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州诗选21

(2007-06-21 23:12:43)
标签:

李刚太崔立华编

吕履恒

双洎河

石窟寺

景日昣

刘青藜

陈鹏年

顾嗣立

牛口峪

许勉燉

分类: 郑州诗选
 

子产祠

吕履恒①

故国存遗爱,空山一古祠。

野外碧天远,林间春日迟。

  君子能博物②,诸侯赖有辞。

  东偏旧属邑,伏腊③自当时。

—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引《梦月岩集》

[注释]

    ①吕履恒(1649~?),清诗人。字元素,号月岩,又号坦庵。河南新安人。吕谦恒兄。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授宁乡知县。四十二年由青城知县行取湖广道御史,官至户部侍郎。著有《冶古堂文集》、《梦月岩诗集》、《梦月岩词》及《洛神庙》传奇。

    ②博物,知识广博。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年》:“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重贿之。”

    ③伏腊,古代的两个节日,夏祭叫伏,冬祭叫腊,合称伏腊。

  

大隗山

吕履恒

  轩皇问道处①,岩壑旧峥嵘。

向夕山光合,高天云气生。

  鼎湖龙未下,嶰谷②凤初鸣。

渺矣神仙迹,徒劳汉武情。

—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引《梦月岩集》

[注释]

    ①问道处:指大隗山,典出《庄子"徐无鬼》,言黄帝到具茨山向大隗问治理天下之道。

    ②嶰谷:传说昆仑山北之谷名嶰谷。相传黄帝命伶伦取嶰谷之竹谐凤鸟之鸣以定十二律。

 

 双洎河①

吕履恒

双洎河滨带石田,霜清水落响秋烟。

独怜鸿雁孤城影,却羡登临九月天。

楚客渔盐通野市,吴姬庖湢在江船。

渔灯社鼓新来盛,父老犹传集凤年。

—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引《梦月岩集》

[注释]

    ①双洎河: 洧水发源于登封阳城山,溱水发源于密县白寨乡鸡络坞,二水于新郑、密县交界处的交流寨南汇合后称双洎河。东西流经密县、新郑,至高辛庄流入长葛县境,干流长84公里,河床宽30~500米,郑州境内长35.5公里,流域面积1357平方公里。它最大洪水3280秒立米,最小流量0.5秒立米,正常流量2秒立米,主要支流有泽河、洪河、寺沟河、黄水河、莲河、杨家河、梨河、柳河、高路河、梅河等。

  

汜水道中

吕履恒

  岩邑随陵谷,凄凉郑虢①间。

  地连牛口峪②,天压虎牢关。

驿路全浸水,城闉半在山。

汜南争战地,惟见鸟飞还。

                          —民国十七年《汜水县志》

[注释]

    ①郑虢:西周此地为东虢国。春秋为郑国。

    ②牛口峪:隋唐时期地名。在今荥阳市区北邙镇秦王寨西北部和高村镇西部。地处古代自板渚(今荥阳市区北邙镇刘沟村北黄河道中)越广武山南行之交通要道,常为兵家所用。唐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与夏王窦建德战于此。《资治通鉴·唐纪五》:“建德果悉众而至,自板渚出牛口置陈(阵)。”即此。

  

黑石关①

吕履恒

巌关东望意萧骚,石立山开见古壕。

  晓树片帆回洛汭②,霜天一雁下成皋。

人家雨后黄沙静,战垒秋空白日高。

底事弃繻犹履蹻,三年重过问村醪。

                        —民国十八年《巩县志》引《梦月岩集》

[注释]

    ①黑石关:古关名,在巩义市区西南3公里。中有洛河,河西岸有邙岭,东岸有黑石山,两山对峙,关以山名,关势雄伟。为巩洛咽喉,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汉李膺、郭泰同舟至此,隋末王世充、李密相持于此。元阔不花等讨燕贴木儿于此。清修筑陇海铁路在此建黑石关铁路大桥。

    ②洛汭:古地域名,亦称什谷,即今巩义沙鱼沟乡洛口村一带,在孝义镇东155公里处,因洛河至此流入黄河而取名。夏朝太康失国,为翌所逐。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左传·昭公元年》载:“天王使刘定公劳赵孟于颍。馆于雒汭。”即此。

  

