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河望中牟读书处
周亮工①
圃田郭外苇芦新,艇子从人泛早春。
记得南陂榴苑事,廿年不敢怨风尘。
—《赖古堂集》卷十二
[注释]
①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人。字元亮,号栎园,河南祥符(今开封市)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潍县令,擢浙江道试御史。仕清后在福建曾镇压抗清军,任户部右侍郎等职。有《赖古堂集》、笔记《因树屋书影》等。
白龙潭①黑龙潭②
陈大忠③
大隗峰上两潭湫,传有龙分黑白游。
旱济神功桴鼓捷,应知帝泽④至今流。
—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
[注释]
①白龙潭:即玉女池,古称玉女池、白龙湫。《水经注》:“大隗即具茨山也,潩水出其阿而流为陂,俗谓之玉女池,按玉女池,即今之百龙池也”。位于具茨山主峰风后岭西南坡南王家门(内外字)村南峡谷中,潩水河源于此。附近有黄帝御花园。
②黑龙潭:又名黑龙池泉。位于具茨山主峰风后岭西麓张家门(内外字)村旁峡谷内。黑龙庙河源于此。附近有轩辕避暑洞。
③陈大忠:浙江兰溪人,万历四十四年(1618)任新郑知县。
④帝泽:轩辕黄帝的恩泽。
登大伾山①
朱淑服
伾山苍苍出云表,夜半金鸡报天晓。
晓色欲动河汉横,岚气上浮山月小。
蟾精未坠阳乌升,照见佛身光缥缈。
—民国十七年《汜水县志》
[注释]
①大伾山:又名九曲山,在荥阳市西北部,西起巩义市洛河口,东至荥阳汜河口,沿黄河约长13公里。山体为次生黄土堆积,长期洪水冲刷,沟谷纵横,黄河切山东流,《禹贡》大禹导河至于大伾,即此。最高海拔182.1米。古为西通陕甘咽喉,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今虞灵公路已向南移,仅陇海铁路穿隧洞通过,山上有汉成皋城、虎牢关、汜水关、旋门关等遗址。
2.朱叔服:元代江西丰城人。
雨后游箕山
傅景星①
东郊细雨湿征衣,登道盘迥入翠微。
寺古无僧花自发,松深有路鹤先归。
寒泉声里闻清梵,危石桥边淡落晖。
十载心期今赴约,相逢莫漫又成违。
[注释]
①傅景星:字梦正,明登封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曾官潞安推官、侍御使。清顺治二年任顺天府巡按,累官至少司空。
中牟道
彭而述①
浊流无定渡,走马逐风湍。
才至河南岸,始知蓟北寒。
隋堤杨柳秃,雪苑故宫残。
廿载兵戎事,行人掩泪看。
—民国二十四年《中牟县志》
[注释]
①彭而述:字禹峰,明邓州(今属河南)人,崇祯十三年进士。民国《中牟县志》在名下注:布政使。
眺广武山二首
谢原功①
青山钩带连敖鄗②,想象仓中米粟盈。
汴水尚通高帝甬,河澜空激霸王城。
万年南北横天险,今日封疆属帝京。
海内英雄都驾驭,不教竖子得成名。
万仞雄峰翠错摩,烽楼粉堞俯长萝。
振衣不尽登临意,对酒聊为慷慨歌。
叠叠云山连四塞,离离原黍带三河。
最怜汉楚中分地,浩荡鸿沟涨绿波。
—清乾隆十一年《荥阳县志》
[注释]
①谢原功:明代人,生平未详。
②敖鄗:敖,亦作嚣、隞,商王建都地,在今郑州市惠济区西北境。《尚书·书序》:“仲丁迁于嚣”,《史记·殷本纪》:“帝仲丁迁于隞。”敖作为商代都城,历中丁、外壬二王。春秋时期郑国地。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晋楚泌之战前,晋国军队渡过黄河后,曾在此山停留。晋国将帅与郑国使臣皇戌于此讨论作战事宜,晋军并于山南坡设下七处埋伏,以对付楚军。《左传·宣公十二年》:“晋师在敖、鄗之间”,以及“巩朔、韩穿帅七覆于敖前”。均指此山。《水经注》:“济水东径敖山北,其山上有城,即仲丁所迁。”鄗:山名,在敖山左,春秋时期郑国地。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晋楚沁之战前。晋国军队渡过黄河,曾在鄗山东、敖山西停留。《左传·宣公十二年》:“晋师在敖、鄗之间”,以及“巩朔、韩穿帅七覆于敖前”。均指此山。
