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的非虚构与审美性

(2013-06-24 08:37:10)
注:该文根据在“首届非虚构写作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散文的非虚构与审美特性

吴佳骏

对于散文这种文体而言,它本身即具有非虚构性质。但万没想到的是,近些年来,经有关人士把这一特质进行强调和放大以后,居然会产生那么大的反响。以致于很多写散文的作家都趋之若鹜,并迅速在散文界涌起一股新的写作潮流。

我想,之所以如此,大概是由于对“非虚构写作”的提倡,使当代的一些散文作家,从书斋走向了现实社会,走向了大地深处。使习惯了靠“想象性”和“经验性”的写作,变成了“介入式”的写作。以社会调查和追踪记录的方式,来暴露当下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这种把触须伸向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的做法,使得作家们写出的文字,不再是无关痛痒的,很自我的,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气息,充满了来自大地上的温度和湿度。这种现场感极强的文字,它不再是凌空虚蹈的,像羽毛一样飘在空中,而是面向泥土的,接地气的,有血有肉的。所以,这样的文本,无疑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参照,很能够唤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这或许是“非虚构写作”的最大价值和意义所在。

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都在过分强调“非虚构写作”的时候,会不会把散文又带向另一个极端呢,从而模糊了散文的文体边界,削弱了散文的文体意识。

最近几年里,凡是出版的几部影响比较大的非虚构散文书籍,我大都找来读过,但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我的鉴赏水平太低,当我在读其中某些作品的时候,丝毫感觉不到一种文学本身所带来的享受,我在这些书里所看到的,大多只是一种生活实录。这种实录,在很多新闻报道里也能看到。这些书里所反映的一些现实问题,并不比《南方周末》上的某些报道深刻多少。同时,我在阅读的时候,感觉书里的语言非常枯燥,叙事也较为琐碎,以致于我好多次拿起书又放下,始终提不起兴致将一本书彻底读完。

当然,我从不怀疑这些书的作者,他们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但问题是,我从他们的非虚构散文里,看到了当下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也看到了一个作家的社会担当和人文关怀,但唯一没有看到的,是“文学理想”。换句话说,我看到了生活现实,却没有看到文学现实。没有看到把现实生活上升到审美层面的观照。文学不止是历史和生活史,更应该是心灵史。

评价一篇作品是不是好作品,文学性肯定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社会性和思想性,以及道德倾向等等。如果一篇散文,内容再丰富,失去了“散文审美性”后,它到底还能不能被称作散文。

倘若我们的散文作家都把作品写成这样,那么,散文跟新闻,甚至跟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又怎么区分呢?这是我对“非虚构写作”的担忧。

载《长春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长白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