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教育缺失导致消费误区
(2008-07-14 02:30:14)
标签:
爱在中国行食品安全安全教育缺失大连市农绍庄教授杂谈 |
中国消费者报 张
恒 【2004-06-25 08:50:46】 6月19日,大连商场步行街上人头攒动;摆放着用硫磺熏制的黄花菜、用泥土煤渣制做的假海参等伪劣食品展台前被围得水泄不通,在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目光注视下,大连首批3·15食品专家志愿者讲得口干舌燥……这是在6月19、20日举行的大连市首届“远离伪劣食品 树立诚信品牌”大型食品安全宣传咨询服务活动现场,记者见到的场景。 据不完全统计,为期两天的食品安全宣传咨询服务活动,吸引了15万人次消费者争相参与。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令人欣慰,但这高涨的热情,也折射出公众食品消费信心受到影响、消费知识和食品教育欠缺的现状。大连轻工业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著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家农绍庄教授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深感忧虑。他说,食品安全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生产、流通、市场等各环节的监管,同样也离不开公众的食品安全素养和防范意识。 长期以来,人们一提到食品安全,想到的往往是厂家自律和标准、各监管环节的体制机制健全和有效监控,而恰恰忽视了食品安全教育。农绍庄说,实际上,食品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有1/3以上的人得过食源性疾病。而我国人数更多,这源于消费者吃了不干净或受过污染的食品所致。目前,受技术及经济等手段的制约,单纯依靠监管不可能完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这样,公众的食品安全素养和防范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了解,在一些诸如美国、法国、瑞典等发达国家,食品卫生和安全课程已列入国民普教体系。而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大连市的消费者在获得食品安全知识渠道上,主要还是相关部门不定期的宣传咨询活动、报刊电视等媒体的零星介绍、社区宣传板与海报等。这些零散缺乏系统性的知识,显然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因此才会出现活动中火爆的场面。 农绍庄说,食品安全教育的缺失,导致许多市民存在消费误区:一是只图便宜,缺乏防范意识;二是过度紧张,食品消费信心易受打击,出现食品恐慌。 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邹伟博士也认为:由于食品安全消费教育滞后,导致一些消费存在误区。如,所有食品只要有添加剂就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吃蔬菜越新鲜越光亮越好,面粉越白越好等模糊观念,在不少消费者的食品消费观念中很有市场。 在活动现场,记者就“是鲜亮完整的菜好,还是有虫眼的菜好”这一问题,对8位消费者进行了随机调查,有7人都回答:当然是完整的菜好。农绍庄说,这种判断并不准确,蔬菜的鲜亮完整并不是判断其安全性的有效标准。他认为,消费者掌握了系统的食品安全知识后,常见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避免,这也有助于人们以科学、合理、客观的心态看待食品安全问题。那么,该怎样进行公众的食品安全教育?农绍庄建议,卫生部门农业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联合设立一个机构,不定期地将食品方面的法规、抽检报告等在大众媒体上广泛发布,同时,各级消协、食品质量等方面的行业组织,应结合各地实际,深入社会开展食品安全教育,中小学也应将食品安全纳入教育体系中,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食品安全教育网络。 除了公众食品安全素养普遍不高外,我国的食品安全专业教育也严重滞后。农绍庄介绍说,我国高校去年才开始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连轻工业学院今年秋季首次招收该专业学生。而相应的专业在一些发达国家都有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历史了。 据了解,在我国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里,人员专业背景主要是工学、农学、医学和法学。农绍庄说,就知识结构而言,这显然不合理,缺乏对食品制造全过程的系统了解,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食品监管的效力。另一方面,全国现在开设食品专业的大学只有四十几所,与食品工业这一全球最大行业的地位相比,显然不能适应,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领域的食品安全。 |
后一篇:酸菜本无害 腌制方法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