三义庙
王世昌①
遗像丹青蚀,英名过客闻。
中原曾百战,大业竟三分。
旗影摇山月,炉烟结水云。
恰逢春社近,盲豉说遗文。
—民国十七年《汜水县志》
[注释]
①王世昌:《嵩书》卷十六注“太学生”。
凤凰台①
刘 经②
崇台洧水滨,昔有凤凰集。
朝阳不复鸣,荒基徒屹立。
漠漠飞红尘,萋萋丰草碧。
凤兮去不回,使我长叹息。
—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引《明诗综》
[注释]
①凤凰台:新郑城南关双洎河南岸,旧传凤凰云集于此,邑人筑台纪念,曰凤凰台。宋于台上建塔修寺,曰凤台寺,今寺毁塔存。
②刘经:乾隆《新郑县志》注:邑训导。
成皋①咏古
刘 咸②
伏蛟饮马古成皋,汜水通河鼓怒涛。
吕布城荒余瓦砾,等慈寺毁暗蓬蒿。
玉门有路通牛口③,案岭无关出虎牢。
祗好竹园川山坐,细听泉脉响嘈嘈。
敖仓④屹屹对崤关,广武苍茫夕照闲。
一片云生牛口峪,几家人住虎头山。
英雄割据鸿沟在,王霸兴亡白昼间。
往事何堪回首问,崎岖几曲倦跻攀。
—民国十八年《巩县志》
[注释]
①成皋: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荥阳市西18公里汜水镇虎牢关村西北故成皋城。西周为东虢,春秋为郑国制邑,战国时期建有成皋城,该城北面和西面临黄河,南面和东面为深涧,故成皋之名是取山岭高矗濒临黄河之义。西汉属河南郡,东汉改为成睾县,属河南尹。三国魏复名成皋,属河南郡。三国魏属河南郡。晋、北魏沿袭不变,东魏属荥阳郡,北齐、北周时属成皋郡。北周宣政元年(578)置荥州,州治成皋县,隋开皇三年(583)改荥州为郑州,州治成皋。隋初属郑州,开皇十八年(598)更名为汜水县。唐武德四年(621)析汜水县西境复置成皋县,属郑州。贞观元年(627)省入汜水县。1948年汜水、广武二县合并置成皋县,治所在今荥阳市广武镇。1951年徙治汜水镇,属郑州专区。1954年划归荥阳县。
②刘咸: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注:泰和人,河南按察佥事。
③牛口:一名牛口峪。隋唐时期地名。在今荥阳市北邙乡秦王寨西北部和高村乡西部。地处古代自板渚(今荥阳市北邙乡刘沟村北黄河道中)越广武山南行之交通要道,常为兵家所用。唐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与夏王窦建德战于此。《资治通鉴·唐纪五》:“建德果悉众而至,自板渚出牛口置阵。”即指此地。
④敖仓:古仓名。在今荥阳市广武镇,北广武山汉霸二王城北敖山上,已塌于黄河中。汉三年(前204)汉王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括地志》:敖仓在郑州荥阳西北15公里,县门之东,北临汴水,南带三皇山。
洛口驿①
白南金②
驿古人初静,林深夜倍清。
寒蛩引乡泪,归雁带边声。
明月知心事,青山减宦情。
驰驱何日了?漫饱愧平生。
—民国十八年《巩县志》
[注释]
①洛口驿:古驿站名,在今巩县沙鱼沟乡洛口村。
②白南金,字砺甫,明临洺人,精于诗,有《临洺词》二集。
贾鲁河①
薛正清
去河仅咫尺,南入汝汉海。
千里岂不遥,朝宗志有在。
水长堪容舟,舟人呼欸乃。
夹岸柳条长,春深曳翠彩。
日夕步平沙,风浴同寮寀。
清流共相矢,庶几无尤悔。
—民国二十四年《中牟县志》
[注释]
①贾鲁河:发源于密县白寨的圣水峪和二七区的冰泉、暖泉、九娘庙泉,东北流经候寨、市区西部西流湖,至北郊老鸦陈折向东流,经柳林、姚桥,再经中牟的白沙,绕县城东南至胡辛庄流入尉氐县,后至周口市入沙颍河,再入淮河。全长255.8公里,境内长137公里,流域面积275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99亿立方米。它的支流主要有:索须河、贾峪河、贾鲁支河、金水河、熊儿河、七里河、潮河、东风渠、小清河等。贾鲁河以往水量充沛,古时可通舟楫。据郊区历史洪水痕迹调查:特大洪水曾达3590秒立米(1835年);次大洪水1680秒立米(1906年);建国后常庙站实测较大洪水400秒立米(1956年)正常流量2秒立米,现基流量0.5秒立米。它是市区工业、生活用水第二水源。
