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作谈

(2008-08-27 10:07:01)
标签:

杂谈

灼烫的光焰与守望的图腾

 

  吴佳骏

 

    五月,我从浮喧的城市回到了我的出生地——一个飘着麦香,混杂着牛粪与泥土味的村庄。时下正值麦收时节,我故乡的人们几乎全家老少集体上阵,头顶当空烈日,脚踩焦黄厚土,女人挽袖扎衣,男人赤膊光膀,穿梭在密集而金灿的麦林丛中,挥镰抢收,忘我而投入,收获着令他们身心激荡的幸福与焦楚,像一群群信徒在为自己的信仰付出艰苦卓绝的牺牲。

我的记忆又一次被这种原生态的镜像激活,它引领我重新走进了童年生活的迷宫,感受着“麦子”这个词汇所赋予我的心灵温情与生存感喟。当我再次看见年过半百的父母在麦田里割麦的卑微身姿,目睹挂在土墙上的镰刀——那曾被我的手握过,现在并且将来还将被我父母的手继续握下去的木柄,发出幽蓝的光芒。我好似看见了它在向我暗示某种秘密,并试图凭借我手中的笔去呈现这个秘密所包含的全部内核——一段过往的历史,精神的寄托与守望,命运的承载与挣扎,血脉中流淌的元素与能量……于是乎,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在一个僻静的乡村,伴着一只蜡烛冥黄的光焰,我写出了散文《麦粒的重量》。

整个写作过程充满了历险和苦闷。我试图透过“麦粒”的表象去探究潜藏在其背后的某些东西,这些东西就像麦芒一样刺痛着我的心脏,使我几次停下笔来,逃出陋舍以缓气喘。我并非在宣扬一种苦难,或有意夸大麦粒的隐喻。而是在阐释一种关系,一种人与物的依附关系。

在写作当中,“麦粒”就像我身上的一块胎记,指领着我笔的走向,它让我重拾了流失的许多画面,比如母亲面对被霉雨糟蹋后的麦子时的泪水,麦客的劳动场景,那个厮守麦田的老人。同时,麦子还激发了我对更深层次的某些问题的追问——麦子为什么会被如许多的人记取或怀念?为什么又会成为众多文艺作品的意象或主题?它到底内含着怎样强大的力量?如若说回乡偶遇农人收麦是促使我写作该文的动机,那么,这一连串的追问则无疑是坚定我写完该文的力量之源。前者是初衷,后者是信念;前者成就了该文的肉躯,后者铸造了该文的灵魂。

但遗憾的是,当我追问愈切,疑问却愈深,直到整篇文章写完,却发现所有的问题不但未得解答,反而越问越迷糊。不知道这又可否叫“麦粒的重量”呢?

我想,只要这篇文章不会受到读者诟病,便是对我的安慰了。如果有人在读完该文后,还能勾起内心对麦粒的某些缅怀与思考,那即是我莫大的幸运与福祉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选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