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文。载《贵州民族报》

(2015-01-18 14:44:42)
小文。载《贵州民族报》
古镇之魂
吴佳骏

长长的青石巷道,像一条褪了色的麻质飘带,遗落在安居古镇的肩膀上。或许是受到风的拨弄,飘带打了结。每一个结上,都坠着一个历史名词——引凤门、后河沟、会龙桥、火神庙街、万寿宫……

巷道上人不多,大都是些本地居民。素颜布衣,散漫无拘,一派闲适自得模样。清晨的光线有些暗淡,朦胧中极像印象派画家的画作。加之天空飘着濛濛细雨,愈加显得诗情画意。

巷道的一个拐角处,蹲着一个老人在“补锅”。老者已年近古稀,额头上的皱纹没能掩藏住岁月的秘密。他一袭蓝布长衫,很有民国范儿。煤炉里的火舌熊熊燃烧,把老人的脸舔得通红,其目光死死盯住那勺烧化的铁水。旁边的那口柴锅千疮百孔。我问老人:你干这行多长时间了?老人说:一辈子就靠这手艺吃饭?我问:现在还有人找你补锅吗?老人说:没了,现在的人都用电饭煲。事后我才搞清楚,原来是当地政府专门花钱,雇老人到古镇来做“补锅表演”的。起初老人不同意,他热爱补锅这门手艺,不愿自己干了一辈子的行当,最终却要沦落到“耍把式”的地步。镇政府派人反复做他的思想工作,说请他出山,并非是为吸引看客,而是希望能让补锅这门传统手艺留在更多人的记忆里。老人思来想去,答应了——但老人不会想到,柴锅上的疮孔容易修补,倘若历史的疮孔、文化的疮孔需要修补,怕不是他这个迟暮者所能为之的吧!

随行的诗人李钢是个摄影爱好者,在经过补锅老人身旁时,他拉住我,让我给他撑住伞,迅速掏出相机从不同角度给老人拍了几张照片。随后,他一路上都在翻看那几张片子,表情透露出一个诗人才有的深刻和悲悯。

雨住了,石板上能照见人影子。我步履款款,东瞅瞅,西望望,像一个浪迹天涯多年的游子,在面对故乡的褐色院落,和爬满了青苔的墙壁,寻找丢失已久的记忆。唏嘘慨叹间,偶一抬头,看见右侧的木质门框内,立着一个少女,正在梳妆打扮。乌黑长发遮住了大半边脸颊,我盯住她看了很久,看得自己都羞涩了,脸上出现了“朝霞”。正欲转身,少女却猛然发现了我,梳妆的双手立刻显得不自然起来,脸上一片红云。瞬间,她朝我笑了一下,转身闪回房里去了。一整天,我都怀疑是否撞见了《诗经·卫风·硕人》里描写过的那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女子。在如今这个时代,若要找一个靓丽的女子不难,可要找一个懂得羞涩的女子却不易。

我喜欢矜持的女子,就像我喜欢矜持的古镇。

现在的古镇都太喧闹了,铜臭味太重,有些刺鼻。名气越大的,越被那些看不见的利益之手所蹂躏。就像你仰慕一个女子,敬重她的名节、气质和风韵,可当你千里迢迢,慕名前去瞻仰其真容时,你眼里看到的,却是一个脸上被强行整容后涂抹得姹紫嫣红,两枚耳盘边沿排列着如衬衫纽扣那样的耳钉,十根指头上戴着七个或八个金戒子,正端着碗南瓜饭骂街的女人。那种深深的失落感和绝望感,足可让一个人毙命。

矜持是一种美,一种传统之美。传统之美总是使人平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