石窟寺①

吕谦恒②

匹马倦犹往,啼莺声自和。

客来樵径少,松覆涧云多。

奥迹占兴废,孤游寄啸歌。

偶逢田父至,话向北山阿。

—乾隆五十四年《巩县志》引《青要集》

[注释]

    ①石窟寺:在巩县东北9公里大力山下,初建于北魏景明年间(500~503),原名希玄寺,唐代称净土寺,清改石窟寺。北魏宣武帝在此令工匠造窟刻佛,以后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各代相继凿窟造像,形成巍然壮观的石窟群。现存洞窟5个,千佛龛1个,摩崖造像3尊,摩崖造像龛225个,碑刻题记256方,佛像7743尊。18幅“帝后礼佛图”浮雕为我国石窟浮雕艺术中罕见的杰作。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于石窟寺第一窟窟顶白虎崖上建单层亭阁式塔,塔身通高5.3米,平面呈方形,边长2.7米,塔顶呈盔顶形。四角挑檐。塔基高1.5米。

  ②吕谦恒(1653~1728),清诗人。字天益,号涧樵。河南新安人。吕履恒弟。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由编修改御史,转给事中,迁鸿胪、大理,官至光禄寺卿。其诗渊源明七子,而锤炼不足。著有《青要山房诗选》。

  

渡洛水作

蒋  琏①

才出青山郭,还临古渡头。

波声连两岸,幡影洛中流。

  节近安期禊,人登郭泰②舟。

飘然心不系,万象正青幽。

—乾隆五十四年《巩县志》

[注释]

    ①蒋琏:江南常熟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授翰林编修。康熙五十九年(1720)任河南提督学正。

    ②郭泰(128—169):字林宗,太原介休(今山西)人。就成皋屈伯彦学,二年业毕,博通坟籍。游洛阳,名震京师。东汉末为太学生首领,不就官府征召,后归乡里。曾与李膺泛舟黑石渡。

 

 元日发巩县①

汤右曾②

看山四面碧嶙峋,且免车中邑邑人。

残雪未消前度腊,寒梅已带乍回春。

老知时节心情减,闲觉风花景物亲。

二十年来两元日,天门顶上洛河滨

                      —乾隆五十四年《巩县志》引《怀情堂集》

[注释]

    ①诗人自注:丁丑元日舟次白沙得登天门山绝顶。丁丑为1697年。白沙即今巩县孝义镇白沙村。

    ②汤右曾(1656~1722),清诗人。字西厓。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刑科给事中、户部掌印给事中、河南学政、光禄寺卿、太常寺卿、吏部侍郎兼掌院学士。工诗,清远鲜润。著有《怀清堂集》。

  

黑石渡①

汤右曾

               昨从邙山来,今从邙山去。

邙山朽骨万万古,惟有行人朝复暮。

黄金蚀尽白石烂,蝼蚁三泉尚知处。

我来欲酹酒一杯,落日荒荒下前渡。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十六

[注释]

    ①黑石渡:古渡口名,在在巩义市区西南3公里黑石关旁。《明史"地理志》:巩县西南有黑石渡巡检司。《河南府志》:黑石,山名,在巩县西南洛水东,与邙岭夹岸相对如门,洛水出其中,为东西京咽喉,舟车转输,冠盖往来,皆出与此。

  

望 

景日昣①

移榻得面山,烟霞共昏旦。

缥渺飞白云,遥青望不断。

似见谪仙人,骑云度石岸。

我欲往从之,惜无凌风翰。

  吟成梁父词②,云影忽飞散。

—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

[注释]

    ①景日昣(约1658-?),字东旸,号高崖,登封县大冶街人。康熙二十六年中(1687)举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始为高要县令,历任陕西道、山西道监察御史、浙江道监察御史、江南道监察御史、河南道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太仆寺少卿、宗人府府丞、督察院左副都御史,礼部侍郎、户部侍郎,加礼部尚书。后致仕归里,在嵩山南麓叠石溪建别墅居住,从事著述。著有《说嵩》、《嵩崖尊生》、《嵩阳学》、《学制书》、《嵩台随笔》、《嵩岳庙史》、《会善寺志》、《龙潭寺志》及笔记诗文若干卷。《嵩崖尊生》为我国医学珍贵著作。