嵩 山
顾炎武①
位宅中央正,高疑上界临。
蓄波含颍汝,吐气接星辰。
二室云长拥,三呼响自臻。
淳风传至德,孤隐秘云真。
世敝将还古,人愁愿质神。
石开重出启,岳降再生申。
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岂知巢许窟,多有济时人。
—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引《愚山集》
[注释]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大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学者称其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对宦官的斗争,明亡不仕。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均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诗多伤时感事之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
大隗镇卓太傅祠①
顾炎武
拱木环遗寝,空山走部民。
循良思旧德,执德②表淳臣。
几杖中兴礼,丹青御座亲。
至今传俎豆,长接大隗春。
—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
[注释]
①大隗镇:密县镇名。金代置,在今新密市东南17.5公里洧水北岸。以古有大隗山而得名。金代为密县二大镇之一。卓太傅:即卓茂(?—28),字子康,南阳宛人,曾任密县令。有政绩,光武帝建武初年授太傅,封褒德侯。
②德:1992年《密县志》作节。
嵩顶书壁①
施闰章
二室千峰秀,秋登第一峰。
中原归杖底,长啸依孤松。
—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引《愚山集》
[注释]
①施闰章(1618-1683),清诗人。字尚白,号愚山、蠖斋、矩斋,江南宣城(今安徽宣州)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授刑部主事,补员外郎,擢山东提学佥事,迁江西参议分守湖西道。康熙十八年(1679)授侍讲,典试河南,转侍读。其诗风格高雅淡素,不少作品对当时的社会黑暗、人民疾苦有真实反映。其文醇雅,尤工于诗,有《学余堂集》、《明史稿》、《试院冰渊》、《蠖斋诗话》、《矩斋杂记》、《青原志略补辑》、《端溪砚品》等。
高都督凯歌之一
侯方域①
大将威名二室高,凯歌飞走赐双旄。
弓开秋月临熊耳,马散春云静虎牢。
[注释]
①侯方域(1618~1655),明末清初人。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早年以诗文知名。明末为复社成员,反对宦官魏忠贤等,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襄并称“四公子”。与扬州明妓李香君恋爱。入清曾应河南乡试,中副榜,不久抑郁而终。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
广武原诸冢①
贾攀鳞
东原百里冢相连,衰草寒烟日暮天。
事业于今随去水,松楸到处变桑田。
古人梦绕沙中鹤,游客神交泉下贤。
安得当年三尺碣,好将行状续遗编。
—清乾隆十一年《荥阳县志》、民国《汜水县志》
[注释]
①贾攀鳞,汜水县(今属荥阳市)人。清顺治二年(1645)进士,任陕西神木县知县。曾主纂顺治十六年《汜志》。
汉 柏①
王紫绶②
三树中天倚翠微,霜皮宁论几人围。
徘徊欲问东封事,落日残霞带雁飞。
何处钟声度晚飔,苍烟荒藓老龙螭。
武皇雨露恩原厚,岭上云犹似汉时。
—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引《知咫堂集》
