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版语文试卷
(2018-12-15 00:09:10)现代文阅读
来源:2018年百校联盟高中名校名师原创预测卷(第六模拟)浙江版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问题。
夜半歌声
吴佳骏
我的出生地,位于重庆西部一个偏僻小镇的山坡上。镇名叫“雀舌镇”,村名叫“黄杨村”,皆响亮而刚硬。若站在坡顶俯瞰,整个村子就像躺在一个巨型的摇篮里。篮中除装着茅屋和泥土外,还有树木、花草,牛羊和猫狗,白天的太阳,以及夜晚的繁星和月亮……
幼时,清晨或黄昏,邀约几个小伙伴去坡上割草,迎面吹来的,是故乡的风。特别是冬天,风带着利刃从我们脸上刮过,仿佛手上紧握的割草刀划破手指的感觉,这丝毫不亚于饥饿之于我们正在发育的身体的刺激。那种看不见的痛,就像一颗生锈的铁钉,锥在人一生的记忆里,想忘都忘不掉。
等背篼割满草,倘若太阳还没有完全升高,或者红日尚未完全落山,我们就会躺在坡地的草坪上胡思乱想。想得最多的,是山外的世界。大家都想知道山的外面是什么。有孩子说,山的外面有糖果;也有孩子说,山的外面有汽车;还有孩子说,山的外面什么都有,要啥有啥……
及至成年,这些被大山困住的孩子,终于有了逃离故乡的体力和勇气。他们想尽各种办法,以各种方式逃离了禁锢自己的“摇篮”。他们喜出望外,兴奋异常。尽管,他们被连根拔起的“根须”上还滴着淋淋的鲜血。
多年之后,当一代又一代远离故乡的游子,在外面经历了流浪之苦,被生活锻打得身心俱疲的时候,他们才重又回过头来,眺望曾经割草的地方——那个被山水环绕的偏僻之地,企图借它的一块草坪来歇歇脚,疗疗伤。
可没想到的是,故乡却再也回不去了。
逃亡和回归所付出的代价历来就是等同的。
当下的乡村,就像一场灾难过后的“废墟”,空荡荡的。残砖断瓦随处可见,一座座房檐挂满蛛网,台阶爬满青苔的屋子,总是柴门紧扣,缺乏一股子生气。尤其到了夜间,夜幕笼罩下的村庄死一般寂静。风从远处吹来,有一种荒寒的阴冷。就连天上的星辉和月色,似乎也比过去暗淡了不少。他们很难再看到夏夜里金黄的稻浪,也不再能够听得到稻田里响彻乡间的蛙声。
如果你是一个离乡太久的人,偶尔回到乡下,并在乡下过夜,你一定会早早蜷缩在床上,裹紧被子,把自己藏起来。不然,你会背脊发麻,像是有毛虫蠕动般瘆得慌。甚至,被巨大的寂静吓得魂飞魄散。
曾经熟悉的一切,统统变得陌生起来。
那些烙着你脚印的,长长的,弯曲的山间小路,早已被过膝的茅草覆盖;那些你捉过蚂蚱,逮过瓢虫,捕过蝴蝶的良田,已经成了荒野林地;那些你光着屁股游过泳,追赶过鸭子,摸过鱼,并被里面的贝壳划破过脚掌的池塘,也早已干枯。曾经那波光潋滟的池面,也随同记忆一道,消失在时间的深处。
我每次从乡间的坡坡岭岭上走过,都要鼓足绝对的勇气。我担心自己会迷路,走着走着,就走到外太空去了。我也担心野鸡乱飞,黄鼠乱窜的深深岩缝里,会突然冒出一头猛兽,朝我狂扑过来,要了我的命。因此,有时我会一边走一边靠唱歌来为自己壮胆。
但在城里生活久了,我的喉咙已经灌满了灰尘和汽车尾气,这导致我的嗓音出现嘶哑。越唱底气越不足,越唱心越虚,反而担心把野兽给引来了。
于是,我只能在心底里唱,默默地唱,直唱得涕泪四流。
还有比我胆子更小的人吗?
村里的吴国华在老伴去世后,每天夜里,他都要在屋子里放声高唱。他的歌声飘得很远,仿佛整个黄杨村都在接受他歌声的洗礼。我每次回村,都能听到吴国华响亮的歌唱。但我听不懂他到底唱的是什么,他唱的歌都没有歌词,只有一些旋律。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时而似山洪暴发,时而似溪流潺潺。我曾问过吴国华歌唱的具体内容。吴国华说,他唱的是一支古老的歌曲。活着的人听不懂,但那些死去的人能听懂。而且,村里那些树和草,泥土和大地,空气和水分也能听懂。
这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歌呢?
吴国华到死都没有说出秘密。
(选自吴佳骏《雀舌黄杨》,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把村子比喻为“摇篮”,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个“摇篮”具有怎样的特性。
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故乡为什么“再也回不去了”?
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吴国华的歌“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歌呢”?请结合文章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