    ②梁父:亦作梁甫,乐府楚曲调名。诸葛亮曾作《梁父吟》。

  

偶憩张明经雉园即事

顾  汧①

简书申命督驱蝗,触热驰车历井疆。

共识其咨侔禹稷,更期良牧效龚黄。

陇头禾黍沾膏遍,池上葵榴带露瀼。

沐浴升平何力有,偕兹士庶乐羲皇。

 

三驱用命野无蟊,麦积如坻望有秋。

  田畯②嬉游瞻节钺,行厨暂喜驻林丘。

依城卜筑凌千嶂,散步闲吟拟十洲。

遥忆故园风景好,荷亭月落系虚舟。

—清乾隆十三年《郑州志》

[注释]

    ①顾汧,字伊在,号芝岩,吴县(今属江苏)人。康熙(1662—1722)进士,累官河南巡抚。有《凤池园集》。

    ②田畯:周代劝农官。《诗经"豳风"七月》:“饁彼南亩,田畯至喜”。

  

大隗山

石曰琮①

曾受石芝是此山,春风无恙点苔斑。

只今仙人去何处?留得晴岚一洞间。

—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引旧志

[注释]

    ①石曰琮,清新郑知县。字宗玉,号璞公,济南长山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康熙三十七年(1698)任新郑知县,后升羌州知州。

 

 杜少陵墓①

刘青藜②

万里清明节,回头忆北邙。

可怜出巫峡,曾未到襄阳。

  故国三千里,羁魂二十霜③。

蹉跎稷契志,终古恨茫茫。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二

[注释]

  ①杜少陵墓:即杜甫墓,在今巩县康店乡康店村邙岭上。明嘉靖《巩县志》:“杜工部墓在县西南孝义保。”清乾隆五十四年《巩县志》:“杜甫终于耒阳,槁葬之。至元和,其孙始改葬于巩。”民国十八年《巩县志》按:“墓旁有冢二,相传为宗文、宗武墓,在康店岭上。”今墓区为杜甫陵园。

    ②刘青藜(1663-1708),清诗人。字太乙,号啸月,又号卧庐,河南襄城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积学能文,工诗。平生专意于诗,以古乐府一百十五首得名。有《高阳山人集》、《金石继录》。

  ③二十霜:杜甫卒厝岳阳平江。四十三年后的元和八年方归葬故乡,二十年非实指。

  

宋陵①行

刘青藜

前有嵩高后北邙,伊洛纵横盘中央。

青龙掉尾紫金接,天水遗冢纷低昂。

殿宇灰飞松楸尽,残碑断碣横夕阳。

伊昔东都全胜日,朝陵仪制何炜煌。

金吾百里传罢呼,黄麾仗络鼎湖旁。

素衣步入司马门,百官鳞次鸣璆琅。

岁时二仲奠宗正,冬日捧献来嫔嫱。

七世相沿成故事,青城祸起殊凄凉。

怀愍蒙尘琅琊南,翠微不守熊罴亡。

骊山银海九嵕匣,摸金何代无中郎。

神台壆裂特讳词,南山虽锢得无戕。

十二金牌弃两河,护陵刘湛空相偿。

涧水流涸亦偶然,可怜父老夸祯祥。

五国游魂置脑后,含桃那问金粟冈。

转眼崖山飓风起,兰亭真帖尤堪伤。

  冬青树上灵禽飞,法惠②遥祀复何望。

雪晴日暖西京道,昨朝夹马今隋仓。

历历兴亡在眼底,临风三叹独傍惶。

回头却忆陈桥驿,黄袍拥戴日无光。

                    —乾隆五十四年《巩县志》引《高阳山人集》

[注释]

     ①宋陵:即北宋皇陵。位于巩县城西南部,陵区分布在黄土高原漫坡的西村、芝田、孝义、回郭镇一带。北临黄河,南依嵩山,洛水在其北由西向东流过。占地面积约156万平方公里。北宋皇陵的营建,自北宋建国的第三年即乾德元年(963年)开始,先后经160多年。北宋共9个皇帝,除最末的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死于漠北之外,其余七帝均葬于此。另外,赵匡胤于乾德元年将其父赵宏殷迁葬于此,称永安陵。此后又陆续建立了太祖(赵匡胤)永昌陵、太宗(赵光义)永熙陵、真宗(赵恒)永定陵、仁宗(赵祯)永昭陵、英宗(赵曙)永厚陵、神宗(赵顼)永裕陵、哲宗(赵煦)永泰陵,总称七帝八陵。除赵弘殷和杜氏合葬外,另建(同茔而不在同一个墓穴中)皇后陵21座。另有亲王、公主、皇子、皇孙、诸王夫人墓144座,名将勋臣墓7座。近年又发现各帝系子孙墓200余座。