[注释]
①汉柏:又称将军柏。在登封嵩阳书院,为我国最大古侧柏树,人称“原始柏”。据传,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游嵩时,见三株柏树非常高大,乘兴将其封为“将军”。又,景日昣《说嵩》云:“嵩山天封观有古柏三株,武后封五品大夫。荫百余步,俗云大小将军。”史籍对“将军柏”年龄估算,大将军柏约3000年(殷商时残留古柏),二将军柏约1300年左右。三将军柏明末被火烧死。1990年大将军树高12米,胸围5.4米,冠幅11.5米,树干斜卧在院墙之上。二将军树高18.2米,胸围12.54米,冠幅17.8米,树干中空可容纳4~5人。
②王紫绶,字金章,号蓼航,祥符(今河南开封)人。顺治三年(1646)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出为浙江粮储道。有《知咫堂诗集》。
石 淙①
李如瑜
日夕临淙水,微风正欲来。
波摇两岸动,壁凿一天开。
涌雪捣云练,喷风吼日雷。
唐人题石处,强半封苍苔。
—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
[注释]
①李如瑜,字泑石,登封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官山西临晋县知县。
过郑有感
李及秀①
薄暮黄埃尽,萧条见旅城。
荒林藏雨气,古道泻泉声。
铸鼎②怀前事,摹碑感昔英。
谁称遗爱者,中泽有哀鸣。
—民国五年《郑县志》
[注释]
①李及秀:顺天府玉田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顺治十四年(1657)任河南巡按。
②铸鼎: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郑人铸刑书”。杜预注:“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白松①诗
李及秀
帝女荒祠向夕阳,亭亭玉树几沧桑。
积来荣悴成今古,偶而兴衰历汉唐。
明月庭前迷素影,疏风天半落奇香。
鼎湖龙去灵根在,手泽还同世久长。
—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
[注释]
①白松:许有壬《天仙洞记》:“密县城东三里许,有天仙洞。四山平旋高嶂,覆拥于外,古庙隐垣。冈周会群流,中繁奇石,莹如玉,点如垩,其白其黑,采如缥霞,结絚绵。垣外古柏成林,庭畔老桧竟直,约五六仞。殿后白松如傅粉,一本三干,高数十仞,本大四抱余,本畔一窍常流液,甘甚,周岁两脱肤,根盘据,枝若拿虬,叶秀翠且硬……。庙前百武许,有绣石状架棚,其左,泉滴如雨,兹游故多异云。”
风后顶①
阮汉闻②
风后名为相,握奇经早传。
何须下元女,已足洗沩川。
文炽从分辙,功高必让权。
若为防五大,旃厦有燕然。
—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引《太冲集》
[注释]
①风后顶:山名。又名风后岭,位于新郑市区西南19公里,系嵩山余脉具茨山之主峰。《史记》:“五帝本记,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郑康成云风后黄帝之三公也。”后人以人名命山名,以示纪念。南坡有白龙池,西坡有黑龙潭。
②阮汉闻:《密县志》载:“字太冲,顺天太学生。有文章经济才。见天下方乱,绝意仕进。后寻嗣宗派徙尉氏,闭户著述,屡征不出。海内士大夫慕道从游者日众。因避嚣复隐于大隗山,自号大隗山樵。”
新郑子产祠①
阮汉闻
古今溱洧水,风日野田居。
积雨收雌霓,残匏醉老渔。
垣同晋坏馆,人忆旧乘舆。
相国楼台圮,流萤照御书。
—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引《太冲集》
[注释]
