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博士、湖北经济学院教授评我散文

(2008-01-21 15:18:33)
标签:

杂谈

    作品争鸣好事否?坏事否?姑且不论,这篇文章发表在《文学教育》07年11期上,最近才给我寄来样刊。该刊对我发表于《红岩》文学双月刊上的一篇散文作了转载和评论,评论有褒有贬,写评论的作者署名为金立群(文学博士、湖北经济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我不认识该先生,他的评论观点一部分有我创作这篇散文时的构思与立意,有一部分观点却不是我写作此文的意义和目的。或许,这就叫见仁见智吧,留下备存。

评吴佳骏的《风吹在贴着纸的墙上》

金立群

    这篇散文让我想起契诃夫的一系列写小人物的小说。那些小说写尽了小人物所遭受的冷酷境遇,说透了他们和所谓主流社会相隔绝的生存状态。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你读了这些作品,会有一种感同身受,那绝不是思想者居高临下的同情、悲悯,而是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的心灵的交流。从题材上来看,这篇散文也是以社会小人物为书写对象,但是其中的技巧,韵味已经和那个年代有了很大的不同。
  首先的不同是散文的意象更晦涩——风吹在贴着纸的墙上——这个全篇散文的核心意象显然不够明朗。“风在做一件善事”,风对纸张的翻弄和一双双手一双双眼神对纸张的翻弄交织在一起,这样一个意象的背后包含了更为复杂的生活场景。它本身的意味究竟是反讽还是同情,是温馨还是冷漠,均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第二个不同是大量的内心独白显现出的种种陌生化的感受。尽管叙述者本身正是小人物中的一分子,但他显然已经超越了契诃夫时代小人物的单纯,而拥有异常曲折、晦暗的心灵感受系统。陌生化的运用在这篇散文中非常突出——“我慢慢地走入看墙人群的中间,我们彼此沉默,像墙上贴的纸,苍白,隔着距离”、“仍旧有风从城市的中心或边沿吹来,停在一面墙上。那墙上的纸越贴越多,墙下站着的人也越来越多。人的面孔不断在变,纸上的内容也不断在更新”——诸如此类的描写赋予了那堵普通的贴满招工信息的墙超越工具之上的意义,让我们感受到了它所具备的那种神秘而又能主宰人们命运的能量。它冷酷,同时又充满了希望;它散发些许的温暖,同时是控制的权利中心。

这两个不同或许体现了时代的变化:比如现在的小人物文化层次提高了,因此心灵更加复杂,感受也更加丰富;又比如文学的风气、时尚也有了变化,将简单的事情说复杂以显出特别的意味,才能体现文学对现实的穿透和超越。我认同这篇散文对此所做的努力——努力表现现代社会小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内心世界已经和契诃夫的时代大不相同了。从这篇散文的陌生化中,我们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绝、冷漠——它和契诃夫时代的隔绝、冷漠不同之处在于它并非不同阶级之间的隔绝、冷漠,而是同样阶级、同样境遇的每一个人之间的隔绝、冷漠,是更为彻底的隔绝、冷漠。

叙述者以一个思想者的身份试图穿透下层世界。下层世界里为了生存,有时或许互斗,有时也会携手;生存让人们成为对手,也成为可以互相倾听交流的朋友。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简单而随意,彼此依靠的温暖和互相敌视的冷淡皆毫不矫情的全部写在脸上:“这时,我发现屋子里坐着的其他人都冷漠地盯着我,目露凶光,充满仇视”——这是作者写的一个招供场景,或许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里坐的应聘者都有着优雅的微笑,但是我却觉得那里会更让人在寒冷之余兼有恶心。

叙述者,一个会思想的知识分子混迹于下层社会中,写出了种种实际上是上流、主流社会的种种异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