    ②法惠:诗人在文下自注:寺名。

  

登巩县①南城楼

刘青藜

  独上城南百尺楼,山川回合古东周②。

螭碑万笏插龙尾,雉堞千寻跨虎头。

    洛口仓③空余故垒,平津④桥断冷荒洲。

东风杨柳垂垂绿,极目斜阳动客愁。

                    —乾隆五十四年《巩县志》引《高阳山人集》

[注释]

    ①巩县:此处指巩县站街镇老城北之旧城。

    ②东周:战国时期国名,周考王元年(前440)封其弟揭于王城(今河南洛阳),为西周桓公。周显王二年(前367),西周国惠公封其少子名班于巩,称东周国,班为东周国惠公。此国立于下都之东,故号东周国,人称巩伯国。其都城在今巩义市康店镇康店村,大体相当于今巩义市和偃师市所辖范围。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灭于秦。

    ③洛口仓:又名兴洛仓,位于今巩义市孝义镇东北15公里七里铺以东,双槐树村以南高原上,濒临黄河、洛河交汇处。这里地势险要,地层易穿窑。漕运方便。《资治通鉴》载:隋大业二年十月,“置洛口仓于巩县东南高原上,筑仓城周围二十余里,穿三千窑,窑容八千石”。大业十三年,李密、翟让率领瓦岗军攻克洛口仓后,又扩建全城,周四十里。今仓城遗址可辩,有一段城墙,长1000米,宽10米,高3~6米。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沿用隋洛口仓,又名兴洛仓。   

    ④平津:指小平津,为于巩县与孟县交界处的黄河南岸,与孟县隔河相望。

  

广武山中宗人所居曰陈家沟

去年曾一投宿今再过之为题其壁三首

陈鹏年①

买山依广武,奕叶羡吾宗。

拂枕河声近,当檐树影重。

战征传楚汉,质朴见黄农。

未得期深入,东南遍各峰。

 

两至覃怀路,频因水患多。

横流非故道,比屋在颓波。

目极桃花浪,心惊瓠子歌。

我行还相度,遗躅此岩阿。

 

每廑深宫虑,仍烦敕使临。

挽输军国计,饥溺圣人心。

捧土惭何补,回澜力敢任。

揽衣中夜起,遑问二毛侵。

       —民国《河阴文征》

[注释]

    ①陈鹏年(1663~1723),清大臣、诗人。字北溟,号沧州。湖南湘潭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授浙江西安知县,历官山阳知县,海州、江宁、苏州知府,署布政使,出署霸昌道,回京修书,官至河道总督,兼提漕运总督,以清廉著称。卒谥恪勤。其诗颇有关怀民生疾苦之作。著有《沧州诗集》、《道荣堂诗集》、《喝月词》、《历任政略》、《河工条约》等书。

  

青龙山①洞

孙汝工②

携筇信步入山隈,古洞幽深翠柏栽。

路向荒阴留白雪,门临石磴长青苔。

尘封佛像无今昔,游历人踪有去来。

闲觅残碑摹古篆,夕阳欹下几徘徊。

                                   —乾隆五十四年《巩县志》

[注释]

    ①青龙山:在巩义市中部偏南,古称霍山、天陵山。亦曰东西盘龙山,宋时建陵于此之阳,遂得名青龙山。山体呈东南、西北走向,海拔1042米,面积56平方公里,中有后寺河将山分东西青龙山,异山合体,中有数十峰。山中有汉明帝时所建慈云寺,西南数里有宋时诸陵。

②孙汝工,字帝垂,巩县罗庄人。康熙癸巳(1713)恩科举人,任河内教谕九年。精研性理之学,喜作诗,有《东园诗钞》二卷。

  

宋陵①烟雨

孙汝工

八陵相对枕嵩阳,寒雨疏烟晚更伤。

今日郊原惟草碧,当年点检忽衣黄。

莹石飞匣光初暗,蝉咽松门影自凉。

极目兴亡何处诉,赵封山下且傍徨!

