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上雪深时,长空无一雁--顾炎武《海上》品析

(2007-06-24 13:22:45)
标签:

苏武

李陵

顾炎武

休闲

赏析

咏怀

凭吊

 

苏 

 

苏武(前?一前60年),西汉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字子卿。汉天汉元年(前lOO年)奉命赴匈奴被扣。匈奴单于多方威胁、诱降,流放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汉书》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汉将李陵劝苏武投降,“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坚持十九年不屈。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因匈奴与汉重新和好,被遣回朝,官典属国。昭帝死后,苏武因为参与了拥立宣帝,被赐爵关内侯。死后,汉宣帝命令画苏武像于麒麟阁,以表彰其节操。千百年来,苏武成为坚持中华民族崇高气节、威武不能屈的光辉典范。

 

海上雪深时,长空无一雁

--顾炎武《海上》品析

〔原诗〕

海上雪深时,长空无一雁。

平生李少卿,持酒来相劝。

〔题意〕

“海上”,指西汉苏武被匈奴拘留后牧养的北海,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

这首诗歌咏苏武持节牧羊的动人故事,称赞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光辉事迹,表达诗人不受威迫利诱,决不失节仕清的心志。

〔作者〕

顾炎武(1613—1682年),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明末,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史料,尤致力边防及西北地理研究。垦荒种地,纠合同道,不忘兴复。晚岁卜居华阴,卒于曲沃。学问博洽,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均有研究。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诗多伤时感事之作,表现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及对明室的眷怀之情。所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

〔遗迹〕

苏武故里:苏武的父亲苏建为汉杜陵县东南长水沟人,汉元光元年“诏贤良”、“举孝廉”,被选入朝,封为长水校尉,后随大将军卫青西征屡建战功,被封为平陵侯,封地即在现今武功县龙门刘家门一带。长安县马兴乡将军庙村是苏武的故里。近年来,将军庙村村民在耕地时多次挖到汉代文物。后经考古专家实地发掘,发现汉代军寨遗址,与《咸宁志》所载“荆峪水南有将军堡即长水校尉屯兵处”相吻合。现存遗址为长方形,南北长95米,东西宽75米,土筑城墙有四个垛墩,北开一门。军寨位于该村东边白鹿原上,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为屯兵扎寨的理想场所。这些文物与军寨遗址均佐证了《史记》、《汉书》及《苏氏家谱》中的记载,专家们由此断定:苏武故里即在长安县马兴乡将军庙村。

苏武墓:位于咸阳城西47公里处武功县旧县城北1.5公里的武功乡龙门村。40年代末尚有围墙、院落、门楣,后被毁,仅存墓冢,为一圆锥形夯土堆,底部周长100米,高约4米,南北约30米,东西约20米。墓前有清康熙、乾隆和道光时的“汉典属国碑”、“重修苏武墓门碑”等。1979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遂立标识,确定保护范围,划定墓面积330平方米,设门楣建围墙。

〔诗品〕

诗人顾炎武是一个坚守民族气节的人,他处于明清之际的历史关口,终身不仕。康熙十七年,当时朝议以撰修《明史》,特开博学鸿词科,征举海内名士。许多江南文士都屈膝出去做官,顾炎武的同乡叶方霭等人也联合举荐他出来,诗人回信严词拒绝。第二年清廷还不死心,让主持编写《明史》的大学士熊赐履派了两个差人来到华阴,请诗人到北京做他的助手,诗人毫不迟疑以死自誓,“唯办刀与绳”。诗人的诗多写国家民族兴亡大事,表现了建立功业、恢复故国的热烈希望。诗人常常通过拟古、咏史、游览、即景等题材以抒写他的怀抱。如《拟唐人五言八韵》六首,以申包胥、班定远、诸葛丞相、祖豫州等为题,或悲往事,或明素志,或寓不忘恢复之意。直到晚年还写了这首《海上》小诗,表示他的志节。

“海上雪深时,长空无一雁。”这两句写苏武在北海牧羊,根本就没有生还的希望,度过了艰难困苦的时光。当时北海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汉朝没有任何人知道苏武被困在北海,消息根本传不出去,即使是能寄帛传书的大雁,长空中也没有一只。苏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苦度十九年!据史书记载: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苏武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由于匈奴的缑王谋划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顺汉朝,而汉朝的副使张胜牵涉在内,苏武也受牵连。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在北海,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苏武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昭帝即位后,汉朝和匈奴和亲,汉朝要匈奴送还苏武等使臣,但单于却慌称苏武等人已经死去。后来,汉朝使者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送还。苏武在北海一蹲就是十九年。多少黑夜,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铭记“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誓言。胡笳幽怨,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忘却得一干二净。晚唐诗人胡曾的《居延》诗云:“漠漠平沙际碧天,问人云此是居延。停骖一顾犹魂断,苏武争禁十九年?”可见,苏武北海牧羊十九年,用那光秃秃的旌节,铭记下对大汉忠贞的信念,在异域的荒凉土地上,谱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平生李少卿,持酒来相劝。”这两句写苏武不为劝降所动,坚守节操。句中的“李少卿”,即李陵,是苏武的平生好友。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你,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终日若有所失,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庭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苏武选择了遗忘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以上就是李陵劝降苏武的过程。由此看出,苏武不仅经受住艰难困苦的考验,还经受了朋友劝降,诱以利禄的考验。

这首诗全为叙事,在叙事中寄托了诗人的深情。诗人将历史和现实紧紧结合在一起,用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光辉事迹,激励人们,勉励自己,表达自己的决心和志向。亦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2007年6月24日星期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