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约稿 命题千字文

(2012-04-23 21:19:26)
标签:

杂谈

在荣昌路孔镇的一个下午

吴佳骏

那个下午,有风,从远处吹来。仿佛来自于明朝。

我站在古镇巷子的石梯子上——那上面布满了岁月的风霜和历史的尘埃。石梯一级一级蜿蜒向上延伸,好似古代仕女遗落在民间的腰带,有了些幽怨的成分。石梯两边,古朴、暗淡的木式结构的房屋,错落有致。单从它那还未完全褪色的木柱上看,曾经的华美可窥一斑。其中,有一座“赵家祠堂”,还依稀透露出过去年代的气派和恢弘。说不定,那青黛色的砖墙上,还残留着这家女主人当年留下的手印呢!

走进祠堂,扑面皆幽静。抬头望天窗,满目尽是白云苍狗。不知在这样的高墙里生活,人会不会寂寞。正这样想着,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南唐李后主词句里“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境。其实,深院锁住的,又岂止是清秋呢?怕还有红尘世事,以及无数寂寞的心吧!只是,春秋更迭,物是人非。如今的祠堂已不复昔日的生机,惟空余下如我者过客般的愁绪和遐思。

时间的无情,谁又能抵挡得住呢?

繁华与奢靡,爱与恨,都不过如梦幻泡影。

绕过祠堂,继续朝前走。一座“湖广会馆”赫然在目。从它内里设置的戏台看,曾经的风流烟花弥漫。人类迁徙的历史,真是波澜壮阔,且充满大苦痛!当年,那一批批从湖广背井离乡,浩浩荡荡填补四川的人,他们的内心该忍受着怎样的煎熬呢?“湖广会馆”是他们在异乡重新建造的一个 “精神栖息地”和 “灵魂避难所”。

路孔镇的历史,因有“湖广会馆”而厚重了许多。

巷道两侧,是贩卖各种东西的小贩。他们的表情里,有一种淡定和安静。这或许是路孔现在还没有被外界干预和打扰的缘故。我真希望这种原始的质朴不要被无所不能的商业铁手所蹂躏,让人间还能保留一点“净土”。

三三两两的孩童在巷子里窜来窜去,在寻找童年的梦想和记忆,欢声笑语洒落一地。这些孩子是幸福的,他们出生在这个小镇,他们的人生也一定多了一种自然和淳朴。

我在街边买了一个“叶儿粑”,入口,滑而不腻,黏软香甜。停留在舌苔上的,是来自民间的味道。借助这种味道的提示,我仿佛打开了深藏久远的童年密码——那种亲切的、虽然贫穷却不乏温馨的生活。

在路孔小镇,一个“叶儿粑”,激活了我的童年情感和印象。

从小巷出去,便是溪水潺潺的濑溪河。临河一架水车缓慢地转动。水车是另一种时间。缓和慢,是路孔小镇的生活节奏。河面上浮满水草,鱼儿在草下嬉戏。河的对面,几个垂钓者气定神闲,不知是在钓鱼,还是在钓时间。河岸边的几块油菜地,在风的吹动下,轻轻摆动,摇碎一地金黄。几只小舟停靠岸边,竹制的雨棚似一把大伞,遮住棚中的打鱼人和打鱼人的梦。古桥上,走着几个农人,或挑着担子,或背着背篓。远远看去,似一副天然的素描。气韵生动,惟妙惟肖。真是小桥,流水,人家;透出静谧,祥和,干净。

黄昏来临,我不得不披着暮色离开。再次从巷子的石梯走过,我的耳朵隐隐听到一种声音——清脆,如水滴,从历史深处传来——那是曾傲和尚①遗落的木鱼声。

我喜欢这种声音。禅的声音。

 

注释:①古镇得名来源于一段民间传说,相传明朝有位叫曾傲的和尚,云游到此,见河对岸一带风景宜人,适于修身养性,决定在此建座寺庙。发觉坡边有六个石孔,似与河中相通,便往石孔倒入糠壳一试,不久糠壳果然从河中冒出,于是就把这里叫作“六孔河”,后来又喊做“路孔河”。路孔场、路孔乡、路孔镇也因此得名。2002年被评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