                                   —乾隆五十四年《巩县志》

[注释]

    ①宋陵:即北宋皇陵。北宋九帝,除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死于漠北之外,其余七帝均葬于此。另有太祖之父赵宏殷迁葬于此,共八陵。分别是:宣祖永安陵(赵宏殷)、太祖永昌陵(赵匡胤)、太宗永熙陵(赵光义)、真宗永定陵(赵恒)、仁宗永昭陵(赵祯)、英宗永厚陵(赵曙)、神宗永裕陵(赵顼)、哲宗永泰陵(赵煦),总称七帝八陵。

  

石窟寺

焦  侗①

淼淼长川天际来,急流回处寺门开。

洞深萝薜疑无路,境入烟霞别有苔。

殿角山泉常溅雨,壁间石像半侵苔。

逢僧偶借蒲团坐,话到无心万想灰。

                                 —乾隆五十四年《巩县志》

[注释]

    ①焦侗:清巩县焦湾人。乾隆五十四年(1715)《巩县志》载:“侗,增生,年十九,与嵩阳景东旸同受知于学使闽中林公。” “以诗古文辞名,生徒多知名。”

  

永泰寺①

顾嗣立②

公主乘云去,白云满空山。

松风吹秋月,夜夜鸣佩环。

缥缈皇姑塔,隐见非人间。

御寨滴岚翠,池荒草径闲。

宵来小雨过,飞鸟鸣关关。

—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引《秀野草堂集》

[注释]

  ①永泰寺:位于登封县城西北10公里太室山南麓子晋峰下。《嵩书》卷三曰:“北魏正光二年,孝明帝之妹出家为尼,敕为置此。本命明练寺,周武时废。隋开皇中重加修复,又度尼若干人。唐神龙二年更名永泰寺;北周建德二年武帝废佛、道二教,寺废;隋开皇年间恢复原状;唐神龙二年恢复原状;明清以后屡有重修。现存有唐朝所建的永泰寺塔,永泰寺碑、婆罗树等文物。寺后有万公谷,谷中有太子池。

    ②顾嗣立(1665~1722),清诗人。字侠君,号闾邱、秀野。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举人。四十四年至京与修《宋金元明四朝诗选》诸书,五十一年赐进士,改庶吉士,后以散馆选授知县。博学有才名,喜藏书,尤擅五七言古体纪游。辑《元诗选》三集,网罗极富。著有《秀野堂诗集》、《闾丘诗集》、《寒厅诗话》、《昌黎诗集注》、《温飞卿集笺注》。

  

嵩岳寺①

顾嗣立

  孤塔②立空蒙,葱笼影交积。

鸣玉流涓涓,抠衣踏涧石。

初入神觉疲,稍深意始释。

初祖从西归,禅扉少行迹。

山花自开落,不问红与白。

玉座歇金声,灵籁凉戚戚。

闲日苦无多,何用感今昔。

—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引《秀野草堂集》

[注释]

     ①嵩岳寺:位于登封城北五公里太室山南麓,原是北魏宣武帝元恪和孝明帝元诩的离宫。永平二年(509),为元恪诏命创建,名“闲居寺”。隋仁寿元年(601)改名嵩岳寺。唐高宗时(650—683),武则天曾陪驾来此游览,以该寺为行宫,接着大加修建。寺内古塔嵩岳寺塔今存,创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佛塔之一。

    ②孤塔:嵩岳寺塔,在嵩岳寺内,创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佛塔之一。

  

大法王寺①

顾嗣立

白云冒层峦,乱涧滴疏响。

中藏避暑宫,清景发遐想。

石砌荒金莲,纤草萋以长。

山僧自鼓钟,绝景无人赏。

孤峡撑青天,幽鸟日来往。

小雨涤烦嚣,不知秋气爽。

何当候明月,香台一偃仰。

—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引《秀野草堂集》

[注释]

