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副刊•戏台双凤

标签:
文化 |
吴佳骏
黄杨村原来有座戏台子,现在坍塌了,只剩几根柱子和一层楼面,像血肉风干后的一具残髅。
过去,戏台上是很风光的,逢年过节,或有重要的活动,诸如祭祀先祖,祈雨求福,村民都要来此听戏。一阵开场锣鼓之后,二胡拉响,唢呐高奏,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场;百味人生,嬉笑怒骂,歌哭悲欢,生离死别,皆在此戏台上演绎。
一个村庄也就活了,有了几分生气。
村中有对老姐妹,姐姐叫冬雪,妹妹叫夏花,唱戏堪称一绝,是村民心中真正的“角儿”。别看她们都已年过花甲,只要朱唇轻启,水袖婉转,便能引来百鸟朝凤。其唱腔之清脆、舒缓,犹如梨花带雨,春阳耀波,听者无不如痴如醉,忘乎所以。
据说,姐妹俩都不是本村人,只因年幼时,跟随一个戏班来此地卖艺,走散了,流落到此,被一户好心人收养。收养者家有一子,名叫龙泉,年龄与她们相仿。三人青梅竹马,同甘共苦,视同己出。每天早晚,冬雪和夏花都要跑到山坡顶上吊嗓子,龙泉也跟着去,坐在草地上,静静地聆听。时间长了,三人都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姐妹俩同时喜欢上了龙泉;而龙泉也同时喜欢上了冬雪和夏花。
姐妹俩互相谦让,意欲成全对方,这让龙泉十分为难。让来让去,冬雪和夏花终身未嫁。龙泉呢,也被姐妹俩的深情厚谊所感动,终身未娶。三人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仍以兄妹相称。
只是,他们私下有个约定,每年龙泉生日当天,冬雪和夏花要为他唱一台戏。起初,听戏者只有龙泉一人,戏里戏外满是浓情蜜意。后来,或许是村里人觉得龙泉一个人听戏太孤单,也太奢华,便跑来捧场,凑热闹。一来,就被姐妹俩的声音征服了。这样,龙泉的生日,自然就演变成了一个乡村的节日。村里人还给节日起了个名字:“鹊桥日”。说也凑巧,龙泉的生日,正好是民间七巧节的头一天。于是,他们便把两个节日一起庆祝了。
冬雪和夏花每年所唱的内容都一样,没什么变化,但龙泉就是百听不厌,村民们也百听不厌。每听一次,龙泉都泪眼婆娑,惹得其他听众也跟着掉泪,场面很是感人。
同一台戏,就这样唱老了三个人。
多年前,冬雪突发脑溢血,死在戏台上。龙泉和夏花悲痛欲绝。一对惺惺相惜的百灵鸟走掉一只,唱戏的声音由此暗淡了,整个戏台仿佛塌了半边。
也是从那时起,村里再没人去听戏了,统统躲在家里看电视,打麻将。他们已经没有了听戏的时间和心境。但夏花仍每年坚持为龙泉唱戏,龙泉也一场不落,穿着干净的衣服,端庄地坐在戏台下,像曾经坐在山坡的草地上,聆听姐妹俩天籁般的动人之声。
这戏声中的含义,惟有龙泉能懂。
可某一天,夏花这只百灵鸟也飞走了,去了另一个世界,找她的姐姐冬雪去了。她俩生要同林,死要同穴。
夏花走后,村庄彻底沉寂了,再也听不到唱戏的声音。但孤独的龙泉,听戏的习惯仍没改。一到他生日那天,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便早早地端张板凳,坐到戏台下,像过去那样,听得如痴如醉,热泪滂沱。仿佛冬雪和夏花这两只百灵鸟,还在他的耳际鸣唱,叫声能把他的灵魂牵跑。
尽管,龙泉面对的戏台,早已是一片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