西人是死守住自己的方言“关西辩” 不放的一族。在中国
人看来是很正常的事但在日本国内看来是反常的。
“有理不在言高”的关东人总觉得有些慢条斯理行为方式,这是因为
关东人自古出武士较多,武士的气质和尚武精神较为普遍被关东人
认同。武士在拔剑之前是一定要审视清楚周边的“敌情”的。如果
不比较自己的优势劣势就随便“拔剑张弩”的话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很多人认为日本人尤其是关东人的反应能力迟钝,其实不然,他们在
“三思而后行”
的思想意识下在盘旋,在思考,在比较,在对照,在斟酌,
如果他们作出了最后的决定就意味着“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很多外国人不了解日本人的这一整体决策过程,对于某一局面的判
断看起来“很傻”,对于局部来说很不合情理而日本人明明知道是错
误或不明智的东西却偏偏没有人反对。这就是日本人已经作出的综
合判断,就不会翻悔,就犹如发出的指令后离弦的箭你要将他拉回来
那是很难很难的。
关西人就不一样,他们是武士时代经商的后裔多。如果当时的江户
(现在的东京)是天皇幕府将军的天地,那么大坂(今天的大阪) 为中心
的关西地区就是天皇的“商业幕府”的地盘了。除了有大坂(最初的称呼)
的堺(Sakai)商人有自己的商法外,还有周边的滋賀人的“近江”(Oumi)商
人的商法,还有奈良人的“大佛”商法,他们精于计算。
善于动脑精的关西人, 在动手之前总要先动口。关西人的对事情的处
理方法要“实利”得多。他们的将如何将客人“抢到手”作为他们的行为
准则之一。顾客的心理当然首先是看卖方的宣传如何。过去主要是听
卖主说什么来判断他们商品的价值如何。所以关西人首先就是要学会
如何锻炼自己的“嘴皮子”。这就要求他们除了要眼快、手快还不须是
“嘴巴快”。关西方言的“关西辩”
是关西人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就不难理
解了。
因为关西方言发音简单、语法上省略的音节后助词也很多,也最能适
合他们急急匆匆想发现客户的“猴急”心理。 任何买主都希望轻松自
然地采购自己想要的东西,关西人就在语言表达是显得轻松、委婉,
没有棱角而圆滑得多。
关西人都习惯讲一些幽默的得段子,且不忘记说写诙谐的语言来引来
大家的笑声。关西人之间那种相互之间的“表演”欲望又很独特和得心
应手,他们相互之间总是很有默契,有人唱花脸就有人唱红脸也有人唱
白脸,
虽然不愿意唱黑脸,但因环境需要他们也毫不犹豫地唱起黑脸来。
有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
食指作出开枪状并“砰砰”的说开抢, 这时只要有大阪人在场,就会
有B君抚着自己的胸膛叫声“哎哟”或应声而倒的动作。
这种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实现的“预演”,陌生人之间就可以表现的场面
在其它任何地区都很少见。在东京很多人可以张开嘴巴听闹热或睁
大眼睛看闹热,却不会或极少配合表演者的动作。
关西人说的
“漫才”是相当于北京人说的“相声”一样,除了内容取笑
外相互之间的有人“逗哏”必须有人“捧哏”是丝丝入扣的。漫才里
叫做“呆け(Boke:捧哏)”
与“突っ込み(Tsukkomi:逗哏)”。所以关西人
在嘴上是“不让人”的,“有理无理话要说到位”,关西人走到哪儿也都
是大嗓门,唯我是“中央”的讲话方式在中国人看来是平常事。
但在关东就因为习惯于压低嗓子说话,在关东的人看来关西人就像
外国人一样了。关东人习惯于“有理不在言高”,而关西人觉得不大
声武气讲话就反而不习惯。 关东人的气质之一是:“有理不在言高”
&“有话慢慢说”而关西人的气质就是: “无理也可喊破喉咙”
很快的了,而关西人的行动更快,就好像机场的自动旋梯一样本身
就比拥挤的行人要快多了,而关西人是则是在前进的旋梯中加小跑,
是快速中的加速。
关西人自认为是“性急(Sekkachi)”的种族。
总是在急躁中遇事先就想要结论。他们说话的节奏也比一般关东的
人快的多。连珠炮似的还夹杂着一些自认为“ 幽默”的“駄洒落”
(拙劣的诙谐语言)。总想让周围的人的情绪和他一样慷慨激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