①新郑子产祠:最晚建于晋代,晋荥阳太守李矩屯新郑时,派人到子产祠里祈祷过。唐天宝七载五月重修新郑子产庙。据《新郑县志》载,祠“在城西北一里”,历代曾经多次重修。陉山的子产墓旁也建有子产祠,北魏的郦道元所作的《水经注》载:“魏襄王六年,败楚于陉山者也。山上有郑祭仲冢,冢西有子产墓,累石为方坟,坟东有庙,……庙际旧有一枯柏树,其尘根故株之上,多生稚柏成林,列秀青青,望之奇可嘉矣。”
大鸿山①
阮汉闻
兹山盘郑郊,络绎连嵩门②。
西南开黛色,暧暧迎朝暾。
幽岩隐洞壑,阳嶂资陵园。
冥蒙翠微表,洒落瀵泉喷。
云端攒秀崿,林际窥仙源。
上古有真人,身晦道弥尊。
肇来轩后驾,虚心求至言。
鼎成御飞龙,邅回升阆昆。
往牒信可稽,遗墟无复存。
惟有桑榆日,向夕照秋原。
—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引《太冲集》
[注释]
①大鸿山:又名大鸿寨。在新密市南部苟堂乡与禹州市浅井乡交界处。相传,黄帝大臣大鸿屯兵于此,故名。山体东西向,西连刁嘴山,东接石牛山,长约5.3公里,宽约3公里,总面积15.9平方公里。主峰大鸿寨,海拔787.8米。山势北陡南缓,为石灰岩结构。名胜古迹有南泉寺、书堂庙等。
②嵩门:法王寺东有两座山峰夹峙,形如门阙,故称嵩门。
超化寺①
阮汉闻
曲洧疏源处,群山拥化城。
绕门环秀水,夹岸茂香秔。
地借祗园胜,渊流定水清。
隒崖藏绀殿,云盖覆丹楹。
月满标慈相,岩虚应梵声。
彩幡筵上动,宝座空中盈。
出钵龙非豢,依床虎不惊。
讲时花欲坠,斋日饭弥精。
花自拈来笑,芦因折次行。
杨雄征半偈,袁盎悟三生。
瞥见嵯峨岳,疑闻飘渺笙。
法王遗了义,深愿觉迷情。
—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建置志》
[注释]
①超化寺:位于密县超化镇超化村。是全国著名佛教寺院之一,南北朝时在全国寺院中名列十五。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唐以后几经修葺。原分上、中、下3个寺院,上寺在超化寨,中寺在超化塔坡,下寺在超化街内。现存下寺房舍20所,北齐造像碑2通,宋、金题铭和碑碣10余方。
滴水棚①
李芝兰②
玉女临妆倾浴盆,遥通地脉润灵根。
虎跑迁径泉翻泻,龙下天门珠乱喷。
晴川无云常自雨,炎天有暑不知烦。
坐来一吸清凉沁,涤尽尘嚣羡异源。
[注释]
①滴水棚:泉名。在今新密市中部,七里岗乡杨寨村西天仙庙附近。以滴水如雨,四时不竭而得名。泉面积约8平方米。泉上有崖石突伸,厚二尺余,崖石为碎石粘聚而成,悬于泉上,石下滴水如雨,常年不断。泉水南流汇湾子河入绥水。古称沥滴泉,《水经注·洧水》:“洧水又东会沥滴泉。水出深溪之侧,泉流丈余,悬水散注,故世人以沥滴泉称。”
②李芝兰,清奉天铁岭卫岁贡。顺治五年(1649)任密县知县。
卢岩行
焦贲亨①
峰回绝壁鬼斧圻,凿破天门天汉泻。
千崖照耀持长虹,喷月浣云洒龙液。
龙气飞来冷雾腥,猿啼溪流喧不宁。
须臾寒壑风习习,吹散游丝飘冰袭。
我欲剪之作罗裙,鲛人②停校倚岚泣。
危磴斑斑绣紫黛,蹑屐扪萝古龛在。
洞花摇落点翠林,怒岩颠松皆生态。
隐隐谷口处士庄,盈盈碧水洗石床。
载酒酣歌兴未已,玉女峰头砧夜长。
乘兴冲烟凌苍苍,蹇裳邀饮倾霞浆,
佩声珊珊号吾狂。
—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
[注释]
①焦贲亨,清方志学家。字汝将,号丘园,登封县人。顺治五年(1649)举人,历任福建兴华府推官、江西瑞州郡丞。著有《诗文》二卷及《嵩山志》四卷。
②鲛人,神话传说中的人鱼,能滴泪成珠,善织绡,典出《博物志》与《述异记》。
纪公祠①
孟登云②
楚汉争雄日,忠诚尽节时。
三军皆被困,一死复何辞。
名岂生前计,功应去后思。
千秋崇庙祀,日暮起凉飔。
—清乾隆十一年《荥阳县志》
[注释]
①纪公祀:即纪公庙,全称汉忠烈侯纪信庙,位于郑州市古荥镇南纪公庙村。据《文献通考》记载,庙始建于唐天宝七年(748)。庙内原有民国年间重修的大门、戏楼、大殿、东西廊等。原貌今已无存。近年新修庙门及大殿,庙内祀纪信塑像。纪公庙后有纪信墓,墓旁立有历代重修碑碣,大部完整,字迹清晰。最早的为武周长安二年(702),书法家卢藏用撰书的碑刻。碑高约2.27米,雕刻相当精致。