    ①大法王寺:即法王寺,位于登封城北7公里的嵩山南麓玉柱峰下。《嵩书》卷三载:“在县北十里,嵩山之南麓。乃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创建。魏明帝青龙二年,车驾驻跸,更名护国寺。晋惠帝永康元年,前增建一寺名曰法华。元魏孝文帝避暑于此。隋文帝仁寿二年,创造舍利塔,又名舍利寺。唐太宗贞观三年,敕补佛像,赐庄安禅僧,名曰功德寺。玄宗开元十八年,更名御容寺。代宗大历年重修,又更名文殊师利广德法王寺。五代后唐因废坏之余分为五院,仍历代旧称,曰护国,曰法华,曰舍利,曰功德,曰御容。至宋初,五院僧愿合居,仁宗庆历八年,增置阁殿、僧寮,重修佛像,赐名嵩山大法王寺。金元与本朝俱因之。

 

 崇福宫①

顾嗣立

汉武老学仙,方士请封禅。

空中万岁声,峰下起台殿。

真宗信天书,制文亲洗岘。

名贤司提举,御容五彩见。

中有太乙泉,嵌窦流一线。

宛转引流觞,时伤兰亭宴。

山风飘急雨,野花落如霰。

道流多菜色,仙坛草生遍。

人无金石固,胜地易迁变。

安得从浮邱,鹤背俯芳甸。

—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引《秀野草堂集》

[注释]

     ①崇福宫:位于登封县东北七里嵩山南麓万岁峰下,汉元封元年(前110)建,称万岁观,唐高宗改太乙观,宋真宗改崇福宫。

  

初祖庵①杂咏三绝

顾嗣立

面壁石②

一石独亭亭,中藏初祖形。

千年神气在,何用著丹青。

飞来碑③

虫书文剥落,鸟篆字模糊。

好去问罗叶,西方有此无?

二祖手植柏④

托根依静土,二祖手亲植。

曾逢庾岭梅,岁寒不改色。

—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引《秀野草堂集》

[注释]

    ①初祖庵:位于少林寺西北二公里五乳峰下阜丘上为达摩弟子纪念达摩所建,大殿建于宋宣和七年(1125)是河南省现存最早的古代木结构建筑。景日昣《说嵩》云:“庵背依古峰,前临双涧,古松偃盖,古柏参天,地据幽胜。”

    ②面壁石:一称面壁影石,一称“照石”。明袁宏道所见“白地墨绘、酷似应真像。”明徐霞客所见“高不及三尺,白质黑章,俨然西僧立像”。景日昣《说嵩》云:“石圆长三尺许,光滑如卵,白质黑文,隐隐一僧,背坐石上,露其侧颔,纹如淡墨画,衣褶仿佛毕具。……但与石洞壁不类,可疑也。”

    ③飞来碑:明成化二年(1466)刻立,碑上刻有梵文《陀罗尼经》和达摩造像。人称“飞来碑”。

    ④二祖手植柏:相传二祖慧能为纪念达摩,用钵盂从广东移植于初祖庵旁,今存大殿外东南角。

  

和张父母游凤凰台①光青莲之作

张 抱②

凤凰台上凤凰游,四壁薰风拂细流。

  过雨芰荷走珠颗,迎晖山坞疑丹丘③。

蝉鸣绿树深深地,鸥泛碧波曲曲洲。

对此正堪娱永日,肯将盈昃恣闲愁。

                                       —民国五年《郑县志》

[注释]

  ①凤凰台:清乾隆《郑州志》载,“台之自北而东,绿柳长廊,碧荷水殿,夏秋间,极目注望,荷香十里。”台上有“来仪亭”,台南北有牌坊三座,台东有“石淙庄”,庄内有“鸣凤堂”、“蘧觉轩”、“望远亭”、“先月楼”、“栖云坞”、“茹翠洞”等,另有“君子亭”、“知乐亭”、“猗猗院”等建筑。张父母;应为清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郑州署知州张尔质。时张抱约五十岁左右,家居郑州

  ②张抱,字春普,河南郑州人。顺治十五年(一六五八)曾参修《郑州志》。康熙己亥(1719)进士,曾任陕西安塞知县。著有《见山馆集》、《西游志草》、《课儿表学》等书。

