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年度散文》


由中国散文界知名选家选编的2018年度散文,是从全国报刊当年发表的作品中精心挑选而来,旨在检阅当年度散文的创作实绩,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年度散文。
《西山客话》
汪曾祺
《我想这就是人类的美德》
余 华
《一个美国人在西藏》
宁 肯
《我们为什么需要信念》
鲍鹏山
《在南极冰雪中吹笛绣花的男人》
毕淑敏
《高处不胜寒——忆季羡林先生》
顾建平
《洛舍·漾》
张抗抗
《心的方向,无穷无尽》
彭 程
《半岛渔村手记》
张 炜
《那年港澳行》
周 明
《卖药记》
杨晓升
《去杭州,要趁早》
韩小蕙
《金色山川——走读金川记痕》
李炳银
《两千年的守望》
王充闾
《捡石的乐趣》
王兆胜
《开花的成不了栋梁之材》
刘醒龙
《香椿树》
红 孩
《儿时的电影》
张映勤
《曲靖三章》
王必胜
《姨 妈》
刘 琼
《回头是岸》
熊育群
《沟里沟外》
赵德发
《漆 息》
安 庆
《路上的它们》
简 默
《下邳故事之季札》
赵荔红
《与父亲相约在春天》
廖华歌
《赏梅,在梅花谢了的时候》
徐南铁
《你远走高飞,我原路返回》
赵 玙
《威尼斯,最后的守望》
牛 放
《水流向远方》
杨剑华
《流火或寒冰》
吴佳骏
《地上的盐(随笔二则)》
王晓莉
《殇之歌》
张运涛
《娘心高处》
蒋 新
《凝望:那种特殊的材质
钟浩如
《丁屋岭旧时光》
蔡芳本
《怎样握住一颗眼泪》
李青松
《风》
安 宁
《租房札记》
李亚强
《病房拾零》
韩 峰
《佛心曼陀罗》
张金凤
《慢,阕也》
周 丽
书摘随读
这种诱惑对一个少年尤其强烈。在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长大的我,十几岁时因为看到了一本画册而入迷着魔,从此把小桥流水的江南,当成心目中最初的远方。我曾经骑车去十几公里之外大运河边上的一个小镇,只是为了看一眼从那里经过的火车。那是当时的津浦线,沿着铁路一直向南,就能到达我的梦想之地。看着一列绿皮火车从视野中消失,我想象它到达的地方,那里的天空和土地,城市和乡村,河流和植物,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心中有一种模糊的激动。差不多十年后,当我初次踏上那里的土地时,却分明有一种旧地重游的感觉——脑海中无数次的描画勾勒,已经让想象无限接近于真实。
——彭程《心的方向,无穷无尽》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睡了多久,也不知道那些蚊子究竟从我的身体里吸走了多少血液。反正,当我醒来的时候,那个老妇人已经站在我家堂屋的门外了。论辈分,我该叫她叔婆。叔婆姓文,我也因之叫她文婆。文婆住在村子的西边,她家的房屋旁,有一棵麻柳树。每天薄暮时分,文婆都会坐在树下,眼神茫然地凝望着远处。望着望着,她有时竟会痛哭流涕。我一直觉得,那棵沧桑的麻柳树,一定是被文婆的泪水给泡老的。
——吴佳骏《流火或寒冰》
天下万事首在“趣”:有趣之人则生机盎然,人品大致也靠得住;无趣人生则枯涩寂寥,容易变得面目可憎。因此,与人相交,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看其有无趣味,尤其有无高雅的趣味。有人好养狗宠猫,甚至玩蛇耍猴,趣味有之,可那气味和麻烦让人受不了。我爱石头,培养石趣,就无养宠物之弊。石头不会掉毛,也不随意撒尿,更不乱叫。不过,与许多石友不同,我的石趣重在一个“拾”字。与花重金购石者不同,我更愿自己去捡——在河床、大山、海滩甚至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