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佳骏散文创作的姿态和立场

(2017-08-01 16:55:43)
人民性:吴佳骏散文创作的姿态和立场
  王 冰(鲁迅文学院教师)
  如果谈到当下散文创作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家国情怀的普遍丧失,当个体主义的同质化成为一种普遍的写作倾向,且被广泛地强调与复制之后,中国散文也只能在个体的情绪中长期徘徊了,这必然会造成中国文学精神的集体退守。在这样的视角下去观察吴佳骏的散文创作,看他是如何以人民性作为自己创作的姿态和立场的,无疑会给更多的年轻作者一种精神和写作上的启示。
  吴佳骏是80后的年轻作家,也是当下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创作刻苦努力,作品渐趋深刻丰厚,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在于他作为一名作家在主体性上所秉持的人民性选择。我们知道,别林斯基所提出的历史性、主体性、人民性的文学实践观,至今依然在我们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吴佳骏的创作也是强调和强化了这样的因素的,他写自己周围的人的生存困境,把对人的理解放在一个具体的场域中来写,通过对生活场景的忠实描绘,将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结合在了一起,实现着自己写作的终极指向——散文写作的人民性。
  众所周知,人民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于是佳骏的散文更多对准的是生活在他周围的那些人,这些人有“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的父亲;有“死亡也需要尊严”的奶奶;有只有一条流浪狗始终陪伴在身边,却终于死去的智障女孩;有命运多舛的晓荷;有“大儿子在福建打工,二儿子在广东打工”,却始终没人陪伴的张大爷;有身体残疾却始终挣扎着要活下去,却最终自杀几次才成功的小海;有“残院之内黄昏之后”的敬老院那些诸位风烛残年、被人遗弃的一群老人;有那个“热爱生活”,相信“生活必定会给予他厚实的回报”,却最终出家的L君;有被自己“视作了我的母亲”的张巧玲;有“没能活过这个秋天”的c君;也有自己的父亲、母亲,自己的叔父,更有“在旱灾和水灾的双重煎熬中顽强地活着”的“村人们”,等等。这是佳骏生活的周围人群,是人民的某一个分子,更是佳骏散文写作的重点。佳骏作为一个敢于正视现实,较为了解社会生活的有才能的作家,他总是试图在展示百姓悲辛遭遇的某些方面,用自己的文章唱出反映民生疾苦的深沉歌声,这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传统,也是佳骏散文最为显著的特色。其中,佳骏不是一个同情者,也不算是一个请命者,他并不要对谁大施挞伐,也并不将苦难引向暴力,他只是进入体验与展示,他只是把自己放在里面,与这些人交缠在一起,难解难分,他是在散文中与自己交锋,悲泣了。但就是这些,使得佳骏的散文触及到了当下社会某个角落的真实生存状况,这是一个作家必须担当的使命。
  吴佳骏的这种散文创作,应该得益于他一贯秉持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如此,不用刻意地去寻找,他就能获取自己散文写作的方向,这个方向又使得他一下子就能将自己的散文创作定位于人民性的写作。在吴佳骏散文中所反映和表现出来的人与事,都是在国家的大框架内生活在这篇土地上的人,比如他写了作为赤脚医生的父亲和作为自己乡亲的一群病人;写了父亲面临的能否行医的问题;写了这些常年生活在穷山恶水,交通闭塞之地的农民,他们到哪里去看病,能有多少钱看得起病?写了那些“蹲在村头池塘边晒太阳,伛偻的身影倒映在水中”的留守老人们,有谁关心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生死?写了那些“一个人拄根木棍,戴个草帽,站在通往村外的那条山路上向远方眺望”的父亲们或母亲们,他们看到了出现在村口的儿女了吗?吴佳骏的作品之所以具有感染力,能够取得震撼人心的强烈的效果,他所依靠的不单是自己散文创作的技巧,依靠的更多是他对于世道人心的深刻体悟、把握和抒写。
  既然国家里最大的内容是民众,那么民众的生活,人民的的悲欢才应该是文学家真正要关心和抒写的。于是,吴佳骏的散文更多观照的是中国那一小部分贫民人群的苦难人生,对此,佳骏却并不对产生这种苦难的原因加以追究和批判,就如同唐代白居易,“非求工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才是一个负责任的作家应有的。记得李梦阳对此也谈到,“夫途巷蠢蠢之夫,固无文也。乃其讴也,咢也,呻也,吟也,行呫而坐歌,食咄而寤嗟,此唱而彼和,无不有比焉兴焉,无非其情焉,斯足以观义矣”,这才是一个作家要去面对,去熟悉,去描绘和呈现的;鲁迅强调劳苦大众的文学,也都是在强调国家中最大体量的人民性内容,这是需要当下的文学创作者所要清楚和去实践的,吴佳骏的散文无疑是这一文学传统的继承者。
  吴佳骏虽然是写了一个个个体化的人,却让这些人物在共同的境遇中实现了一种文学写作所形成的共性的融合,最终构成了一个典型化的人群,这使得吴佳骏的散文创作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推而广之,在当下这个社会价值转型和文学叙事话语转型的大环境中,文学的“人民性”应该重新成为中国作家这个群体回归的价值定位,只有对于人民有了更多的发现和关注,一个作家才能在中国古已有之的家国情怀,在人类的普世情怀两个层面上实现新的突破,在写作中用人民性的形式和人民性的内容,实现文学的终极价值。
  因此,吴佳骏散文创作中对于人民性的重建,使得他的散文创作具有了天然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文学的浅薄而狭隘的文学观念,从而使自己的写作成为了一种宏阔和深刻的艺术实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