②孟登云,清直隶真定府赵州人。顺治十年(1653)任荥阳知县。
三将军歌
耿 介①
山之石,何嶙峋,水之洄,何浚巡。
中有大树鼎足分,云是汉封三将军。
力拔地轴势掠云,盘薄川岳气氤氲。
枝如苍虬抉,干似青崖裂。
雷震之所焱轰,阴阳之所轇结。
魍魉遁迹,狐兔莫穴。
尔乃高秋夜半悲风急,鞭打貔貅生霹雳。
细者蹂躏坚者摧,迅扫中原无锋镝。
君不见卫霍功,贰师绩,英雄千古空寂历。
惟有嵩阳此物矍铄真罕敌,铁干撑撑凌峭壁。
—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
[注释]
①耿介(1622~1693),清学者。初名冲壁,改名耿介,字介石,号逸庵,登封城人。初名冲壁,改名耿介。清顺治九年(1652)中举,顺治十年(1653)进士,由裣讨出为福建巡海道,康熙元年(1662)补江西湖东道,改直隶大名道,在任一年,清理积压狱案300多起。康熙三年,丁母忧归里,不复出仕。赴百泉苏门山,受业于孙奇逢。又与汤斌、张沐往复辩论,其程朱理学造诣甚深。十八年(1679),与登封知县张壎合作,兴复嵩阳书院,建先贤祠、丽泽堂、观善堂、博约斋、敬义斋、仁智亭、川上亭等,聘冉觐祖、张沐、李耒章、汤斌、窦克勤等来书院讲学,自己亦登堂讲授。康熙二十五年,拜詹事府少詹事,任职40天,托病辞职。仍掌管嵩阳书院。著有《理学正经》、《性理要旨》、《中州道学编》、《孝经易知》、《敬恕堂存稿》、《嵩阳书院志》、《河南通志》、《家规家课》、《文学六则》等。
大隗①晴岚
刘 耀②
有熊③肇域此山隈,间气嶙峋接上台④。
曙色不随尘世去,晴岚日日带云裁。
[注释]
①大隗山:亦称大騩山、芣騩山。在今新郑市、新密市、禹州市接界处。相传黄帝曾问道于此。
②刘耀,字光宸,新郑县人,顺治十七年(1660)考授州同。
③有熊:原始社会时期黄帝部落聚居地,约公元前2670年黄帝建都于此。古人称之为“国”。在今新郑市城北。黄帝“初都”涿鹿,后迁于有熊。《史记·五帝纪》注引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即指此。
④上台:星宿名,三台星座之一的上台星,属太微垣。
测景台
叶 封①
自古阳城地,相传测景台。
岳形当正落,石表定谁裁。
太史推求法,元公②制作才。
土中千象纬,瞻望重低回。
——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引《嵩游集》
[注释]
①叶封(1623—1687),清登封知县。字井叔,号慕庐,晚号退翁,先为浙江嘉兴人,移家居湖北黄陂。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康熙二年(1663)授福建延平府推官,旋改河南登封知县。重建嵩阳书院,选博士弟子有文行者,讲肆其中。康熙八年(1669)为同考官,云南吴三桂叛,出任西城兵马司指挥。十七年举博学宏词,任工部主事。诗风雅健清丽,与王士祯等并称十子。性淡泊,嗜读书,精于《尔雅》、《说文》、训诂,擅金石之学,辨证碑版文字甚精博,诗益雅健可诵。著有《慕庐集》、《嵩游集》、《嵩阳石刻集记》。
②元公:唐姚元崇。据杜佑《通典》:“仪凤四年五月,命太常博士姚元崇于阳城测景台立表,夏至日中,测景尺有五寸,与古法同。”
少林寺
叶 封
乱余僧亦少,晚坐静无哗。
古殿聊支水,丰碑漫似麻。
秦槐①疑五品,贝树想三花。
犹有森森柏,凌云自可夸。
海内称古刹,天中古道场。
祖庭应第一,圣谛岂寻常。
未法言诠误,遗风比试强。
春深三尺草,谁与复开堂。
——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引《嵩游集》
[注释]
①秦槐:在登封少林寺藏经阁后(共2株)。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三月游少林寺,敕封该树为“五品树祖”。清乾隆十三年(1784)《少林寺志》载:“少林藏经阁后有古槐一株,相传秦时所植,封为五品大夫”。明代此树曾被大风刮倒,萌发株又于1928年被火烧掉,第三代由根萌发2株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