    ③ 丹丘:传说中海外神仙所居之地。乾隆《郑州志》载,凤凰台登眺“自西而北望,则太行山、紫荆山若从云际飞来。正西南而望,则远而嵩少,近而梅泰,足豁双眸。台正南,其山岫又环绕如屏,与嵩少梅泰若一脉逶迤”。

  

三祖庵①

郜  煜②

禅寺横林际,白云拥翠深。

曙烟留碧草,朝日上遥岑。

僧话残碑古,鸟啼苦竹阴。

最怜幽径里,清磬响余音。

                                 —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

[注释]

    ①三祖庵:在法王寺后。内供三祖僧灿佛像。山坳:山间的平地。

    ②郜煜:字重光,登封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曾官山西道、监察御使。(一作字光庭,清汝州人,雍正进士,官中书科中书。)

  

晓过虎牢关

吴应棻①

柝静巌城月影高,悬崖陡绝古成皋。

英雄三国疲龙战,形势千年控虎牢。

白草烟荒迷故垒,黄河天远撼秋涛。

中原此地多陈迹,勒马重冈首独搔。

—民国十七年《汜水县志》

[注释]

    ①吴应棻:字小眉,又号青灵仙人,清归安(今浙江吴兴县)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官至兵部侍郎。工诗,善写竹石小景。

 

中岳庙①

吴应棻

中天开法象,御气接氤氲。

殿角临黄盖,封中起白云。

祀崇秦典礼,树老汉将军。

鸾鹤凌空舞,仙音缥渺闻。

—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

[注释]

    ①中岳庙: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在登封城东4公里,详见李来章《中岳庙》诗注。

  

鸿沟晚照

李  煦①

斩蛇失鹿总亡羊,留得千秋旧战场。

楚汉那堪寻往迹,河山如此送斜阳。

牛耕废垒沉枪断,人过荒沟野麝香。

一片夕岚迷处所,闲听父老说沧桑。

—乾隆十一年《荥阳县志》

[注释]

    ①李煦:清荥阳知县。字扶东,号虎峰,四川富顺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举人,乾隆四年起任河南开封府盐捕水利同知、南阳府镇平知县,乾隆六年(1741)十月任荥阳知县。乾隆十年(1745)主修《荥阳县志》。

 

汴河源①

李  煦②

群峰回合一潭幽,莨菪东连淮蔡流。

板渚尚余隋氏迹,漕艘曾运宋家筹。

涧花涧草空今古,闲客闲吟自去留。

通塞何常人事改,归来此地问源头。

—乾隆十一年《荥阳县志》

[注释]

    ①汴河源:汴河古称蒗荡渠,源出荥阳大周山,合京、索、须、郑四水,流入中牟、开封。

    ②板渚:亦称板城诸口。在今荥阳市区北20公里北邙镇刘沟村西北黄河道中,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开通济渠,自此引河水南达于淮,为隋、唐时期水运之枢纽。炀帝两次游江都,均经此而东南下。唐武德四年(621),窦建德陷管州,以船运粮,溯黄河由此西上。王世充之弟王世辩屯军于“成皋之东原,筑宫板渚”。

  

野寺穹碑①

禹殿鳌②

千古雄关设虎牢,尚余蝌蚪竖东皋。

行间只解推唐主,马上安能定汉高。

声寂铙歌听梵语,书传御制想弓櫜。

可知阅历沧桑久,多少丰碑没野蒿。

                                   —民国十七年《汜水县志》

[注释]

    ①野寺穹碑:指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和大唐纪功碑。唐武德四年(621),李世民成皋之战,在牛口峪生擒窦建德,为巩固初建的大唐政权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也创下片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范例。唐贞观四年(630),李世民诏令在汜水城边修建寺院,以纪念和超度武牢之战的亡灵,因名等慈寺。贞观十一年(637),在寺西竖立了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由颜师古撰文书丹。显庆四年(659),唐高宗李治又诏令在等慈寺竖立大唐纪功颂碑,高宗亲自撰文书丹,碑阴刻有李勣、许敬宗、李义府、任雅相、许圉师、卢承庆、张延师、慕容宝节等文武大臣的题名。

    ②禹殿鳌:字大川,号谦斋,清汜水县人,满城知县禹祥年子。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任湖北沔州知州,有政绩,升黄州知府。乾隆九年(1744)主纂《汜水县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郑州诗选19
后一篇:郑州诗选24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